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6 of 6
  • Item
    「分享獨白之際,正是時間的來臨」吳爾芙作品《波浪》中的列維納斯之他者時間
    (2004) 李芳儀; Fang-yi Li
    本篇論文試探維吉尼亞‧吳爾芙,透過其作品《波浪》,勾勒出對時間意識 的向內深掘,不僅適切地回應了現代主義時間觀著眼於當下之封閉性,亦蘊涵了 倫理主題的根源。柏格森所謂的「沒有一件事是被遺忘的」,在在呈現了現代主 義的共時性想像,是如何地運作以抗衡其獨特的時間斷裂經驗;現代主義時間觀 因而展現於過去與現在的疊合、兩者時間差異的消弭。藉由勾勒倫理時間對非當 下、非現在事物的開放性格,吳爾芙所要回應的便是這樣一個為「這是此時此地」 之當下性所拖撈的時間結構。本文對吳爾芙時間觀之詮釋,步伍列維納斯的倫理 思維,指出兩者對「斷裂」概念的關注,終將體現對倫理時間的根本實踐。 在《波浪》中,共時性與異時性的張力總是併陳交疊。第一章引用列維納斯 的主要論點,界定吳爾芙的時間觀為(因)他者(而存在的)時間,不同人物皆 在當下成就了與他者的異時性時間關連:當下遂因他者的到來而迸裂。第二章則 試圖探究時間斷裂何以成為現代主義主體建構的一種隱喻力量,從此一面向出發 我們可以說,對吳爾芙而言,唯有透過對主體性的重新思索,才得以獲致對現代 主義斷裂時間的深刻理解。第三章藉由與儂西「死亡共同體」概念的相互參照, 論述吳爾芙對他者之死的關懷,具體地顯現了列維納斯所謂的「責任」倫理如何 必然地朝政治面向開展。因此,Percival 之死所揭露的真相無非是:倘若真有 也必須有一「共同體」的存在,它充其量只能是一「死亡共同體」------- 在其 中,除了死亡,我們毫無其他共同本質。
  • Item
    語言為倫理中的他者: 唐‧迪立羅的三部曲
    (2007) 張期敏; Chi-min Chang
    中文摘要 本論文旨要就迪立羅的三本小說: 《名字》(1982), 《白色雜音》(1985)和《毛II》(1991)探討語言在後現代中如何扮演他者的角色, 首先以列維納斯的倫理架構作為檢視的主軸,強調語言和一個不可化約的他者的關係,再審視唐‧迪立羅對語言的觀察如何呼應列維納斯倫理中所強調的感官性,使不再拘泥於文字聲音的呈現, 而以身體感官的感受作為和他者對話的首要機制。 語言為他者的討論共分為三個面向:第一個面向探討《名字》中感官和環境的深層對話,再與語言文字原本的神秘性相呼應,列維納斯的斷時性(diachrony)則被用來說明他者的捉摸不定及無法比較性,同時也顯示自我的絕對被動性。第二個部份以《白色雜音》中所呈現的死亡概念為主軸, 進一步討論直接和間接的身體語言, 直接的身體語言敘述自我對死亡不停歇的恐懼, 再加上科技對生活影響的觀察,產生一種間接的身體語言,將自我的無助描寫得更加透徹,自我不僅沒有任何主導權且一步步地被他者化(Othered)。第三個面向是對影像語言的探討,其呼應的是後現代中影像已取代語言文字成為更強勢語言的狀況, 但迪立羅有著不同於列維納斯的寫作企圖: 雖然同在一個突顯他著不可化約及不可統整的前提下, 自我似乎不只被質疑且幾乎消融殆盡,但迪立羅卻在倫理關係的耙梳中看到探討自我的必要,以列維納斯對他者的責任及回應概念出發, 證實自我的可能性如何一次一次出現在對他者的回應中,而這些新的可能性並非只是隨機的結果, 而是自我獨特性的顯現,其中蘊含了複雜的自我解讀, 證實了自我在回應他者的同時,仍存有某種自主性及自由。 李歐塔的異教徒的語言遊戲及事件的時間概念(event) 也被用來闡釋自我對他者的回應如何在倫理關係中被激發出來,也就是倫理關係中的自我並非單一面向。 整個倫理關係的探討回應到後現代最棘手的人文論述:在如此的倫理關係解讀中,自我的可能性及獨特性如何重新定義後現代中的人本主義(humanism) 和產生另一種對話的可能。
  • Item
    要不要臉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7-12-01) 梁孫傑
  • Item
    狗臉的歲/水月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6-01-01) 梁孫傑
    法國哲學家列維納斯以人本關懷著稱於世,強調我們對他者無條件的歡迎接納,在二十世紀的倫理學研究上產生舉足輕重的深遠影響。本論文擬就列維納斯的倫理主張為理論依循指標,探索動物是否有可能成為列維納斯倫理思維中所悅納的異己。列氏將其倫理哲學設定在人與人的關係上,在先天上就已將動物排拒在待客之道之外,但他在〈一條狗的名字,或是自然權利〉裡,卻聲稱一條他在集中營裡有邂逅的狗是「納粹德國最後一位康德的追隨者」,又和他的倫理觀有所杆格齟齬。本論文從列氏的主要倫理概念著手,簡介待客之道、他者、面貌、語言對人類和對動物有不同程度的適用性,致使他的倫理思想在動物問題上會產生嚴重的雙重標準,而列氏的解決之道是藉用文學象徵手法,在這些人類和動物互動的事件裡,營造出動物所象徵的文化意涵,然而意義一旦得以彰顯,動物被賦與的象徵功能立刻自動消散,人還是人、狗還是狗,各自歸回其位。動物和人類之間不可逾越的鴻溝其實是列氏對納粹親身經驗和嚴肅思者的結果。假如人類是動物的話,那納粹的暴行都可解釋成生物演化過程中自然的一環。但基於這樣的邏輯卻讓列維納斯的倫理觀不得不架構在物種位階體系的必然性上,也因此對列維納斯而言,動物稱不上是我們的客人。
  • Item
    On Violence, Justice and Deconstruction
    (英語學系, 2003-01-??) Chung-hsiung Lai
