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書寫「異托邦」: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之空間與休閒
    (2006) 趙秀玲; Hsiu-ling Chao
    本文闡述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中女性空間及休閒經驗的困境。將休閒視為私人空間的論述前提下,試圖窺探女性透過空間的挪用以書寫顛覆權力結構。文中援引性別空間及休閒等理論,探究女性在空間的訴求上所面臨的兩難,女性休閒經驗遭受的貶抑以及休閒空間作為一個反抗壓迫的場域。全文共分成五個部分。引言簡述在性別領域中的地理政治議題以及休閒理論的演進。第一章闡釋《盲眼刺客》中女性空間經驗的匱乏。無論是在公領域或私領域女性都很難享有私人空間。私領域,如家庭空間意味著家事及性愛的勞動。能動性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公領域,如城市空間裡閒逛是不合宜的。第二章剖析女性休閒經驗的限制,指出女性受制於「非休閒」的窘境,被迫培養及從事非自願的休閒活動。第三章提出休閒空間化的概念,將休閒視為異質空間,亦即傅科所謂的「異托邦」。主角透過書寫獲得一個發聲的空間,「異托邦」不僅有助於主體的重塑,並進而提供了反抗壓迫者的場域。結論重申空間及休閒對於主體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異托邦」作為一個純我空間提供重新書寫自我的潛力。
  • Item
    書寫軀體與邊界: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與《末世男女》中的疾病、怪物、與主體性
    (2005) 辜崇豪; Chung-hao Ku
    本文闡述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與《末世男女》中的人、我辯證。在「人體為社會權力運作場域」的論述前提下,試圖一窺父權體制與基因轉殖浪潮對身體自治(bodily autonomy)與身體完整性(bodily integrity)等概念的影響。行文中援引克莉斯蒂娃(Kristeva)的「棄卻」(abjection)理論、西克蘇(Cixous)的「陰性書寫」(ecriture feminine)、哈勒葳(Haraway)的「動物-人-機器宣言」("Cyborg Manifesto")、格萊(Gray)的cyborg公民權、傅科(Foucault)對自然論的批判、及德勒茲(Deleuze)和瓜達里(Guattari)的「流變」("becoming")等各家理論,探究人、我邊界論述的複雜性,並從女性疾病(female malady)與人性中的怪物性(human monstrosity)兩觀點揭示主體的建構、解構與再建。如果《盲眼刺客》點出女性在社會/父權食人主義(societal/patriarchal cannibalism)下維持身體邊界的困難,《末世男女》接著質問人與動物/怪物似有若無的界線。 全文分四部分。導言簡述軀體與邊界的關聯性,處理含括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婦科病理學(gynecologic pathology)、飲食疾患(eating disorders)與生物工程為人類帶來的衝擊等議題。第一章闡釋《盲眼刺客》中女性從棄卻暗處到主體破蛹而出的過程。雖然女性可藉由拒絕進食(food-refusing)或淋浴成癮(obsessive showers)等動作消極的要求(或恢復)自我與他者的界線,女性書寫不僅有助於主體與他者抗衡,並可進而與他者協商。第二章剖析《末世男女》所呈現的「怪物性」,指出所謂「怪物性」並非與生俱來,而是詭譎多變的文化建構。當「器官豬」與「克雷科人」等基因改造生物戳破「人類為萬物之靈」的統治假象及「人類中心說」(anthropocentricism)的文化權謀,基因工程師克雷科的角色進一步彰顯「製造者」(homo faber)在科學與資本主義勾結下醜陋的一面。結論重申主體塑造絕非單靠與他者分離、對立;相反地,容忍與尊重方能有助於人、我和平共存。
  • Item
    簾幕、迷宮、女人虛飾
    (中華民國英美文學學會, 2004-04-01) 李秀娟
    女人和哥德羅曼史消費一直有複雜的慾望及認同關係。本論文分析瑪格麗特.愛特伍德的小說《女祭司》,思考哥德小說對女性讀者模稜不一的影響力。論文指出,《女祭司》以後設手法書寫哥德羅曼史消費,它的創作本身就串接了流行文化的機械複製與嚴肅文化的反思辯證。另外,愛特伍德在書中創造了身兼流行性別迷思追隨者和暢銷哥德制式情節複製者的女主角瓊,藉由穿插瓊自傳式的寫實自述及其哥德創作,創造了《女祭司》一邊複製哥德樣板,一邊將此樣板暴露於現實底下的繁複景致。論文包括三部分:「哥德消費與簾幕迷思」反省哥德羅曼史的逃避主義,質疑其作為遮蔽現實之簾幕的功能;「哥德空間與迷宮(反)消費」探索哥德多層次的迷宮空間,解剖哥德女角/女讀者迂迴糾結的自虐/虐人傾向與憂鬱症;「女人虛飾與神諭發聲」則思考哥德羅曼史消費所形構的「女人虛飾」空間,討論女人藉消費之名行建構之實,藉擔任祭司傳遞神諭之名開展自我聲音的可能性。
  • Item
    Eating, Cleaning, and Writing
    (英語學系, 2004-01-??) Ku, Chung-hao
  • Item
    Of Monster and Man
    (英語學系, 2006-01-??) Ku, Chung-ha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