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 of 1
  • Item
    當代美國文學中的東歐空間
    (2013/08-2014/07) 路愷宜
    本計畫研究重點為當代美國文學中再現的東歐,探討柏林圍牆倒塌後複雜的地緣政治秩序如何影響相關文本的書寫。透過分析美國的東歐流放作家(Hemon, Penkov, Obreht)及觀察當代美國文學作品中東歐的再現(Franzen, Updike, Simon, Phillips, Rubinstein, Orringe, Sacco, Zograf, Dasgupta),試圖整理關於再現東歐之文本出版及流通情形,檢驗東歐與美國之互動關係如何在這些文本中被紀錄及被想像著,並重新思考美國在後冷戰時期的「新歐洲」所扮演的角色(Rumsfeld),勾勒出東歐於美國真實與想像中的位置以及兩者互動對世界所產生的影響。 本計畫將結合90年代後期美國文學研究中「跨國的」(Fishkin)、「全球的」(Giles, Jay)、「星球的」(Dimock)、「半球的」(Levander)等方法以及當代學者Spivak(2003)、Damrosch(2003;2008)、Saussy(2006)等人理論做為研究之基礎,爬梳 (後)共產主義東歐與美國間錯綜複雜的相互依存關係,整理東歐空間於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研究中的系譜與脈絡。 研究將把跨國主義(Balibar, Basch, Levitt)視為人口、經濟、科技以及「意識形態」(Appadurai)的全球性移動過程,涵蓋目前美國種族研究中少為人所熟知的領域。透過關注當代美國文學中東歐作家及其作品,本研究企圖延伸美國文學中關於跨國議題的研究、闡明1989年後東歐與美國文化空間之間的接合與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