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灣國民小學九年一貫課程客家語教材之演變分析(2001-2018)
    (2019) 邱威智; Chiu, Wei-Zhi
    本研究首先探討本土語言教育之發展背景,梳理本土語言教育從無到有,最後於九年一貫課程,單獨設科教學之歷程,瞭解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之演變。接著分析三個年度之客家語課綱,羅列課綱的變化,比較不同之客家語課綱所著重之方向有何不同。後續再梳理客家語教材之歷程演變,整理九年一貫課程實施之前與之後的客家語教材,討論地方與中央政府對於客家語教材編輯與出版的影響。 九年一貫國小客家語教材之變遷與比較為本研究的核心,藉由四個項目:編印設計、課文內容、教學實施、學習評量。討論部編版、康軒版、翰林版,在不同課綱之間,各自客家語教材之變化。最後再綜合比較三個版之客家語教材變遷。 再來將前項統整之客家語教材變遷內容,放置於歷史脈絡中。從課綱層面、拼音層面與學習評量層面,三個層面探討影響客家語教材演變之可能原因。最後根據本研究之成果,總結九年一貫課程國小客家語教材之演變,並給予十二年國教課綱,國小客家語教材之建議。
  • Item
    日治時期台灣的客語教材研究-以《廣東語集成》為例
    (2011) 彭馨平; Peng Hsing-Ping
    《廣東語集成》(以下簡稱《集成》)是日治時期第一本由台灣人所編寫的客家話教材,有其重要的時代意義。本論文摘錄匯整其詞彙,藉以分析其語音及詞彙的特點。並將所整理出來的語料,與台灣客家話做歷時性與共時性的對照比較。 透過語料的分析,除了可以藉此了解日本人如何利用日語假名符號拼寫客家話之外,透過書中內容,也可以看到許多日治時期台灣社會制度發展的面向,以及台灣客家話借用日語詞彙的情形。與現代台灣客家話做對照比較,可以探究客家話因為時空環境不同所造成的變遷與異同。希望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可以做為現代客家話教材編撰的參考。 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研究目的,其次述及近現代對於日治時期客家話教材之研究成果。介紹本論文主要以「文獻調查法」為主要的研究方法。 第二章「《集成》成書的原因及其內容」,介紹《集成》的作者生平及其成書背景。 第三章「日治時期台灣語的假名標音符號」,首先說明台灣語假名標音符號的製定與變遷過程,其次介紹《集成》所使用的假名符號,並以列表方式說明國際音標和《集成》符號的對照關係。 第四章「《集成》的語音系統」,介紹《集成》所呈現的客家話聲母、韻母、聲調以及變調情形。同時並與客家話各辭書做音系上的比較。 第五章「《集成》的詞彙現象」,首先介紹日治時期台灣客家話對於日語詞彙的借用情形。其次說明《廣東語集成》中詞彙受到閩南話影響的現象,再來分析《廣東語集成》中成為廢語或成為死語之詞彙所代表的意義。最後將其分類,逐項說明這些詞彙與現代客家話的差異。 第六章「結論」,說明研究成果,以及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6-11-01) 林聖欽
  • Item
    苗栗縣獅潭鄉客語地名的環境認知分析
    (地理學系, 2006-11-??) 林聖欽
    就臺灣地名的研究議題上,除了可以表示族群屬性的語音層面,以及族群歷史的沿革層面之 外,本文認為透過地名,其反映的是族群對其生活世界的一種環境認知,而這種環境認知,所顯露的就是族群生活世界的空間層面。 藉由獅潭鄉客語地名的分析,本文有下列三個發現:一是居民對環境描述的方式,可分為抽象精神層面與具體物質層面的兩種地名。 二是這些地名所反映的環境認知結構,依距離遠近可分為三個空間層次(圈帶),依方向時則 可分為東西兩個部分。其中第一圈為居民開墾據點,地名以抽象精神層面方式展現;第二圈為居 民農業生產地帶,地名除以抽象精神層面方式展現外,具體物質層面的地名則多以農業生產方式 為主;第三圈則為居民農業生產地帶以外地區,地名幾乎以具體物質層面方式展現,但受到原住 民勢力的分布,該圈帶的西側為自然景觀地帶,地名多以自然環境為主,東側為族群緩衝地帶, 地名則以族群環境與林業生產方式為主。三是獅潭鄉地名所反映的環境認知,主要是受到「開墾區」的外部社會因素影響所形塑而成。 此點可由「開墾區」的開墾據點、外圍地區的地名分析得到驗證,如在開墾據點部分,開墾據點 的地名內容,有著從具體物質層面轉變到抽象精神層面的趨勢,顯現墾民對開墾據點有其特定的 心理投射;在開墾區外圍地區上,第三圈比起第二圈有較高的自然村名比例,反映早期墾民似乎 需要以大家所認同與歸屬的自然村名,作為認識第三圈的符號媒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