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3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中文中表人標記之第二語言習得:漢字圈與非漢字圈背景華語二語學習者之比較研究(2024) 黃韻安; Huang, Yun-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第二語言之語言學習者對中文表人標記之習得,並比較不同語言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習得表現上的差異。主要研究議題有四:習得順序、顯著效應、錯誤分析及母語遷移。共有五十四位受試者參與實驗,並依其語言背景分為三組,每組各十八位: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非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以及中文母語者。實驗設計包含兩項任務:無顯著語境線索任務與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在這兩項任務中,受試者需根據所看到的圖片與聽到的內容,從兩個選項中選出正確答案。然而,在有顯著語境線索任務中,受試者會聽到與目標表人標記直接相關之顯著語境線索,作為輔助提示。研究發現,中文表人標記中「人」與「員」最易習得,而「手」、「師」及「家」則相對較難。語意特徵的數量僅能解釋部分習得順序,而表人標記的詞頻與多義性則進一步影響其習得難度。在顯著效應方面,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有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中表現優於無顯著語境線索的任務,證實顯著語境線索有助於學習者理解中文表人標記之意義。錯誤分析顯示,漢字圈與非漢字圈的華語二語學習者在某些錯誤上具有共通性,例如:將「人」誤用為「手」、將「員」誤用為「人」,以及將「師」與「家」混用。此外,漢字圈學習者較常將「手」誤用為「員」,而非漢字圈學習者則傾向將「手」誤用為「師」。最後,結果顯示漢字圈背景的華語二語學習者表現優於非漢字圈學習者,證明與中文相近之第一語言背景有助於提升中文二語學習者的習得表現。Item 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輔音群之習得及優選理論之應用(2022) 葉慈芬; Yeh, Tzu-Fen本研究通過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探究母語(國語)音韻系統的轉移、普遍性、英語接觸、英語母語化程度和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台灣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並在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的架構下,藉由說明標記性制約(markedness constraints)及信實性制約(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在制約排序(constraint ranking)的衝突解釋台灣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如何從母語(國語)的音韻系統過渡到英語(國語)的音韻系統。本研究藉由觀察72名台灣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對24個具有不同標記程度輔音群英語單詞的感知及產製表現,得到以下結論: (1)由於國語的音韻系統中無複雜音節結構,因此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感知及產製英語輔音群時,需調整他們的感知及產製,以便符合母語(國語)的音節結構;(2)在感知及產製上所做的調整是根據所感知到的輔音表面語音特徵來處理,並且受普遍性的影響,例如用於簡化複雜音節結構的元音插入、用於異化相鄰相似輔音的輔音插入、用於同化相鄰相異輔音的輔音插入、字首(ICD)或字尾(FCD)的輔音刪除、替換與被替換輔音具有相似特徵的輔音;(3)除了母語轉移外,普遍性、接觸英語的量、母語水平和二語音節結構的標記性皆對台灣學習英語的學習者英語輔音群的習得有所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感知與他們的產製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針對學習者對具有不同標記程度的英語輔音群的習得表現所歸納出的四個習得難度層級,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順序具有教學上的意義;(5)分析三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產製所得出的不同制約排序揭示了英語輔音群習得的四個發展性階段:從一開始標記性制約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上層位置而信實性制約則相對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中下層位置,到最後兩類制約互相調換在制約排序中的位置。根據這些發現,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輔音群習得可以通過量化分析,並在優選理論(OT)的架構下進行解釋。通過分析和說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Item 越南母語者之華語量詞的第二語言習得研究(2023) 黎氏芳草; Le Thi Phuong Thao本研究主要探討越南成人中文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中文分類詞,研究對象為 30 位介於 19 到 34 歲的越南學生,依其中文程度,分成兩組(一組中文程度為中低級(程度為 B1或 B1 以下),另一組為中高級(程度為 B2 或 B2 以上))。另外,本研究亦招募 15 位中文母語者作為控制組。