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1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番語與手印:新港⽂書的清代歷史學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8-12-??) 李⽂良; Wen-Liang Lee使用羅馬字母拼寫原住民語言而製作的新港文書以及添蓋有掌印的土地交易契約,是現存龐大清代臺灣契約中最引人注意的兩類。本文在方法上試圖將契約視為一個整體,來觀察兩類契約的關聯及其歷史意義。主要結論認為:新港文書與其說是為了保障作為賣方的熟番,毋寧說是買方的漢民;熟番在與漢民的土地交易中特別添寫番語,因此也就不是他們考量己身權益的自發行為,比較可能是18 世紀上半葉漢民面對官府日趨強化的恤番政策,以及隨之而來的頻繁糾紛,為了凸顯熟番自主賣地意願而來。「新港文書」反映的歷史並非原住民地權意識及其文化復興,而是乾隆朝積極的番地保護措施以及番界整備運動。正因為如此,面臨類似問題卻又在荷蘭東印度公司殖民教化之外的中北部熟番,就只能被迫使用更原始卻也因此被認為更接近其意願的手摹腳印,來展示他們典賣土地給漢民的自主意識。同樣的道理也是,現存新港文書的數量在乾隆朝達到頂峰之後,卻突然在接下來的嘉慶年間快速消失,造成其數量急遽轉折的原因,也就不是傳統研究所暗示的熟番文化衰落說,而是清朝的熟番保護政策有了變化,渴求土地資源的漢民們也找到了新的地權控制手段。這就是19 世紀的番屯制度,及以屯、隘制作為界外開發的新辦法。Item 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2013) 林希樺; Hsi-hua Lin本研究旨在爬梳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脈絡。1860年臺灣開港通商,吸引海關官員、傳教士、博物學者、探險家、商人等外籍人士前來,留下航行錄、日誌、隨筆、書信等一手紀錄。這些文獻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在臺灣譯入中文,可概分為兩個翻譯階段,第一階段為二戰後至解嚴前(1945-1987),此時期的譯作大多由黨公營機構出版,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為主力。1970年代後,由於政府在戒嚴時期頒布多項法令管制出版,與臺灣相關的書籍出版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1987年解嚴後,本土意識抬頭,臺灣研究漸成顯學,第二階段的譯介(1988-2012)就此展開,除了賦予舊本新譯外,亦有首次譯入中文的新文獻。十九世紀正值西方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全盛期,來臺西方人的旅行書寫多半帶有政治與經濟目的,遊歷心得並非文本重點,而是提供詳實的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紀錄,供既得利益者參考。百年前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如何透過翻譯移植到中文世界?文本功能又有何轉變?本文整理歷來譯介書目,並從贊助者、譯者、準文本、專有名詞還原翻譯、文本改寫、譯本價值等角度切入,勾勒兩譯介階段概況,試圖分析文本如何從「為帝國服務的書寫」轉變成第一階段譯介「統治者的參考書」以及第二階段譯介「瞭解自身的史料、強化臺灣意識的讀物」。Item 不同視角下的臺灣: 臺灣史相關文本之翻譯贊助者研究(2014) 江昀蓉; Yun-Jung Chiang本研究試圖探討贊助者對臺灣歷史文獻史料中譯本的操縱與運作。臺灣歷史文獻史料為了解臺灣歷史與人文最直接的途徑之一。過去荷蘭人、西班牙人都曾佔領臺灣,1860年因北京條約臺灣開港通商,吸引許多商人、傳教士、探險家等來台,日本人更殖民臺灣長達五十年之久。過去曾到訪臺灣的人士留下許多珍貴的史料與對臺灣的研究結果,這些作品便成了現代人了解臺灣歷史的重要媒介。本研究試圖從三個贊助者,政府部門出版機構、民間出版機構與教會出版機構,探討各贊助者在翻譯臺灣歷史文獻資料時,對譯本的操縱與其譯本中暗藏的意識形態,與各贊助者出版譯本的目的。希望透過對譯本的分析,探討譯本在戒嚴時期與解嚴後等不同的時空背景下的樣貌,找到有系統的方式討論臺灣史相關文獻史料的譯本。Item 敖幼祥《烏龍院》系列漫畫之研究-以社會批判為中心(2012) 劉瑤君; Yao-Jyun Liu漫畫是一種媒介,其娛樂的價值受到肯定,成為影響個人生活的重要形式。漫畫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價值觀與信念,伴隨著視覺的訊息,可以將社會中的現象,以不同的類型與符號,表達所欲展現的意向。 1980年代臺灣的民間運動風起雲湧,試圖擺脫政治力的束縛,帶領社會走向改革。而長期被臺灣社會所輕視的「漫畫」,也因此敖幼祥在《中國時報》上所創作的《烏龍院》漫畫,為臺灣漫畫開啟新頁。