    In this paper, I will first explore the chiasmus relation between violence and metaphysics in the thought of Levinas1 and Derrida. Then, I will move to examine “the aporia2 of justice” in Derrida’s reinterpretation of Benjamin’s critique of violence with respect to law-making and law-preserving. Finally, by problematizing the aporia of deconstruction, I will attempt to provide a critique of Derrida’s “Plato’s Pharmacy” in order to place Derrida’s ethical account of deconstruction under erasure. My core contention is: if de- construction is, as Derrida claims, ethical and just, it must be unethical and unjust in the first place in what he calls an “economy of violence.” Violence per se lies at the heart of both deconstructive justice and injustice. Yet, to achieve the former, the latter paradoxi- cally must be accomplished first—a betrayal which functions as the condition of possibility and thus of impossibility of deconstructive justice—thereby making the very moment of deconstructive decision an anxious and painful experience of aporia, or in Kierkegaard’s phrase, “a moment of madness.”
  • Item
    Derrida and the Problem of Ethics
    (英語學系, 2003-01-??) Shyh-jen Fuh
    An increasing number of literary critics and theorists have come to investigate Derri- da’s contribution to ethics in recent years. This trend both challenges an earlier tendency to attack Derrida for being ethically irrelevant and complicates the discuss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econstruction and ethics. In response to the on-going debates over the ethical significance of Derrida’s work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rac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vinas and Derrida with regard to the thinking or problematizing of ethics: while Levinas foregrounds ethics as “first philosophy,” seeing the ethical relation as a fundamental openness to the other that precedes subjective being, Derrida—seeing de- constructive “reading” as an opening out of the text (of “writing”)—is aware of the danger (and perhaps impossibility) of clearly “naming” that which is “ethics” (or “ethic- al”), as well as the need to be open to its “possibilities.” My contention then is that, if Levinas’s ethics involves moving beyond the totality of being to the infinity of otherness, deconstruction is simultaneously ethical and non-ethical, exceeding incessantly the boundary of the eth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