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5 of 5
  • Item
    試論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及其影響
    (2024) 孫兆中; Sun, Chao-Chung
    氣候變遷是一個重要的議題,與人類的生活密切相關,研究氣候變遷可以幫助我們了解古代社會和歷史發展的情況。先秦時期的氣候資料非常稀少,但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由於《春秋》經傳的記載,保留了較多的史料。本研究使用了歷史學、氣候學等跨學科的研究方法,藉以重建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然而,由於春秋時代的氣候資料相對零散,需要參考多種史料並結合科學研究的方法分析春秋時代的氣候變化,氣候因素也影響了春秋時代的歷史,從研究中得知,春秋時代的溫暖乾燥氣候導致了華北平原和黃土高原的旱災和饑荒,各諸侯國由於饑荒而發生了戰爭,成為諸夏間互相征伐的原因之一。氣候變化同時也對戎狄族群造成了深遠的影響,隨著生存環境的惡化,戎狄族群為了尋找更適宜的居住地和糧草來源,不得不逐步遷徙至華夏地區,與諸夏產生了衝突。北戎族群較早受到氣候影響,較快融入華夏文化,而北狄族群則能夠保持較多的獨立性,直到戰國時期後才消亡。本研究意在透過對春秋時期氣候變遷的深入分析,將氣候的影響納入歷史發展的因素之中,以不同的角度詮釋春秋史。
  • Item
    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供應與產業發展—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2024) 鐘藝方; Chung, Yi-Fang
    隨著全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地乾旱事件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水資源的供給產生壓力,產業未來將面臨到缺水風險。其中半導體產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以目前高階製程晶片持續發展並擴大設廠的速度,未來半導體產業用水量勢必大幅增加。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為全球重要的半導體供應區,若未來面臨缺水導致晶片無法及時生產,將使全球晶片供應鏈受到衝擊,因此分析未來竹科可能會面臨到的缺水風險,將能夠幫助政府或是廠商能更好的調配水資源,以降低晶片供應不足的風險與減少產值損失。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用水主要以寶山水庫及寶山第二水庫為主,因此本研究利用物質流分析計算在不同氣候變遷模式及兩種用水情境下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 2025-2100年的模擬蓄水量,並分析 2025-2040、2041-2060、2061-2080 與 2081-2100 等四個時期及 4 個 RC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境下,各月份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的缺水與減供風險,並量化寶二水庫擴容工程能夠為竹科減少的產值損失。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趨勢下工業優先情境比起農業優先情境的缺水與減供比例要降低很多。在這兩種用水情境下,RCP6.0 在缺水與減供比例的表現均是最嚴重的情境,RCP8.5 並非為最嚴重情境。農業優先情境下的缺水高峰月份落在 12-2 月,減供高峰月份是 11-2 月;工業優先情境下的缺水高峰月份落在 2-4 月,減供高峰月份是 12-2月。寶二水庫擴容工程未來可有效減少缺水天數,經評估後在工業優先情境的 2061-2080 年最高可以減少每年約 665 億 8195 萬 6500 元的產值損失。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政府及新竹科學園區廠商針對未來缺水及減供的風險示警,並建議調適措施之預備時間做為參考。
  • Item
    應用LOADEST評估氣候變遷情境下河川輸出溶解態有機碳之變化 ── 以翡翠水庫上游集水區為例
