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宜蘭縣大同鄉九寮溪集水區環境治理分析
    (2015) 姚佳瑩; YAO, Chia-Ying
      本研究欲探討宜蘭縣大同鄉的九寮溪集水區,其封溪護漁的行為因子及塑造環境治理的過程,以九寮溪集水區的自然環境與歷史作用為背景,探究在國家政策與資本介入的情形下,外來的政治力量與本身的自然環境,對於小尺度的地方行動者間所產生的互動關係,與對於環境生態所造成的結果,除此之外,探討權力關係將如何影響地方及中央對於九寮溪的治理,並藉由Ostrom的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討論自主治理共享資源的制度分析,與九寮溪治理的永續發展評估。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透過訪談瞭解以泰雅族為主的崙埤社區之居民特性、規範與傳統Gaga的約束力,並由傳統泰雅族與河流間的關係,延伸至九寮溪封溪護漁與治理制度的發展,從中理解崙埤社區居民集體行動的過程與轉變,並且由問卷調查分析在地居民對於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滿意度與居民的環境識覺認知,對於九寮溪治理的行為意向之影響,藉此評估九寮溪環境治理的永續發展性。本研究結果發現九寮溪的治理可分為三個階段,(1)居民義務性集體行動期、(2)外部資源挹注集體行動期、(3)公部門主導的治理期,因此,本研究認為若要促進自主治理制度的永續,可以從三個面向著手,首先應在治理架構中釐清公部門與社區居民的主客關係,其次是透過文化認同與傳承,再現傳統泰雅族的人河空間,第三則是建立適當的收益分配與課責制度。
  • Item
    以制度分析發展架構探討原住民族參與棲蘭山生態旅遊之成效
    (2016) 鄭伊珊; Cheng, Yi-Shan
    本文選擇以宜蘭縣大同鄉鄰近棲蘭山檜木林之社區為研究對象,筆者試圖以制度分析發展(IAD)架構,分析三種生態旅遊模式:一、由公部門、民間業者與當地居民合作;二、以民間企業主導而公部門協助;三、當地居民籌劃之模式。以該地豐富的生態資源轉型推展生態旅遊之發展情形,藉此展現在地的特色。從訪談中詮釋屬於當地居民對生態旅遊發展之情形與觀點,瞭解關於棲蘭山生態旅遊的結構與演變,以及社區內部組織運作之過程,並釐清影響參與者之行動因子。本研究的研究方法採用質性訪談與問卷調查方式,透過訪談瞭解公部門、民間業者參與生態旅遊之過程,以及原住民族為主的居民特性、規範與傳統的約束力,從中理解當地居民參與不同生態旅遊模式之影響性,並且由問卷調查分析當地居民對於生態旅遊的認知與發展生態旅遊的態度,對於棲蘭山發展生態旅遊之影響,藉此評估棲蘭山發展生態旅遊的永續性。相關政府主管單位應更注重居民的意願與感受,因當地居民的認知與態度乃是影響發展政策與計畫執行的主因之一,進一步助於地方產業之發展。因此,本研究認為政府部門須權衡旅行社及當地居民的職責,進而達到公平之分配;其次民間企業擴大與鄰近地區的組織合作,則可整合彼此資源,發揮更大的影響力及效益;第三,透過相關收益建立有給職的做法,發展適當的課責制度與收益分配,使組織成員更有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