敖幼祥以中國式的武俠為框架,立足於對本土文化的關懷,故事題材以幽默詼諧為主,成為臺灣漫畫發展承先啟後的關鍵,對臺灣漫畫的貢獻功不可沒。 漫畫作品受到當時社會環境與價值觀念的影響,具有反映時代的功能。《烏龍院》系列不僅反映出當時社會的投影,敖幼祥亦透過漫畫對現代社會進行批判,其所呈現的題材內容也成為其成功的要件。本文探討《烏龍院》系列中出現年代較長、討論較多的議題,包括政治陋習、金錢崇拜、環境汙染、媒體亂象與教育問題,並且和當時的社會現象相互呼應。本文將以《烏龍院》系列為中心,討論《烏龍院》系列漫畫崛起的時代背景、內容與敖幼祥的漫畫風格,並觀察《烏龍院》漫畫系列如何運用幽默與諷刺的方式,將批判與娛樂融合,在消遣之餘,引領讀者對現代社會進行反思。Item 高中歷史教科書研究-以臺灣史教材為中心(1948~2006)(2006) 郭淑美論文摘要 歷史研究的趨向,牽引著歷史教育的潮流,進而影響到教科書內容的改變。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民國50年代,國民黨政權極力推行「中國化」政策,期間經歷過「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在一片政治肅殺、詭譎的氛圍下,各界對於臺灣本土研究噤若寒蟬,教科書內容也是以加強民族精神為訴求,意圖將臺灣塑造為反共復國的基地。繼之,民國60年代,一連串的外交頓挫,使臺灣在國際間孤立無援,遂有臺灣歷史文化淵源之教育的加強;民國70年代,尤其是76年解嚴後,政治的解禁,以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改革與急速變遷,使得臺灣史研究日漸活絡,相關碩士論文也持續成長,而教科書中的臺灣史比例也略微增加,最大的改變莫過於將「二二八事件」納入教材中;民國80年代,則因推動各種改革,政治更加民主化,使得本土意識再強化,反應在教科書上的是八十六學年度國中「認識臺灣」課程的實施,以及八十八學年度高中課程審定本的施行。此後,國中第一個「臺灣史」課程正式成立,而高中歷史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比例提升為22~25%;民國90年代,臺灣主體意識的再深化,臺灣史研究熱度不減,已形成所謂的顯學,投射在教科書的內容,則是九十五學年度即將實施的高中「臺灣史」課程,是第一部以臺灣為主體論述的高中教科書,並順應全球化的趨勢,論述的角度並不以臺灣為限,而是臺灣與中國、世界的互動關係。同時,高中歷史課程的學習順序,依次為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比例朝向1:1:1調整。 本文的目的是希冀經由探討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以及高級中學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教材的演變,藉以觀察高中臺灣史教育的成型,進而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本文章節架構安排如下:除了第一章緒論和第五章結論,共分為三章。第二章「臺灣中學歷史教育的發展」,簡述中學歷史教育的由來、歷史教育功能與目的,以及高中歷史教育發展歷程的討論,並介紹歷次高中課程標準修訂的背景。第三章「高中歷史教科書之臺灣史教材」,是民國84年版之前臺灣史教材內容的節摘比較。至於民國94年版的臺灣史,則對其設立的背景、歷史課程暫行綱要草案的修訂及其所引發的爭辯至最後的定案,逐一作說明。第四章「高中臺灣史教材分析」,本章分三個階段討論臺灣史教材內涵的變化,探究臺灣歷史教育的轉型。 另外,分別就課程發展、教學、教科書內容、教師進修、歷史教師與決策者的溝通平臺等方面,提出個人拙見(列於附錄)。Item 《認識台灣(歷史篇)》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台灣史教材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徐宇辰歷史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培養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緊密聯結的歷史意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歷史教科書,因為它正是師生傳承歷史知識、涵養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是針對八十年代本土化、民主化思潮下,所出現《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之內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並作出結論。