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村上春樹《尋羊冒險記》中的尼采怨恨
    (2024) 白杰弗; Blanco, Jeffrey Scott
    本論文以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怨恨哲學概念為基礎,對村上春樹的早期小說《尋羊冒險 記》進行了分析。 儘管存在著根深蒂固的怨恨,小說的主角還是克服了它,而從尼采的角度 來看,他最好的朋友卻成了致命「毒藥」的犧牲品。 透過比較人物對怨恨的反應,本文試圖 闡明其對個人的影響以及可能出現的不同結果。 到最後,主角顯然更善於克服怨恨,從而 反映了尼采在《道德譜系》中所描繪的高貴個體。 透過從尼采思想的角度檢視《尋羊冒險記》 ,本文闡釋了社會、怨恨和自我克服之間複雜的互動。
  • Item
    小說家譯者——村上春樹的譯作與小說創作關聯之探究
    (2016) 吳品儒; Wu, Pin-ru
    本研究探討村上春樹是否意圖藉由翻譯「自己有興趣的作品」當作創作前的練習。為比對他的創作與譯作之關聯與交互作用,本研究將其著作分為譯作與創作兩類型,接著按照時間順序,試圖比較同時期創作與譯作的主題相似度高低,並以伊文佐哈(Itamar Even-Zohar)的多元系統理論(Polysystem Theory)解釋村上「譯作—創作循環」的形成背景。本研究發現,早在村上春樹還未開始寫作前,已開始翻譯中意的文學作品作為消遣。創作第一篇小說《聽風的歌》時,他先以英文創作,再自譯回日文,藉此發展出屬於自己風格、且為其都市性文學所必需的翻譯腔文體。村上創作初期,因出自喜愛,大量翻譯瑞蒙•卡佛的作品,藉此學習如何創作短篇小說,因此承襲了卡佛作品中的特色,翻譯卡佛是村上創作短篇的巔峰時期。村上翻譯其他作家的作品,亦為了自己的小說做準備,例如翻譯歐布萊恩的小說,練習戰爭敘事,此技巧在《發條鳥年代記》三部曲發揮極大的作用。村上的透過翻譯學習創作,其小說家身分又能為其譯文風格背書。村上翻譯策略和一般譯者十分不同,尤其是語序調動、片假名、故事角色人稱。他的譯文趨近直譯,結構貼近原文,時常使用片假名音譯。村上為了選擇適當第一人稱,會想像角色的內心世界。以上種種異於常規的翻譯,皆可用他所謂的「小說家身分」解釋。正因他為知名小說家,他的譯作才為讀者所接受,此現象合乎多元系統理論中的翻譯文學所處位置之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