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民眾對景美溪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滿意度之研究
    (2015) 梁寧恩; Liang, Ning-En
    民眾對景美溪自行車道的環境識覺及滿意度之研究 摘要 本研究之目的:一、比較不同背景屬性的騎乘民眾,在騎乘行為特性的差異情形。二、探討不同背景屬性與騎乘行為特性的騎乘民眾,在環境識覺及環境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三、探討環境識覺與環境滿意度的相關情形。四、探討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的相關情形。本研究是以在景美溪左右岸自行車道,從事自行車活動經驗的騎乘民眾為參與對象。以環境識覺量表與滿意度量表為研究工具。依據本研究假設分別以卡方檢定、獨立樣本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及皮爾遜積差相關分析進行資料分析,所得結果發現:一、個人背景屬性在騎乘行為特性的差異情形: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類別及居住地在騎乘同伴、平常騎乘時間、平常騎乘時段、每月平均騎乘次數、騎乘自行車來源等皆達顯著差異。二、個人背景屬性與騎乘行為特性在環境識覺及環境滿意度的差異情形:(一)環境識覺方面:1.在個人背景屬性:41歲以上、31-40歲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皆顯著高於18-20歲;從事服務業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學生。2.在騎乘行為特性:參與自行車社團在主動行為顯著高於未參與自行車社團;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上,獨自騎乘均顯著高於和家人親戚共同騎乘;預計騎乘2小時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預計騎乘1小時以內;兩者皆有騎乘在認知態度及主動行為顯著高於非假日騎乘,而在假日騎乘在認知態度顯著高於非假日騎乘;自備自行車在主動行為顯著高於租借自行車。(二)環境滿意度方面:1.在個人背景屬性:31-40歲在自然環境顯著高於18-20歲,而18-20歲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31-40歲、41歲以上,且21-30歲在周邊設施亦顯著高於31-40歲;國高中、專科、大學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研究所以上;具備學生身分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服務業、其他業類;居住在新北市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台北市。2.在騎乘行為特性:參與自行車社團在自然環境及周邊設施顯著高於未參與自行車社團;與同學共同騎乘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與家人親戚共同騎乘;假日騎乘在周邊設施顯著高於兩者皆有騎乘;早晨騎乘在自然環境及周邊設施顯著高於下午騎乘。三、環境識覺與環境滿意度呈顯著中度正相關,顯示騎乘民眾的環境識覺愈高,在環境滿意度的傾向也愈高。四、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的相關情形:環境識覺與行為意向呈顯著高度正相關;環境滿意度與行為意向呈顯著中度正相關。亟望本研究結果,除提供未來後續研究參考外,亦提供臺灣各地方政府管理自行車道的規劃團隊,在進行車道規劃或改善車道時之實際參考,以符合騎乘者需求,倍增更多民眾投入騎乘行列,享受片刻無碳生活的優遊空間。 關鍵詞:環境識覺、滿意度、景美溪自行車道
  • Item
    以多元尺度法探討臺北縣烏來原住民鄉觀光之社會衝擊識覺
    (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理學系, 2010-06-01) 陳英任; 丘逸民; 譚鴻仁
    觀光產業在台灣原住民鄉鎮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本文即探討長期以觀光為主要活動之台北縣烏來鄉社區居民對觀光發展所造成之社會衝擊與社會網絡改變之識覺。從環境識覺與社會資本之理論觀點,先訪談社區居民對觀光發展之文化改變與社會衝擊之基礎識覺資料,再使用多元尺度及集群分析法進行問卷資料處理,並以對社區發展適合與不適合以評價觀光衝擊識覺之社會意涵。 經多元尺度分析後,產生六類觀光之社會衝擊識覺群組:『彼此相互交流及互動關係』、『觀光產業工作與影響』、『價值觀的改變』、『社區參與及協會組織』、『出租與販售觀光產品』、『提升日常生活水準』。社會衝擊識覺之差異亦表現於『發展之適合度』、『社會交流與社會衝擊』此2維度中,配合深度訪談探討烏來原住民鄉居民觀光衝擊之社會文化群組與分類之依據。本文結合量化與質性研究法歸納並分析當地居民對觀光發展之社會衝擊與文化改變之識覺,理解居民認為觀光發展增加工作機會及提升生活水準,但也影響其社區團體之互動交誼時間,進而衝擊其社會凝聚力量。因此,原住民鄉鎮社區觀光計畫仍需針對原住民族之社會網絡及組織文化加以研擬,方能引導出社會資本存量較高之凝聚力量以帶動原住民鄉社區之永續發展。
  • Item
    民眾對高雄愛河綠廊的認知、互動關係及管理建議之探討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08-09-01) 林佩瑩; 廖學誠 
    本研究以環境識覺概念爲基礎,主要目的在於探討高雄當地民眾對於愛河綠廊功能的認知及其互動關係,並分析民眾對愛河綠廊優缺點之看法及對經營上之建議。本文採用系統取樣法進行取樣,針對當地居民進行面對面問卷,有效問卷共計405份,抽樣誤差爲4.87%。結果顯示,民眾甚爲肯定愛河綠廊在觀光遊憩和社會文化的功能,此外,生態保育和都市防災功能亦被認同。透過因素分析可將民眾對愛河綠廊功能之看法歸納爲五大因素組,包括社經文教、環境保護、觀光遊憩、開闊空間及親水活動。民眾和愛河綠廊的互動關係甚爲密切,居民參與頻率高但停留時間短,活動類型以散步及放鬆心情居多。另外,民眾積極建議愛河綠廊在經營管理上應該加強周遭環境清潔、改善水質及增設公共服務設施。
  • Item
    社區居民對附近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之研究--以宜蘭縣為例
    (國立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實驗林管理處, 2008-12-01) 廖學誠; 林鴻忠; 林香歷
    本研究主要目的是要探討宜蘭縣社區居民對附近四條森林步道的環境識覺,經問卷調查(n=411)及統計分析後得知,受訪居民造訪森林步道頻率雖低,但停留時間卻頗長,主要造訪動機以欣賞大自然、運動健行、放鬆心情並且休息等為主。透過因素分析,可將受訪居民對森林步道的識覺歸納為步道功能、民眾參與及經營管理等三因素,另外,可將受訪居民對森林步道的滿意度歸納為步道特色、步道資源及步道設施等三因素。整體而言,社區居民普遍肯定森林步道的多樣功能,也認同民眾參與步道經營管理的重要性,並且對步道特色及當地資源也甚感滿意。
  • Item
    宜蘭河溪流廊道的整治與管理--環境識覺分析
    (中華水土保持學會, 2006-09-01) 林敬妤; 廖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