其中,陳述性知識是教科書文字敘述的主要內容,而人物選擇方面則是以漢人、男性、政治、軍事類型為主,不過在圖表的選編上,卻逐漸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格。此外,在作業方面也多能達到較高層次之認知目標,儘管情意、技能類題型較少,但卻多能兼顧學生學習之理解與興趣。總之,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以及多元、民主的價值影響下,八十年代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的內容逐年淺化、教科書用詞中性,以及逐漸重視思考價值判斷。因此,整體看來,臺灣史教科書之編輯與內容的演變,隨時代而日趨進步。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 2001-201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施志汶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舉辦迄今十年,共計20次測驗。社會科測驗臺灣史試題的比重,並不符合與(基本內容〉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並重的要求,也與現行教科書內容,有所脫節臺灣史試題的歷史分期,重視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歷史發展,其次是海權競爭時代,輕忽切身可及的戰後臺灣,而有「詳古略今」之勢。與(基本內容)、現行教科書之「詳今略古」 大相逕庭。畫灣史試圖取材大致符合各歷史分期「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但評量重點卻有所偏廢。2011 年,即將實施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臺灣史部分並無變動。為符合基本內容的要求,導正國中歷史教學及臺灣史教學,以及整全學生對臺灣史的認識,基測社會科臺灣史試題仍應朝向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取材注意「詳今略古J 內容更合理兼顧「基礎、核心及重要」知識、能力等方向修正。Item 2009年臺灣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 2011-06-01) 范燕秋Item 《認識台灣(歷史篇)》與審定本康軒、南一版台灣史教材分析(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徐宇辰歷史教育的目的主要在使學習者獲得豐富的歷史知識,並培養人與時間、人與空間緊密聯結的歷史意識。本研究的重心在於歷史教科書,因為它正是師生傳承歷史知識、涵養歷史意識的重要媒介。本文主要是針對八十年代本土化、民主化思潮下,所出現《認識臺灣(歷史篇)》教科書,以及九年一貫課程社會領域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之內容加以分析、比較、研究,並作出結論。其中,陳述性知識是教科書文字敘述的主要內容,而人物選擇方面則是以漢人、男性、政治、軍事類型為主,不過在圖表的選編上,卻逐漸呈現豐富而多元的風格。此外,在作業方面也多能達到較高層次之認知目標,儘管情意、技能類題型較少,但卻多能兼顧學生學習之理解與興趣。總之,隨著全球化的潮流,以及多元、民主的價值影響下,八十年代至今,歷史教科書中有關臺灣史的內容逐年淺化、教科書用詞中性,以及逐漸重視思考價值判斷。因此,整體看來,臺灣史教科書之編輯與內容的演變,隨時代而日趨進步。Item 國中基本學力測驗社會科的臺灣史試題分析( 2001-2010)(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1-06-??) 施志汶國中基本學力測驗舉辦迄今十年,共計20次測驗。社會科測驗臺灣史試題的比重,並不符合與(基本內容〉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三分並重的要求,也與現行教科書內容,有所脫節臺灣史試題的歷史分期,重視清領與日治時期的歷史發展,其次是海權競爭時代,輕忽切身可及的戰後臺灣,而有「詳古略今」之勢。與(基本內容)、現行教科書之「詳今略古」 大相逕庭。畫灣史試圖取材大致符合各歷史分期「基礎、核心及重要」的內容,但評量重點卻有所偏廢。2011 年,即將實施修訂的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社會領域,基本內容臺灣史部分並無變動。為符合基本內容的要求,導正國中歷史教學及臺灣史教學,以及整全學生對臺灣史的認識,基測社會科臺灣史試題仍應朝向與中國史、世界史各佔三分之一,取材注意「詳今略古J 內容更合理兼顧「基礎、核心及重要」知識、能力等方向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