    (2020) 陳彥樺; Chen, Yan-Hua
    台灣為亞熱帶地區多高山的小島國家,過去研究顯示,台灣的高山小河川在陸域有機碳輸出至海洋的過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部分研究的重點著重顆粒態有機碳輸出而鮮少討論溶解態有機碳輸出的重要性,然而,單位面積溶解態有機碳的年產出量高達每公頃30公斤,全球排名前30%。故本研究以坪林集水區為例,利用過去近十年之溶解態有機碳觀測資料,透過汙染物負載量計算模式Loadest建立溶解態有機碳輸出之統計回歸模型,並進而推估5個GCM在RCP8.5氣候變遷情境下,於短期、中期一、中期二與長期,溶解態有機碳輸出之變化。 研究成果顯示,氣候變遷情境下,短期、中期一、中期二與長期下,多數模式顯示,年總溶解態有機碳輸出量並無顯著變化;然而冬、春兩季溶解態有機碳輸出量有在短期、中期一、中期二與長期皆有減少,且最多可減少達30%的趨勢,長期將降低達37%;夏季則隨時間其增加在CSIRO模式下有增加趨勢。整體而言,在氣候變遷情境下,多數模式皆呈現減少之趨勢,即意味,未來,冬、春兩季水體內溶解態有機碳輸出將大幅減少,而夏、秋兩季則隨情境不同,輸出差異越大,但大抵呈現減少之趨勢。
  • Item
    台灣高中生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及氣候變遷減緩行為之研究
    (2020) 吳如雅; WU, Ju-Ya
      氣候變遷已對自然系統與人類社會造成強大衝擊,因應氣候變遷的策略與行動刻不容緩。2015年簽署的《巴黎協定》第12條指出應「加強氣候變遷教育」,因此,氣候變遷教育(Climate Change Education, CCE)被視為提高人們解決環境問題能力的關鍵。然而,我國現有的氣候變遷教育研究多以國小階段的學生與教師作為研究對象,較少關注中學階段的學生,更少有研究以高中學生作為研究對象。因此,本研究專注在高中生上,旨在瞭解台灣高中生的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及減緩行為之現況、差異與關聯。   本研究以台灣北部地區一所私立完全中學之高中二年級與三年級學生作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採取問卷調查,問卷內容由四個部分所組成,第一部分為個人基本資料;第二部分為氣候變遷知識問卷;第三部分為氣候變遷希望感量表;第四部份為氣候變遷減緩行為量表。透過敘述統計、比較平均數法(獨立樣本t檢定、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相關分析等統計分析方法來考驗研究假設。   研究結果指出,在現況部分:台灣高中生的氣候變遷知識水準適中;具有中間偏高的氣候變遷希望感;減緩行為表現屬於中等積極程度。在個人背景變項部分:不同年級只有在氣候變遷知識得分達到顯著差異;不同的關心程度在氣候變遷希望感與減緩行為得分均達到顯著差異;不同的擔憂程度在氣候變遷知識、希望感與減緩行為得分均達到顯著差異。在相關性部分:氣候變遷知識與希望感間無顯著相關;氣候變遷知識與減緩行為間無顯著相關;氣候變遷希望感與氣候變遷減緩行為則達到中度顯著正相關。   本研究結果提供氣候變遷教育、學校教師與未來研究之參考基礎使用。
  • Item
    應用趨勢分析探討氣候變遷下太麻里溪流域的水文變化
    (地理學系, 2018-05-??) 宋健豪; 廖學誠; Jian-Hao Sung, Shyue-Cherng Liaw
    受到氣候變遷與極端氣象事件所影響,近年來臺灣地區的降雨量變化趨勢有顯著的改變。河川流域內之水文條件與氣候息息相關,為了探討氣候變遷對於水文條件之影響,本研究應用M-K趨勢檢定及Theil-Sen斜率檢定,探討太麻里溪流域內1981年至2012年之降雨量、1983年8月至2009年7月之逕流量及1984年至2008年之輸砂量的變化趨勢。研究結果顯示,年降雨量、秋季降雨量、豐水期降雨量以及八月降雨量皆呈現顯著增加之趨勢,其τ值分別為:0.29、0.25、0.27以及0.23;年逕流量及秋季逕流量亦呈現顯著增加,其τ值分別為:0.27與0.24;此外,年輸砂量、秋季輸砂量以及豐水期輸砂量也呈現顯著增加,其τ值分別為:0.28、0.25與0.25。透過趨勢檢定可以發現,氣候變遷對於太麻里溪流域之水文變化具有相當影響力,造成年降雨量、年逕流量與年輸砂量皆呈現顯著增加趨勢,尤其是集中於秋季及豐水期期間,增加趨勢更是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