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談《論述》之翻譯
    (2003) 方淑惠; Shu-hui Fang
    本論文共分五章,探討筆者翻譯《論述》(Discourse)一書之過程,以及翻譯實踐上的技巧與策略。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筆者翻譯《論述》一書時的個人背景,以及撰寫論文的動機和論文架構。第二章為「原著介紹」,簡介作者莎拉‧彌爾斯的研究領域、影響她研究方向的因素等,同時也節錄《論述》一書各章的內容重點。第三章為「翻譯過程」,以詮釋學派之「闡釋循環」理論為主軸,說明筆者的翻譯歷程。此外,亦解釋筆者翻譯重要字詞時之考量。第四章為「翻譯實務探討」,說明筆者在實際翻譯時所運用的策略與文體選擇。第五章為「結語」,總結全文,提出筆者翻譯之心得與感想。
  • Item
    清初明遺民的「屈陶」論述
    (2009) 謝崇熙
    本文藉由驚隱社人、屈大均、王夫之以及方以智等相關屈原、陶淵明的論述著手,透過文論分析來看上述遺民對屈原、陶淵明的接受,以及遺民如何在屈、陶的論述中寄寓個人的想法。筆者以為明遺民如何看待屈原與陶淵明,其背後與遺民自身的處境有所關連。這些論述背後的用心往往可見作者對於自身的寄託。 第一章,由驚隱詩社論起,用以說明驚隱遺民對於屈原、陶淵明的欽慕之情,以及師法屈原、陶淵明的宗屈學陶的情結,進而論析社人顧炎武、朱鶴齡相關屈原、陶淵明論述背後的遺民心態。第二章,單論屈大均個人的屈原情結,表現在家族歷史回溯以及騷聖後裔的自況,因而屈大均晚年有志興築三閭書院,用以弘揚屈原「盡性至命」的離騷精神,成為屈大均堅守志節的信念。第三章,由王夫之晚年所作的《楚辭通釋》論起,用以說明王夫之在註疏《楚辭》背後的動機,以及其中所寓含的個人見解。《通釋》中獨特的見解顯示王夫之對於屈原的高度同情,進而在《九昭》中,王夫之借由屈原來抒發個人的遺民心志。第四章,就方以智《和陶詩》的創作,以及流離嶺南以來的人生挫折,來看方以智這一段時期的心境轉變,反映了遺民面對動盪世局的無奈,以及心態上轉趨避世隱逸,遂以和陶《飲酒詩》作為心靈的寄託。
  • Item
    日治初期《臺灣慣習記事》中的漢人婦女論述
    (2016) 林品君; Lin, Piin-Jiun
    本文透過《臺灣慣習記事》中漢人婦女相關議題的書寫論述,去討論日治初期臺灣慣習研究會對於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範疇內容,以及日本殖民政策與其婦女論述之關係。 在後藤新平的生物學政治強調尊重舊慣與科學調查之原則下,臺灣慣習研究會可以說是舊慣調查事業之興盛時期,最早出現的重要調查機構。該會可謂是官方性質濃厚的研究機構,亦被視為是臨時臺灣舊慣調查會的外圍機構。由於《臺灣慣習記事》為頒予給會員之機關雜誌,某種程度而言代表了日本官方的聲音;亦可作為此一時期(1901-1907年)之階段性論述。《臺灣慣習記事》針對漢人婦女所關注的焦點,可以分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兩個部分;而雜誌相關記載內容分類,又以婚姻關係、繼承關係、纏足等議題最為多,亦可作為婦女形象與婦女身分關係中最主要之論述面向。 《臺灣慣習記事》所建構出的漢人婦女形象多帶有負面的特質,從中可以看出殖民當局基於統治之需要,特別視纏足為「陋習」、「文明之恥」,藉以對於漢人婦女進行現代化的改造。解纏足運動方面,雖然讓婦女們擺脫了身體的束縛,實則是因為殖民地之勞動力需要;女子教育方面,重視的是實用性的能力培養,與賢妻良母的品格陶冶;更可見得此現代化改造政策目的,亦非以謀婦女福祉為著想,亦非以解放婦女為目標。而婦女身分關係,在司法改革的過程中,亦非將婦女置於現代化法律下的平權或是相對的權利義務關係,可以說是在延續傳統男尊女卑父權社會之再生產的框架,漢人婦女亦成為了在家族父權與國家父權所交織出重層結構下之壓抑對象。 殖民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不僅是日治時期臺灣法律改革過程中始終存在的一貫性特色,對於臺灣漢人婦女在各方面的發展或是改造之方向,都可見殖民地統治政策的目標才是最重要之決定性因素。
