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神奇療法與精湛藝術:以道家觀點看待「祕密花園」中的疾病與復原
    (2024) 艾迪; Bruhl, Elad
    深受大眾喜愛的兒童經典文學作品《祕密花園》,故事主要講述瑪麗和柯林兩位角色的轉變,該變化不僅是行為反應,亦展現在身體表徵,因此到了小說結尾,孩子們的轉變體現在紅潤的臉頰以及兒童般的朝氣與活力,與過往病弱的狀態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本研究著重在探討主角轉變的原因,研究過程中追尋其他學者的步伐,發現許多人將角色中的康復現象歸因於孩子們積極思考的結果,並指出新思維「心靈療癒」運動影響了作者法蘭西絲‧霍森‧柏納特看待世界的方式。筆者的研究方向與過往學者的研究思路不同,主要專注於小說中的核心元素「魔法」。儘管有些學者的研究間接承認魔法對兒童復原的重要性,但鮮少有人深入探究該方向,因此本研究深入著墨於這一點。為此,筆者借鑒道家哲學的視角,認為魔法與道家的「道」概念具高度相似性,迪肯的精湛技藝亦巧妙地契合了「無為」的概念,因而在《祕密花園》敘述中,一個人的生命力最終取決於他與魔法的融合程度。
  • Item
    Holism as Idealism: The Zhuangzi and the Concept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en of Ancient Times"
    (英語學系, 2021-03-??) Benjamin B. Olshin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concept of "idealism" in the famed Daoist text known as the Zhuangzi (莊子). In particular, this study notes a foundational source of Western thought, Platonic idealism, and then investigates whether such concepts as "ideals" or transcendent values appear in Eastern sources, notably Daoist literature. This study argues that even while the concept of a fixed, external ideal does not exist in Daoist sources, the Zhuangzi nonetheless presents a clear conceptualization of an ideal state. In this Daoist framework, idealism is conceived as a complete resolution of the dualism between the individual and the universe or tian (天), the latter of which is erroneously understood by human beings, the Zhuangzi argues, as external and separate. This paper goes on to argue that the "idealist projects" of Western and Eastern idealism are quite different. For Western idealism, most characteristically as found in Plato, the ideal is an external goal to be reached: a capturing of an eternal, paradigmatic truth. The Eastern idealist model proposed here, by contrast, is against even the conception of anything "external"—in the Daoist framework, any belief in an external, objective reality is rejected as illusory. Thus, while Plato's philosophy is characterized by his idealist "Forms," Daoist thinking as it appears in works such as the Zhuangzi has a sense of the "ideal" in the concept of a "holistic idealism." This is a dissolution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object, between the observer and the observed, into one holistic entity.
  • Item
    從平衡到改變:論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六部曲》之龍的演變
    (2010) 歐妍儀; Yen-I Ou