實驗設計為圖片描述題以及選擇題,藉由此兩種題型觀察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詞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理解能力。此兩題型中皆有關於形狀、生命性、功能、事件、標準、容器、部分及群體等分類詞的題目,共計 16 題。本研究發現,如下:首先,中文中低程度的越南人在數詞(measure words)方面表現得比數量詞(numeral classifiers)來得好,而中文中高程度的越南人在量詞和數詞分類詞的表現一致。第二,越南人在不同類性的分類詞表現不同。其中對越南人來說容器、功能和形狀的分類詞比部分、群體和事件分類詞更容易習得。 第三,中低程度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頻繁地使用「個」來替代更精準的分類詞用法。最後,中低程度的受試者比中高程度受試者更容易被越南母語影響其第二外語中文的表現。總體來說,本研究發現中文程度會大幅影響越南受試者對於中文分類的理解。Item 台灣學生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4) 廖于涵; Yu-han Carol Liao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之第二語言習得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對不同類型的分裂句之難易次序、分裂句之習得是否受對比效應之影響及英語程度是否影響分裂句之習得。本研究採用接受度判斷測驗。受試者分為實驗組及控制組。前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並按其英文程度分為初、中、高級三組。後者則為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對英文分裂句的理解受到第一語言轉移的影響。在七種不同詞性的分裂句中,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名詞、無詞組、介系詞,其次是非限定性子句及副詞,再者是限定性子句,最後是形容詞。此外,針對不同的語法功能,受試者最能接受的是具修飾性的語法功能,其中又以具修飾性的名詞詞組接受度最高。在對比效應方面,受試者較能接受在對比情況下的分裂句,顯示對比效應對英語分裂句的難度有所影響。最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之英語程度越高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也越高,顯示學習者對英文分裂句的接受度會隨著其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英語條件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1) 劉秀蕙; Stella Hsiu-hui Li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英語條件句之第二語言習得,主要的議題包括是否有第一語言轉移(L1 transfer)的現象、習得次序、題型效應、組別效應以及英語能力對此結構習得的影響。本研究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實證性研究,第二部分為語料庫研究。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實證性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文法判斷題與引導式翻譯題;試題以單句和情境式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六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高三組。語料庫研究則採當代美國英語布朗大學標準語料庫,探討分析英語母語人士對條件句的使用,並與實證性研究結果相互對照。 實驗結果顯示,受試者在表達英語條件句時,的確受到第一語言轉移以及第二語言複雜度的影響。其中,初階學習者在條件句表達中有較多受母語影響的錯誤,隨著英語能力的增加,此類型錯誤大幅降低,轉為受第二語影響的錯誤。根據受試者的表現,在七種條件句中,預測條件句(predictive conditional)表現最好,最易習得;受試者感到最困難的是未來假設條件句(future hypothetical conditional)以及時態混合型反事實條件句(mixed-time-reference counterfactual conditional)。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判斷題的表現比引導式翻譯題好,顯示此結構之理解優先於其表達;然而,受試者在單句和情境式對話中的表現無顯著差異。在組別效應方面,三組受試者對英語條件句的表現有顯著差異,顯示受試者對於條件句的習得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改善。語料庫研究結果顯示,英語母語人士使用越少之條件句對受試者而言,亦是最難之結構。Item 台灣學生英語進行式之第二語言習得(2013) 詹曜瑋; Yao-wei Chan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英語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第一語言轉移現象、習得次序、主事者效應、題型效應以及語言程度效應。為了避免潛在的實驗效應,本研究採用兩種測驗題型: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本研究的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學生,依據其英文程度分為低、中低、中高、高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受試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確實受其第一語言的影響。