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7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心中之地》想像的共同體與空間化的身分(2024) 宋品萱; Sung, Pin-Shuan本論文探討新加坡英語作者蕭維瓏的小說《心中之地》中瀰漫的漂泊感以及零散卻深沉的紮根感,並專注於新加坡所謂「心中之地」以及其居民的身份認同。 《心中之地》的故事情節圍繞著新加坡少年傅榮星展開,他住在新加坡的社會住宅,當地稱為組屋公寓。而小說名稱「心中之地」指的就是由組屋延伸向外所包含的生活範圍,包含小吃商圈、公園、郵局、停車場等。雖然男主角喜愛他所居住的社會住宅,但他同時也對自我的身分認同背負著強烈的焦慮和懷疑。我認為小說中所表現出的矛盾態度和揮之不去的焦慮反映了新加坡組屋居住者的複雜性。本論文共分四章,透過分析男主角的不安與依戀,探討主人翁和其居住空間之間的關係,並分析《心中之地》小說中所表現的情感的二元性。其一為探討男主角的不安情緒,我借用安德森的《想像的共同體》,試圖爬梳組屋以及其周遭環境在新加坡人心中是否構成某種引起共鳴的圖像,以進一步釐清男主角在自我認同層面所感受的矛盾。其二我用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中所論述的三種空間概念為基礎,分析傅榮星雖然對自己的新加坡國家身分表現感到焦慮,卻在組屋的生活中,對其居住的社會住宅產生依賴,甚至認同自己身為「心地人」(the heartlander)的身分。Item Pachinko《柏青哥》文本中關於身分認同的分析(2021) 方黛姿; Fang, Dai-Zi近幾十年來,隨著後殖民研究的蓬勃發展,文學作品中的離散書寫也隨之相得益彰,故事內容更顯豐富。本篇論文從文化認同理論的角度探討《柏青哥》中四代在日韓國人的離散經歷。本研究結果顯示個體以及族群的身分認同會隨著時間的流逝、空間的移轉以及人際間的交流互動而產生不同的變化。而藉由《柏青哥》的出版,Min-Jin Lee不但將二戰期間在日韓國人的血淚史呈現給讀者,更帶領讀者反思後殖民論述中身分認同的多樣性以及長久以來父權制度對女性的身心壓抑及禁錮。Item 邁向專業英文閱讀素養之旅:台灣中年人之生命敘說(2009) 李菁華; Beryl Chinghwa Lee中文摘要 台灣地區不少專業人士需要倚重良好的英文閱讀能力以勝任職場工作,甚或出人頭地,研究者因之選擇專業英文閱讀作為探討的主題。回首過去30 年,我們受惠於前人的研究,對於閱讀有更深入的認識,然而,閱讀研究亦因見樹不見林而為人所詬病。例如,我們對稱職的閱讀好手如何演變而來幾乎一無所。近年來,許多人呼籲閱讀研究視讀者為具有社會、歷史、文化背景的主動參與者,視閱讀為長期發展的歷程。有鑒於此,本研究首先借用Gee(2001)的社會認知閱讀觀點(the socio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eading)作為透鏡;該理論提倡閱讀為社會實踐(the social practice)的一種,並楬櫫在語言社群(Discourse)中,語言使用和讀者的身分認同以及社會實踐三者關係密不可分。為了瞭解讀者的身份轉化,本研究又借用Wenger(1998)的社會環境認同理論(social ecology of identity),試圖洞悉學習者在外語環境中如何轉變為經驗熟練的閱讀者。 本研究提出三個待答問題以瞭解中年專業英文閱讀者複雜的演化歷程: (一)在接觸專業英文之前,學習者有何語言學習經驗? (二)專業英文閱讀如何立足於學習者的生活與工作經驗? (三)學習者如何看待專業英文閱讀? 主要的資料收集工具為研究者所發展的生命敘說訪談大綱,取材自Belcher& Connor (2001), Ivanic (1998), McAdams (1993), Lu (2005),並參考2007年春、夏所做的先導研究結果設計而成。本工具含六大核心項目,分別為(一)自我描述,(二)英文學習的歷程,(三)英文閱讀發展的歷程,(四)專業人的寫照,(五)專業英文閱讀發展的歷程,(六)生命故事的主軸。研究者透過立意抽樣在台灣地區召募了六位具有豐富專業英文閱讀經驗的中年人作為研究對象。根據Erickson(Bee & Boyd, 2002)的心理社會理論,「中年」在本研究中定義為30 歲以上的成人。研究者利用敘說研究法(narrative inquiry)收集資料。每一位研究對象接受三至四次的中文訪談,每次相隔一個月左右,每次約兩小時,總共完成了二十一次生命故事訪談,內容隨後轉譯為逐字稿,總共收集了723 頁單行間距的文稿。為回答第一個與第二個研究問題,研究者以整個生命故事為分析單位,以時間順序為分析主軸;換言之,本研究以時間面向觀看原發語言社群(primary Discourse)到次發語言社群(secondary Discourse)的移動歷程。至於第三個問題,研究者擷取敘說者形容自己為專業英文閱讀者或形容自己專業英文閱讀經驗的隱喻(metaphorical expression),詳加分析以求解答。 