  • Item
    台灣清治末期(1871-1895)散文中的文化論述研究
    (2010) 楊書瑋; YANG, SHU-WEI
      清帝國統治台灣逾二百年。其中在清治末期時,列強對台灣之覬覦與侵擾的情形愈加劇烈,而這也使得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政策有所轉變;此外,台灣與國際之間的貿易也愈趨頻繁。由於這樣的變動與背景,使得清治末期在台灣歷史上有其重要性與特殊性,所以本文以此一時期的台灣散文作為研究素材,探討其中的文化論述。而本文所探討之文化論述,主要聚焦在三個主題:政治與教育、產業經濟,以及民情風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當時的論述主要著重在台灣地位與對外關係、洋務運動,以及教育等議題之探討。而在產業經濟方面,當時的散文所探討之議題包括自然資源、國際貿易,以及財政制度等面向之議論。至於民情風俗方面,當時的散文主要是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歲時節令,以及生活習俗等三方面的書寫。   透過上述三大主題的探討,本文發現在台灣清治末期的散文中,清末的文人作家大多是以帝國之眼的觀看視角,來看待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民俗文化;而且散文中充斥著正∕反之二元對立的論述模式。不過,散文中也呈現出初具現代性的社會圖像。
  • Item
    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憶: 臺灣日治期刊所載漢文遊記的風景意象
    (2012/08-2013/07) 林淑慧
    人離開家園後易察覺周遭的差異性,並發展自身的應對方式。日治時期的旅 行書寫牽涉文化觀察、認同議題或風景心境,這些作品藉報紙期刊等公共領域的 登載而傳播至識字階層。其中,《臺灣教育會雜誌》、《臺灣文藝叢誌》、《詩報》、 《風月報》為發刊較長久的期刊,且登載多篇漢文遊記,於臺灣旅遊文學場域頗 具代表性。故以發表於此四種期刊的遊記為研究範疇,探討在地與跨界的行旅記 憶及文化的比較批判。主要採文獻研究、文本詮釋並結合田野訪談等質性研究 法,研究進程分為兩層次:(一)廣泛蒐集旅遊文本及史料:研究素材包括臺灣 北、中、南與東部的在地書寫,及跨界至日本、中國或東南亞等地的遊記,並比 較詩文如何表現同一主題。另依旅人參與的活動類型,歸納遊記題材,如修學、 考察、登山、共進會、博覽會、休閒、觀光等。又配合台北高校九十週年紀念活 動訪談校友,或日治時期曾修學旅行的長輩,以他們旅遊經驗的口述歷史,作為 另類史料的參考。(二)詮釋遊記的意象與敘事:論析臺灣文人的敘事位置、異 文化參照的反思以及地景記憶;又探討作家對於自然風景的感知,或古蹟、風俗 等人文意象。這些作品流露旅人從出發、行遊過程到回歸的體驗,應用場域、空 間、敘事、再現、論述等概念,以助於文本的詮釋;再藉由探究遊記之間的共性 與殊性,以論析旅遊敘事的特色,並呈現旅遊文學發展的脈絡。
  • Item
    觀看海外邊陲:巡臺御史的論述策略
    (淡江大學中文系漢學研究中心, 2013-06-01) 林淑慧
    離開熟悉的土地到異地之際,為一種「非常」的暫時生活樣態,因而重新思索自己的位置。空間移動的書寫顯現作者對異地的認知,因巡臺御史身分職務特殊,如此從中央到「邊陲」的巡行機會,使其論述多著重於采錄風俗及治理建言的面向。本文應用故宮博物院收藏之月摺檔、宮中檔、諭旨,中央研究院典藏之內閣大庫檔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的官方行政公文,同時從《臺灣文獻叢刊》、《臺灣文獻匯刊》蒐羅研究素材。探討巡臺御史的詩文再現臺灣哪些風土民情?他們所撰寫的奏摺與檔案等論述提供中央何種訊息?這些書寫又建構哪些寫實與想像,而成為藉以遠端遙控的媒介?本文從御史的視察經驗與書寫台灣原住民視角兩大面向進行詮釋。期望藉由探討他們觀看臺灣的視角,以及空間移動經驗的書寫,呈現巡臺御史的論述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