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借象徵的方式:王文興短篇小說人物分析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09-12-01) 陳義芝
    王文興最受推崇的作品為1978年出版的長篇小說《家變》。在此之前他所創作的短篇小說,相對未獲重視。五十年來,王文興堅持的藝術理念一貫,《家變》所表現的存在境況、生存主題,在青年時期寫就的短篇小說,已多方探索;儘管篇幅、結構、情節不同,但作為一位「思考」型小說家的主題,早經確立。重視文字的精確獨特,講究文體的沉深穩重,追求詩的語言效果,借用象徵的方式,都是他短篇小說的特色。米蘭‧昆德拉說:「所有的小說家或許只寫一種主題,用的卻是許多變奏。」王文興的短篇是其一生繁複藝術面貌的源頭,深具研究價值。本文藉精神分析學,針對王文興小說人物的表呈面向,試探王文興短篇小說的特色。
  • Item
    《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釋義
    (國文學系, 1999-03-??) 姜聲調
    《莊子.天下》篇,把老子思想學說總結為:「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中,前兩句是最能夠貫穿老子的宇宙本源,而用以這一些概念來描繪其宇宙之理論體系的。對此,學者的歧見,言人人殊,紛然相雜,從斷句、注釋到解析都各執一端。不過,若能揭示《老子》首章之旨,則《莊》述意義可豁然貫通。梁啟超開始做出「常無」、「常有」的解釋,大體上與「道」之體用為一體的觀念類似。梁啟超所謂「建之常無、常有之兩元,而實歸宿於一」的解析,以及許抗生所言「『常無有』與『太一』皆指的是老子的『道』」。然則,若「常無有」分讀成詞,恐未免偏離老子的原義,故蔣錫昌說:「若必欲字字而分別之,則將愈別愈晦矣。」可見,《老子》一書闡明「無」、「有」同出於「道」而異名,而其首章乃全書「眾妙之門」。因而其宇宙思想,應該還是繞著「無」、「有」體用的關係,實有必要敘述各項有關「道」之涵義。
  • Item
    The Data-Subject and Its Freedom
    (英語學系, 2003-01-??) Chia-yi Lee
    With the emergence and sprawl of the Internet, people are wired in increasing numbers to data online. As the interface between humans and data starts to disappear due to better web integration at the front-end, interstices seem to be cut open in cyberspace by those who have gone too far in their dependence on this data h(e)aven. This paper attempts to look into one of those interstices to read traces of the existential status of the data-subject. The main argument will be that the dilemma of the data-subject, being prone to the spectral attraction of data yet always anxious about its helpless addiction to cyber-space, discloses certain aspects of freedom essential to human existence. Previous studies on existential freedom and civil liberties will be drawn upon to help understand the factical condition of the data-subject in a broader context of human freed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