研究結果首先顯示閱讀在敘說者之中、英文早期學習經驗中皆具樞紐地位。在中文語言社群中,「讀書」與物質回饋經由考試文化緊密連結,閱讀的顯著性因個人、父母及社會的挹注(investment)而增加。大抵而言,早期中文學習為具有永續性的周邊參與(peripheral participation),極有可能因為在母語環境中,參與(participation)唾手可得,得以與表徵(reification)調配得宜。另一方面,閱讀在早期英語學習經驗中同樣具有核心地位,唯原因不同。一如中國大陸的英語學習者,多位研究對象因外語學習環境先天不足,導致參與和表徵比例失調而體驗了所謂「又聾又啞」(Tsui, 2007)的現象。由於學習者的英文聽、說經驗為不具永續性的絕緣參與(marginal participation),閱讀的重要性隨之提升。 有關專業英語閱讀如何立足工作與生活經驗中,研究者發現三個重覆出現的重要主題。首先,研究結果顯示讀者初期的專業英文閱讀為境邊經驗(boundary experiences),其間充滿重大的挑戰與困難。然而專業英文閱讀的境邊經驗大多為周邊參與,對讀者後來的專業英文閱讀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影響。專業英文閱讀者得以成功跨越境邊的主要因素源自個人基於映像(imagination)及自主性(agency)所做的投資挹注。其次,職場中的專業英文閱讀並非出於個人抉擇,而是立足於身分協同( the negotiation of identities ) 所牽涉的認同(identification)與協商(negotiability)之間的緊張關係,除了內在結構問題之外,尚需面對外在結構變化。因之,在地的專業英文閱讀者,其身分認同流動變遷的程度並不亞於具有長期居留他國經驗的讀者。此外,專業英文閱讀能力與專業身分交織結合為一。由於兩者之間微妙的依存關係,職場上的英文閱讀發展必須有相對應的專業發展方可得。因之,研究對象的生命故事屢屢見證語言社群中資深成員(old timers)展現其優異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反之,新進社群人員往往有專業英文閱讀障礙。 最後,由敘說者使用的隱喻看出研究參與者對專業英文閱讀大抵抱持肯定的態度,並且認為專業英文閱讀是由境邊出發,朝向實踐社群核心移動的歷程,期間閱讀者得以施展自主性,並藉由映像去認同未來的語言社群,以轉化境邊經驗中的痛苦與障礙。 基於以上研究結果,研究者呼籲閱讀理論發展時程儘速納入讀者身份認同議題。閱讀理論家首先應該提出更具包容性的閱讀理論,以闡釋讀者身份認同之多元、活潑及混生的特質。其次,理論家應正視在地專業英文閱讀者以及專業英文閱讀教師的身分認同問題。唯有如此,我們才有機會在新的紀元洞察伴隨專業英文閱讀而來的諸多挑戰與機會。在教學上,本研究建議教師提供適當的課室活動以促進專業英文閱讀者的共同參與(mutual engagement)與身分協同。教師亦應整合聽、說、寫三種語言素養於閱讀教學課程中,並協助專業英文閱讀者瞭解自己在發展歷程中的定位與走向。Item 牙齒之為根源: 柴娣‧史密斯《白牙》中的歷史延續性問題(2008) 曾詠善本論文探討柴娣.史密斯如何藉由其在《白牙》中的倫敦人物歷史意識之描繪而質疑歷史的延續性—即過去, 現在, 與未來間的線性與邏輯關係。 我主張史密斯從三個層面觸及了歷史延續性的問題: (1) 歷史--其筆下人物對於歷史掌控的掙扎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的關聯性--其筆下人物之執著於傳統的渴望 (3) 生命政治學--其筆下人物對於掌控人類未來發展的決心。 有趣的是, 她以牙齒之意象來觸及以上三個層面並得以強調她對歷史延續性看法的不安。 從歷史延續性與偶然性的觀點來看, 牙齒與此三個層面息息相關: (1) 歷史(歷史傳承) (2)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3) 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以及道德上的陳述)。 藉由對牙齒意象與此三個層面的關聯性, 我主張史密斯以《白牙》一書中的人物塑造做為呈現偶然性以及多元文化遺產及根源之間的關係。 本論文分成四個章節。第一章引介史密斯在文學及商業上的評價, 如其多元族裔的生長背景,對歷史的看法, 以及其作品。 此外, 我簡略描繪《白牙》之情節以期本論文讀者能很快速瞭解本書情節。 最後, 我回顧了對史密斯《白牙》的評論, 其分別從歷史, 身分認同, 以及生物科技的觀點來討論, 來闡明我在第二章中對歷史延續性主題的理論性探討。 第二章從三個層面建立此論文文本分析的理論性基礎: 歷史(傳承的傳統),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身分認同的本質), 以及生命政治學(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陳述)。 