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從《太平經》看道教對黃老理論的附會與轉化
    (國文學系, 1995-03-??) 陳麗桂
    隨著文景治術的過去,道家一系黃老統御理論表面上不再被講求,數術、方技一脈的黃老學說日益昌熾。它們以道家養生論為主軸,結合了戰國以來流行的氣化宇宙論、陰陽五行說與神仙方術,籠罩了東漢近百年的政治、社會與文化各層面,甚至孕育出我國本土宗教--道教文化。從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的理論中我們可以得到印證。《太平經》以先秦道家的養生論為主,結合了黃老道家的精氣說、形神論、乃至陽尊陰卑的陰陽大義,幾經轉化、附會,由本體而宇宙,而養生,終於側入神學、方術之途,導出修煉形、神的方術、仙說,成為道教修仙與長生不死說的理論基礎。
  • Item
    黃老帛書裡的道法思想
    (國文學系, 1990-03-??) 陳麗桂
  • Item
    黃老與齊學(一)
    (國文學系, 2002-06-??) 陳麗桂
    黃老之學源生於田齊稷下學宮。稷下學宮遠繼姜齊七百餘年之立國風教、文化傳統與經濟實力等富厚基業,近因政權漂白與領導統御的切身需求,構造了以黃帝為標記,《老子》學說為主體,陰陽學說為輔助,並兼融儒、墨、名、法的外王大論。它們將這個主體內容朝向適合齊人風格的方向去改造:治身、治國並論,天道、政道相貫。就本體言,它們將「道」氣化,並下降於天地間,又從而分生理,衍生法。就應用言,它們將「道」術化。一方面以「時」去取代《老子》的先後問題,強化《老子》的柔後哲學,使成「因循」、「時變」之術。另一方面它們轉化《老子》清靜、儉嗇之道為虛無靜因的統御原則與「深囿」的督核術,並結合刑名,以為無為君道的內容。同時參採儒墨道德之論與兵家作爭之旨,利用陰陽五行的架構,去推行政教,十足地顯現了齊國與齊文化包容博大、崇功貴物,尚權變,重外王、闊達誇誕的質性與風格。
  • Item
    漢文帝「遺詔」透顯的視域
    (國文學系, 2005-09-??) 洪錦淳
    帝王遺詔通常涉及權力轉移的問題,帝王本人雖已「大行」,但其遺詔還是持續發生效應,史書對遺詔產生的影響自然要留下記錄。筆者流覽《史記》全書,發覺帝王「遺詔」凡出現七筆,其中兩筆述及秦始皇遺詔始末,一筆是呂后遺詔,兩筆與漢景帝有關,一筆是竇太后遺詔,一筆則是漢文帝遺詔。另有一筆雖不名之為「遺詔」,又等同「遺詔」的,即漢高祖病危時,絳侯周勃受詔於床下一事。其他遺詔,史遷只交代其內容大要,獨獨文帝遺詔,列出全文。以史遷作史思考之縝密、細膩,特地標舉文帝遺詔自有特殊用意。研究文帝遺詔,我們可以理解史遷如何設線索、埋伏筆來澄清文帝的思想歸趣,進而探究文帝政治生涯所呈現的生命風格,以及文帝書寫在史遷史學上的作意。
  • Item
    黃老思想的體現
    (國文學系, 1994-03-??) 陳麗桂
  • Item
    《春秋繁露‧遁天之道》所顯現的養生之理
    (國文學系, 1998-03-??) 陳麗桂
    董仲舒上承荀學「外王」的理想,開展出漢代儒學「外王」的大格局。現存董仲舒的著作理論,幾乎全是相關於「外王」的內容,通篇言「內聖」者僅《春秋繁露》的〈循天之道〉一篇。 該篇依循董氏「天人合一」的思想總綱,與黃老之學因天道以論人道的基本模式,以「氣」為基元,從一年四季「二至」的滿盛與「二分」的調制之德,去推闡「中和」的養生之理,乃至房中之術。其所反映的「內聖」思想,非關傳統儒學的道德陶煉; 而是上承《管子、內業》、《呂氏春秋.重己》,而與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房中醫書、張家山出土《引書》, 乃至漢代著名醫書《黃帝內經》一系相呼應的黃老養生之經,十足的道家「內聖」之理。其所提煉出的「中和」之道,與〈中庸〉所言亦始異而終同,凡此,一方面顯現出「黃老」思想在秦漢間影響之深遠、廣大;另一方面,亦反映出漢代儒學對時代思潮所作的吸收與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