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乾嘉衍派,章黃嫡傳」 ──石禪先生潘重規教授《論語今注》特色析論
    (國文系, 2017-09-??) 賴貴三; Lai, Kuei-san
    石禪先生潘重規(1908-2003)教授為國府遷臺(1949)後,臺灣國學界公認的第一代大師,早年師從章炳麟(太炎,1869-1936)、黃侃(季剛,1886-1935),深習文字、聲韻、訓詁小學,旁及經子詩詞、《紅樓夢》考證,尤於敦煌學蜚聲國際。其學真積力久,涵養湛厚;其人「卑以自牧」,可謂「謙謙君子」。自民國四十年(1951)底,授課之餘,應臺灣師大人文學社「國學講座」之請,於禮堂親講四書經義,傳播倫理道德,闡揚傳統文化,匯成《論語今注》,為其講授四書的精心力作。全書以精簡流暢的白話文,逐篇逐句進行註釋,闡發《論語》要義,深入淺出、鞭辟入裡,具有「辨章考鏡,引證詳確」、「注解清晰,簡明扼要」與「紮基深厚,推求根本」的特色,實為初習《論語》學子最佳入門體道用書。
  • Item
    戴震的氣化人性論(III-II)
    (2010/08-2011/07) 劉滄龍
    本計畫將探討戴震氣化人性論據以展開的方法論基礎,《孟子字義疏證》所包含的 儒家經典詮釋原則將是主要的討論課題。戴震在他的代表作《孟子字義疏證》一書,分 別對於「理」、「天道」、「性」、「才」等字詞採取了語文學與哲學的同步進路替《孟子》 進行考証與詮釋工作。此書可看做是戴震建立了自己的哲學體系後,對於程朱理學的回 應與批評,而回應的方式在體例上仿擬了朱熹的學生陳淳所作的《北溪字義》。戴震不 能滿意陳淳的字義論述在方法上的缺憾,而這也是朱熹等宋儒的共同缺失(「鑿空」), 所以他的書名除了「字義」的論述之外,還要對於自己所申述的字詞意涵,輔以考証的 方法來會通古書的義理,於是而有「疏證」以加強字義論述的古典文獻根據。「字義疏 證」意圖先奠定語文學的基礎才發展哲學論述,所以他主張回到經典自身的語文脈絡來 詮釋經典(「以經解經」)。然而,從詮釋學循環的角度來看,戴震似乎只片面地強調了 從字義到文意到義理的階序,而忽略了在字義理解的階段很可能早已滲透了從義理層次 而來的先行領會。以當代西方詮釋學的眼光來看,「字義疏證」作為一種經典詮釋方法 固然有相當程度的侷限性,然而由此樸質的方法所展開的思想卻包覆著「哲學∕歷史」、 「差異∕同一」、「文本∕生命」等重重複雜的辯證關係。戴震的經典詮釋方法標誌著典 範的轉移,其意義或許並非單純地「從宋儒的哲學過渡向清儒的語文學」(from philosophy to philology),有可能更是種具有理論潛力的「寓哲學論述於語文學方法」(philosophy in philology)。
  • Item
    廖平經學六變所建構的歷史圖像
    (國文學系, 1997-03-??) 林淑貞
    廖平,是中國近代史上一位特異獨行的怪傑,其經學思想凡經六變,對於六變,世人褒貶不一,本文嘗試紬繹其六變軌則,冀能勾稽其企圖建構之歷史圖像,以察其創制初心。論述理序分為五大部份:一、從廖平的生平及著作來考察六變的時代背景及其所面對的課題。二、勾勒六變的內容以了解前後變化的軌跡。三、藉由六變,爬梳其開展出來的義理詮釋路向。四、此六變之意義,終究欲建構出什麼樣的歷史圖像?其理論根柢何在?如何可能?五、六變對於時人及後人之影響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