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應用多期數值地形模型於海崖侵蝕之研究-以臺東成功海岸為例
    (2021) 蔡承樺; Tsai, Cheng-Hua
    近年來無人飛行載具(Unmanned Aerial Vehicle,簡稱無人機、UAV)與相關軟硬體發展快速,已成為環境監測與科學研究的重要工作。本研究之目的為探討簡易UAV拍攝的影像和所產製的DEM,可如何偵測地形起伏較大之海崖的侵蝕後退歷程,並評估結合其他測量方法的海崖後退量作業模式。研究樣區為臺東縣成功鎮八邊溪口的海岸,長約2公里,過去一百年來海崖持續侵蝕後退。本研究自多期圖資影像擷取崖線、濱線、海崖形態、海灘形態、海灘粒徑、人為活動等因子,包含(1)自行以簡易空拍機搭配RTK拍攝產製之3期影像與DTM(精度3公分),2018至2020年;(2)UAV產製之正射影像,2013年;(3)航空攝影測量產製之海岸像片地形圖(比例尺1:1000),1986年。此外,採用其他計畫之LiDAR-DEM(0.2x0.2公尺)與影像(2020年)為各期圖資套疊的基準。根據多期圖資的套疊比對,本研究測得八邊溪口的海崖在1986-2020年(34年)間崖頂最大後退量可達34公尺,後退量空間差異很大,整體而言崖頂後退與崖底呈現水平後退的模式,該段期間曾經歷多次大颱風事件。在2013-2020年(7年)期間,本段海崖變化很有限,只判釋出4處上邊坡崩落,該段期間幾乎沒有颱風巨浪記錄。逐步迴歸分析亦確認,類似本海岸之窄灘、弱岩特性的海崖後退,主要受控於極端事件的發生與否。本研究呈現了低成本的簡易空拍機容易在短時間內多次作業,又具有低高度、多角度拍攝的彈性,由此獲得的高解析度影像與3D模型,可判釋海崖頂的確切位置與坡面的細微地形變化,而有助於推知海崖後退歷程。若結合RTK測得之地面控制點或以既有之高成本、高空間精度LiDAR-DEM為基準,則可解決海岸研究常見之控制點分布不佳的問題,而測得海崖或海灘的量體變化。本研究發展的海崖研究可操作模式,對地形起伏大的海岸環境而言特別重要。
  • Item
    光達資料在臺灣海岸地形變遷上的應用
    (中華民國航空測量及遙感探測學會, 2009-06-01) 陳映璇; 沈淑敏; 詹瑜璋; 謝有忠
    光達技術生產的高精度數值地形模型,是監測海岸地形變遷的利器。我國已於近年引進光達技術,雖然尚未建置專為海岸監測而產製的規範,但所生產之高精度DTM,仍為海岸變遷研究的寶貴資料,須善加利用。本文回顧國際上如何應用光達資料在海岸變遷研究上,討論臺灣早期圖資中哪些可能和光達資料套疊比對,並以淡水河口南岸八里海岸為樣區,透過實作探討光達資料在監測海岸地形變遷上,有哪些限制或需注意之處。本研究結合1980年代之1:1000海岸像片地形圖和既有之光達資料,並以高程濱線指標為濱線定義,進行濱線變化及地形變化量的探討。比對結果顯示,該段海岸濱線位置在這20年期間,有53-65公尺不等的變動量。以兩種資料直接或間接生產之DTM,套疊進行地形起伏變化量時,則需特別注意因兩種資料的測量、製作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問題。簡而言之,臺灣海岸現有光達資料雖然大多只有一期,但應可和海岸像片地形圖或現場實測斷面所生產的DTM進行套疊比對,量化海岸地形之變遷量。展望未來,筆者期盼政府相關單位應儘速建置濱線製圖(shoreline mapping)的規範,包括從現場拍攝、資料生產到濱線指標的訂定,才可能為建立海岸地形(或濱線)變遷監測,奠定堅實的基礎。
  • Item
    簡確評估法應用於山崩敏感區推估之適宜性研究--以花蓮清水溪流域為例
    (中國地理學會, 2006-06-01) 黃麗津; 張國楨; 李思根; 李錦發 
    桃芝颱風造成花蓮大興部落空前災難,人與大自然如何和諧共處,永績的土地利用乃成當前嚴肅面對的課題。本研究試就行政院農委會公布之水保技術規範的評估指標—簡確評估法,並以三種不同土地單元為素材,應用GIS與DTM之室內分析,了解花蓮清水溪流域之潛在山崩敏感區的基本特性,並配合野外實察加以相互印證,得出各山崩敏感度推估指標之差異性與適宜性,作為嗣後推廣應用和經營管理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