    娥蘇拉‧勒瑰恩《地海六部曲》的創作橫跨三十多年,而每一部新的地海作品總是不斷改寫前一部作品中既有的架構,其中對龍的描寫更是不斷顛覆西方古典敘事中龍的原型,使龍有愈趨人性化的傾向。在不斷對龍去妖魔化與動物化的過程中,勒瑰恩也跳脫了傳統西方英雄敘事中以人征服自然為主軸的架構,並加入了女性主體的覺醒,從而與德希達的動物論述與東方老子哲學的柔弱思想,能夠相互呼應。地海之龍的形象與塑造,因而可作為進一步探究人、動物、自然三者交互關係的論述對象。另外,勒瑰恩藉著地海之龍的演變,也透露出她對「改變」一詞所持的看法,與之在地海作品中不斷提到的「平衡」觀,產生持續的相互辯證關係。故本論文希冀從觀察地海之龍的改變與發展,除了討論地海世界不斷產生的自我解構外,也在東西方對人性與動物性的探究上,提供一種融合的詮釋之道。
  • Item
    傳承與轉變: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研究
    (2012/08-2015/07) 謝聰輝
    十多年來,筆者以台灣道教為主要的研究範疇,深入田野調查台灣道壇現狀,以及 道教文化信仰如何融入台灣常民生活中的歲時節慶、生命禮儀與廟會祭典。除了發表一 定的研究成果之外,也因獲得信任而得拍攝或獲贈相當數量的道壇清代古抄本資料;而 這些珍貴的文獻中,保存了很多台灣道壇堅韌地傳承閩、粵正一派火居道法傳統的證 據,一直是筆者努力追蹤其源流與析論的重點。這兩年來,執行了國科會三年期〈大人 宮翁家道壇源流與影響考述〉專案計畫以來,幾次前往泉州地區拜訪道壇與道廟,考察 其齋醮科儀的實際演行,陸續與泉州道壇道士建立了良好的關係,蒐集到許多第一手的 道壇資料,也初步進行了一些道法比較研究。雖然,閩南與台灣道法的源流關係,歷來 被相關研究學者所重視,但真正的深入比較研究論文仍然有限;因此,以目前掌握較多 資料與持續研究的「南台灣靈寶道壇與福建泉州道法關係」為範圍,繼續提出三年期專 題研究計畫。希望經由經典、歷史、田野調查與文物藝術等全方面切入,再透過兩大區 域現有道壇資料的蒐集、分析與考證,以及實際齋醮科儀闡行的親自紀錄;三年中陸續 以「傳度受籙」、「道壇秘傳知識體系」、「禳災科儀」與「拔度科儀」等等為子題,參加 國際學術會議發表相關論文,以為福建與台灣道壇道法傳承關係與轉變原因研究,累積 具體且紮實的研究成果。
  • Item
    南臺灣和瘟送船儀式的傳承與其道法析論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2014-06-01) 謝聰輝
  • Item
    大人宮翁家族譜與道壇源流考述
    (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09-06-01) 謝聰輝
    目前對於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的研究成果,大多著重於臺南地區,或與臺南道法有相關傳承者;對於清代所屬臺灣南路鳳山縣靈寶老道壇的傳承與道法的專門研究,仍相對不足。經過筆者多年田野調查發現,此靈寶南路區域的老道壇,大多指稱其祖先曾受教或交往過一大人宮翁姓道壇(今高雄市小港區大人宮已無道壇存在);且核對這些老道壇目前仍保存著部分清雍正、乾隆以降古科儀抄本,的確留有一些翁姓抄手所落款題署的文字、印鈐與壇號等相關資料。終於在持續的追蹤與考察後,筆者找到了翁家道壇後人,以及流落在外的、原本存留於翁家的《翁家族譜》與116 本清初至光復前的科儀抄本:翁姓抄手50 本、非翁姓抄手39 本與尚不知抄手者27 本。以現存的資料中有款識者,最早的是清雍正2 年(1724),抄手署名為翁定獎(1693-?);最晚的是日據昭和庚辰年(1940)9 月翁癸本(1909-1956)。這一批珍貴的老道壇抄本史料,蘊藏著三百年來臺灣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來源與傳承的豐富資訊,等待著我們加以解開與深入的詮釋。 因此筆者藉助大陸安溪、嘉義義竹與大人宮三份翁姓祖譜,與能找到的相關翁家神主牌、日據時代戶籍,以及所有相關抄本的時間、款識和鈐記的考證;再結合泉州安溪與臺灣的田野調查,相關的歷史文獻資料探究,和現在道壇科儀抄本的詳細比對後,希望能重建部分三百年來正一派靈寶道壇南路道法的來源與傳承體系,為臺灣道教史增添新的歷史證據與研究成果。
  • Item
    《玉皇本行集經》出世的背景與因緣研究
    (中文大學出版社, 2009-01-01) 謝聰輝
  • Item
    《正統道藏》本《玉皇本行集經》成書時間考定
    (國立清華大學, 2010-06-01) 謝聰輝
    《正統道藏》中有兩個三卷五品本《玉皇本行集經》,學界對其成書時間討論非常分歧。本文運用了比較與溯源的方法,首先證實張良本 (CT11) 早於白文本 (CT10),且其卷末所附七則〈誦經感應〉,乃改編自《太平廣記》中原先奉誦《金剛經》的感驗故事。接著一一駁斥兩個版本成書於南宋前的所有可能。最後運用明永樂本《玉皇本行集經》的相關記載,論證《正統道藏》所收錄的張良本,可能接近四川蓬邑縣真一壇1221年張良校正後,而尚未科儀化的較純樸版本,後附的〈誦經感應〉亦有可能這個時候添加,即介於1221年至1225年的版本。至於白文本經文因晚於張良本,又完全依照1225年梓潼帝君校正本修改,所以其有可能是從1225年梓潼帝君儀式本抄錄下的經文部分,亦即其成書時間不會早於1225年。
  • Item
    故宮黃綾本《玉皇經》在道教經典史上的價值
    (國立故宮博物院, 2009-03-01) 謝聰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