在五種動詞中,受試者首先習得將動作動詞及成就動詞使用於英語進行式中,其次是反覆動作動詞,而後是瞬成動詞;受試者感到最困難的是將狀態動詞與進行式連用。此外,受試者在主詞為主事者的題目上表現較好,顯示主事者效應對英語進行式的習得有所影響。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文法接受度測驗與看圖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在語言程度效應方面,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表現越好,顯示學習者對英語進行式的理解與表達能力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英語冠詞之第二語言習得(2014) 張庭芝; Ting-jhih Tiffany Chang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對英語冠詞之習得狀況,研究議題包括不同冠詞類型和其所屬的語意特徵之難度順序、題型效應、語境強化之影響及語言程度效應。本研究採兩個實驗題型:選擇題與填充題,試題皆以對話呈現。受試者為八十位以中文為母語的大一非英語系學生及二十位英語母語人士,並依據其英語程度分為初、中初、中高及高級四組。 實驗結果發現,三種類型的冠詞和其語意屬性之難易度會受到第一語言轉移及英文冠詞系統本身的複雜度影響。在三種冠詞中,以零冠詞表現最佳,也最容易習得;定冠詞the表現最不穩定,習得時間最晚。在冠詞的三種語意特徵的習得上,以[+SR, +HK]最易習得而[-SR, -HK]最為困難。此外,定冠詞the較與[+HK]之語意屬性有較高相關性。在題型效應方面,當題型較受控制,受試者面對選擇題與填充題的表現大致相同。最後,英語程度也證實會影響冠詞的習得。受試者英語程度越高,冠詞的表現越好,對冠詞功能的理解和使用皆會隨著英語能力的提升而有所增進。Item 中文漢字對日語漢字解讀的影響(2015) 羅佳琪; Luo, Jia-Qi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日語學習者對日文漢字形義之第二語言解讀情形,主要研究的議題包括第一語言遷移現象、漢字形上的對應、漢字意義上的對應、難易次序、題型效應以及日語能力對漢字解讀的影響。本研究採用兩個實驗題型:漢字圖示對應題與漢字文句對應題,試題皆以選擇題的形式呈現。受試者為七十二位以中文為母語的日語系學生以及二十四位日語母語人士,日語系學生依其日語標準化測驗,分為初、中、高三組。 首先,研究發現,受試者在解讀日語漢字時受到第一語言遷移的影響。在形上,受試者的表現在同形與半同形上比異形表現要來得好,此結果顯示中文漢字與日文的形式對應能幫助日語學習者解讀。針對字義,同義又比異義的表現好,顯示出字義的對應也能幫助日語學者學習。就類別而言,受試者在同形同義與半同形同義上比同形異義與半同形異義還要好,此結果顯示字義的對應比字形的對應還要更重要。在題型效應方面,受試者在漢字文句對應的表現比漢字圖示對應的表現要好,說明對於整體受試者,在判斷漢字時,文句中的線索比圖示中的線索還來得有效。最後在語言程度方面,受試者之對於日語漢字的解讀會隨著日語程度的提升而改善。Item 台灣學生英語疑問詞問句之第二語言習得(2015) 盧冠豪; Kuan-hao Lu本研究旨在探討以中文為母語的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的第二語言習得。過往研究指出(Aoun& Li, 1993a, 1993b; Huang, 1982a, 1982b),在中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並沒有在句法層面上完成疑問詞移位,相較之下,英文的疑問詞問句中,疑問詞則在句法層面明顯顯現疑問詞移位現象。因此由語言的表層結構看來,中文和英文在疑問詞問句上呈現相當不同的語言結構。本研究以此語言差異作為出發點,探討了幾項疑問詞問句的相關議題,並探究母語轉移、普遍語法、第二語言程度在台灣學生學習英文疑問詞問句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八十八位成人參與了本研究的三項測驗:文法判斷測驗、接受度測驗、語句詮釋測驗,受試者依據他們的英文程度進一步分成了四個組,另外亦含由二十二位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如下: 一、受試者尚未完全習得主詞-助動詞之倒裝,但普遍在疑問詞移位方面表現佳。 二、在承接條件的習得上,僅中高組與高級組可以判斷文法正確與否,初級組與中低組表現較母語人士顯著來得差。此外,本研究並未發現受試者對於不同島嶼限制表現有別。 三、在主詞-助動詞不倒裝的問句中,受試者的判斷上並未呈現論元與附加語之不對稱現象。在主詞-助動詞倒裝的問句中,大部分受試者在論元移位疑問詞問句與附加語移位疑問詞問句表現均佳,因此大致上未呈現兩者間之不對稱現象。 四、本研究受試者呈現主語-賓語不對稱現象。在單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主語移位疑問詞問句。在雙子句問句中,受試者較能接受賓語移位疑問詞問句。 五、整體而言,第二語言程度對於受試者作答表現有明顯影響。 根據上述結果,我們認為受試者表現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第二語言程度等因素所影響。另外,我們發現受試者具有承接條件以及空號原則的深層知識,肯定了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學習者的影響,顯示普遍語法對於第二語言習得確實有效應存在。Item 日語為第二語言之語音及音韻重音結構探析-以台灣日文學習者為例(英語學系, 2015-11-??) 二鄉美帆; Miho Nigo此研究主要探究台灣日語學習者之日語重音結構。發音實驗中,控制了字長、音節重量以及熟悉度三個因素。主要研究結果顯示,受試者之重音以及重音落點均不受韻律因素影響。事實上,受試者的表現不偏好非重音。且更重要的是不管音節重量為何,受試者均傾向將重音置於倒數第二音節。本研究認為,此乃受台灣華語之揚抑格音步特點所影響。此外,本研究也發現,台灣華語的雙音拍結構亦是造成台灣日語學習者無法分辨日語重音節和輕音節的主因。研究結果顯示,台灣日語學習者的確將台灣華語的韻律性質(聲調語言)轉移到日語韻律結構(音高重音語言)的學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