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隱喻思維:漢英雙語能力的認知神經處理
    (2024) 劉岩峻; Low, Dylan Scott Yan Jun
    學習新的語言也涉及學習表達意義的新方式與規範,而隱喻便是其中之一。儘管已有大量先前研究採用事件相關電位(Event-Related Potential;ERP)的方法對隱喻語言的神經認知處理進行瞭解,但很少有研究從雙語的角度進行探討。本論文探討第二語言英語使用者是否以不同於母語使用者的方式處理隱喻語言,並呈現ERP初步結果。實驗共招募兩組參與者:在台灣的英語母語者與非英語母語者的台灣人。此外,此研究亦使用文化智商量表(Cultural Intelligence Scale)來測量跨文化能力,以控制兩組參與者學習和適應新文化進而擴展到新意義表達方式的能力。實驗材料由語境-目標句對組成,其中目標句根據動詞分為隱喻或字面兩種情境。14名非英語母語者和6名英語母語者的ERP平均數據的質性比較結果顯示,母語和非母語使用者在處理動詞隱喻時存在差異:非母語組在目標句的動詞上觀察到N400,而母語組在賓語的名詞上可能存在N400。此外,在目標句最後一個詞之後的500-800毫秒的時間窗裡,兩個語言組都觀察到持續的晚期負向波,這可能代表著隱喻與字面情境之間的記憶檢索差異。總而言之,本論文支持了不同語言背景的人以不同方式處理隱喻的觀點——具體而言,對於英語母語者和非英語母語者的句子理解歷程而言,隱喻處理在不同階段會產生不同的影響。
  • Item
    電視布袋戲與政治:1980年代一齣另類的反共抗俄劇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09-06-01) 陳龍廷
  • Item
    隱喻與對抗論述: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策略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0-06-01) 陳龍廷
    處於日治決戰時期高壓統治氣氛底下,台灣文學家如果不能明確直率地表達意見,那麼,「拐個彎的方式」恐怕不失為一種必要的修辭手腕。以小說世界而言,隱喻可說是不可忽略的論述策略,尤其是站在主流對立面的對抗論述,更是不可或缺的。 本文以決戰時期張文環的民俗書寫作為考察對象,從而挖掘出繽紛多面向的隱喻意涵,不僅是台灣作家對自身鄉土的一種自戀,有時卻可解讀為面對殖民統治帶來的現代性主流威脅,深刻地觀看並反省自身的文化,甚至也可能是面對鋪天蓋地而來的殖民體制,企圖藉著鄉土書寫而創造出一種對抗論述。本文試圖透過檢驗這些民俗書寫策略,分析敘事文本自身所潛藏的隱喻意涵,並解釋為何張文環的小說容易引起晦澀不明的批評。張文環的價值,恐怕就在於塑造深具台灣文化的意涵,藉著多義性的民俗文化參照與隱喻所交織而成的文本張力。 全文將張文環民俗書寫策略分為三種類型來討論,包括時間秩序、動物秩序、男女秩序及其相關隱喻意涵。藉著書寫策略的深入分析,或許更能夠清晰地發掘隱藏其間的對抗論述是雙重的,不但對抗殖民現代的主流文化,而且也深刻地反省並批判台灣傳統的保守社會及其文化。這種不斷地透過書寫自身文化的姿態,所展現的文化啟蒙或文化對抗,使得張文環小說顯得意涵相當豐富。
  • Item
    從「隱喻」到「權力意志」:尼采前後期思想中的語言、認識與真理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2013-01-01) 劉滄龍
    尼采於1873年寫就的未出版論文〈論非關道德意義下的真理與謊言〉在其哲學思想的成形歷程中佔有特殊的地位,它展示了尼采早期思想中語言與詮釋、認識與真理、藝術與哲學的內在關聯性。該文主張:「隱喻」(Metapher)標誌著人類根本的詮釋活動,理性的認識能力也不外乎身體此一詮釋性的存在所引發的「構造隱喻的驅力」(Trieb zur Metapherbildung)。「隱喻」不僅是掌握尼采早期思想的關鍵概念,我們還可以它為線索來聯繫散佈在尼采早期未出版著作中的相關見解,並把這些觀點與尼采思想成熟期所提出的「權力意志」(Wille zur Macht)的理論勾連起來,以說明貫穿前後期思想發展的內在理路。因此,本文主張「隱喻」是「權力意志」的理論前身。在早期思想中「隱喻」被當成語言與思考的運作機制,到了「權力意志」則擴展為更全面的生命詮釋原理,主體的內在多元性得到了完整的表達。
  • Item
    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
    (國立清華大學, 2014-06-01) 劉滄龍
    尼采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 1844-1900) 對「身體」與「隱喻」的思考,和當代西方哲學的相關討論有許多呼應之處,近來當代中國哲學的詮釋也陸續出現相關的論述。本文將順著此一思考取向來解讀莊子 (368-288 BC) 思想,並且探討「身體」、「隱喻」所涉及的自我轉化問題。 尼采對「生命身體」(Leib) 與「個體身體」(Körper) 所作的區分,隱含著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兩種不同的思考與生活方式,本文嘗試借用此一區分來詮釋莊子的自我轉化。「氣」是莊子思想中的根本隱喻,在氣的隱喻思維中,「個體身體」突破了概念思維的拘限,得以自我轉化並通向「生命身體」。對莊子來說,生死即是身體形式的轉化歷程。「氣」與「物化」的思想是透過隱喻思維而展開的自我轉化工夫,它具有批判概念思維的轉化力量。雖然總體而言莊子推崇的是隱喻思維,然而筆者發現他並未忽略隱喻思維與概念思維之間存在「不一也一」的關係,正如「生命身體」與「個體身體」的雙重身分雖有主從之別,卻不可偏廢。值得注意的是,若要突出莊子氣與身體的思想中的內在異質性、批判性,以「一」化「異」的解讀將很難開發莊子批判性的向度。據此,本文試圖闡明隱喻思維和概念思維間具有內在的同構關係,莊子洞見及此,以隱喻之思來吸收與轉化了惠施 (370-310 BC) 的概念思考,並反映他無意棄絕概念之思。
  • Item
    楊牧詩中的花蓮語境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2-06-01) 陳義芝
    詩人楊牧(1940-)為華文世界傑出詩人,1964年出國留學,嗣後即執教於美國。1971年起他幾乎年年返台,更兩度於台大外文系擔任客座教授;1996年束裝回國,籌備東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召喚地域文化研究,帶動花蓮文學研討。其詩作具有鮮明的文化背景、社會情境,旅居美國時的作品,也常有鮭魚迴游、涉足入海、遙想台灣的意象。詩人出國前、旅居國外時與返台後,因時間遷移、環境變化,其詩作之情感結構、表現方法必然不同,即使是處理同一主題。本文以象徵詩學及原型批評的閱讀方法,分析其詩作與家鄉有關的想像、內涵,藉楊牧不同階段的人生經驗,覆按其詩中的花蓮語境(記憶中現實的,與心靈隱喻的,都是不隨時光遷移的磁場),不僅為研究具代表性的台灣意象及地域感性,更在於追蹤這位學院詩人的鄉愁,探察知識追求帶他走向世界後,文化鄉愁帶他回返故鄉的表現。
  • Item
    應用ZMET技術建構都市水景心智地圖之研究
    (臺灣造園景觀學會, 2009-12-01) 許煌麟; 李素馨 
  • Item
    "Ego Scriptor Cantilenae"
    (英語學系, 2001-01-??) Line Henriksen
  • Item
    解酲韓波的「醉舟」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6-12-??) 胡其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