首先,我以弗里德里希.尼采對於歷史的觀點來闡述同時接受並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第二, 藉由閱讀理論家們對於離散食物文化的看法, 我試圖讀出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第三, 從米歇爾.傅柯, 費赫爾與阿格尼斯.海勒以及麥可.哈德與安東尼.奧納格利等的理論架構中, 我探討同時接受與挑戰生命政治學(以身體的, 科學的, 和道德性的陳述)的可能性。 第三章分析史密斯如何使用牙齒的比喻以質疑在歷史, 身分認同與離散食物文化, 和生命政治學層面中所顯現出的歷史延續性看法。 首先, 史密斯技巧性的使用牙齒的意象來建議同時接受與修正歷史傳承之可能性。 第二, 她也藉由強調牙齒的意象--離散食物文化--來注意到身分認同的異質性, 並進而讀出在身分認同異質性中所發現的眾多歷史要素的運作。 第三,史密斯以諸如臼齒, 犬齒, 以及齧齒類動物的牙齒比喻來凸顯經由身體, 科學, 以及道德性的推論而對人類未來發展的掌控之問題所在。 在第四章, 我總結本篇論文對於史密斯的文本呈現之看法: 史密斯以牙齒的隱喻暗示文化遺產與根源的多元性可以突破對於歷史偶然性與延續性的成見與操控。Item 邁向專業英文閱讀素養之旅(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10-06-01) 李菁華; 陳秋蘭本研究旨在探討外語學習者之專業英文閱讀素養發展歷程。本研究透過Gee (2001b)的社會認知閱讀理論,以及Peirce(1995)與Wenger (1998)的身分認同理論,試圖瞭解一位專業英文生手如何轉變為閱讀好手。透過立意取樣,一位中年藥商受邀加入本研究。自2007年十月至2008年二月,這位資深的專業英文閱讀者接受四次中文的生命敘說訪談。研究發現受訪者的語文素養及專業英文的投資挹注與其家庭身分認同議題有關。至於在工作場域,受訪者的專業英文閱讀水平則隨其社群定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社群周邊時,受訪者經歷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到了社群中心時,隨著資深社群資格發展完成,受訪者展現良好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本研究同時呼籲發展完整的閱讀理論以捕捉閱讀者身分認同發展的流動性。在教學方面,教師可考慮協助閱讀者覺知醒察自己在閱讀素養發展歷程上的定位與未來走向。Item 蘇軾在儋州的身分認同(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1-06-??) 陳金現蘇軾來到海南島已經六十二歲的晚年,曾經盼望能夠得到赦免被稍稍遷移,但朝廷覺得蘇軾在元祐年間( 1086-1093) 所寫的策題文字都是譏刺先朝,紹聖四年( 1097) 繼續再蹢海南島。「四周環一島」的無窮想像,與生活條件只有一個「無」字可以形容,米貴如珠、吃藷芋、喝白開水度日的儋州,蘇軾如何找回自己、渡過這種苦厄呢?蘇軾卻熱情積極地入世,儘可能地為百姓作些好事,用真誠融入海南落後困窮的生活,藉著賤草野花能醫病治國的書寫來完成忠義、氣節凜然的個人認同。並鼓勵農民重視牛耕、宣揚儒家文化、教化海南百姓、宣稱自己本來就是海南人的社會認同。Item The Journey Toward English Reading Literacy for Professional Purposes(英語學系, 2010-06-??) 邁向專業英文閱讀素養之旅; Beryl Chinghwa Lee; Chiou-lan Chern本研究旨在探討外語學習者之專業英文閱讀素養發展歷程。本研究透過Gee (2001b)的社會認知閱讀理論,以及Peirce(1995)與Wenger (1998)的身分認同理論,試圖瞭解一位專業英文生手如何轉變為閱讀好手。透過立意取樣,一位中年藥商受邀加入本研究。自2007 年十月至2008 年二月,這位資深的專業英文閱讀者接受四次中文的生命敘說訪談。研究發現受訪者的語文素養及專業英文的投資挹注與其家庭身分認同議題有關。至於在工作場域,受訪者的專業英文閱讀水平則隨其社群定位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在社群周邊時,受訪者經歷巨大的困難與挑戰;到了社群中心時,隨著資深社群資格發展完成,受訪者展現良好的專業英文閱讀能力。本研究同時呼籲發展完整的閱讀理論以捕捉閱讀者身分認同發展的流動性。在教學方面,教師可考慮協助閱讀者覺知醒察自己在閱讀素養發展歷程上的定位與未來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