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5
  • Item
    從簡帛《老子》看《老子》思想與《莊子》外雜篇之關係
    (2022) 林煒倫; LIN, WEI-LUN
    本論文主要聚焦在出土的簡帛《老子》研究。1993年郭店楚簡《老子》的出土,即為二十世紀末重大的學術發現,亦是截至今日所發現最早的《老子》傳本。「老子」一詞,實含老子其人、其學以及其書三個意涵,而郭店《老子》的發現,對於老子其人的時代,其學於戰國的發展狀況,其書如何流傳、改變而成現今所見的傳世本《老子》,提供了新的研究材料。老子之學於戰國之時,各自有著不同的支派,如莊子之學以及黃老之學,這些流派分別發展與結合後產生的文獻,大量出現傳世本《莊子》外、雜篇中,使《莊子》外、雜篇儼然成為戰國道家思想之集大成者。   本文擬在前輩學者的研究成果上,藉由《老子》形成期與成型期的文本對勘,以及《莊子》外、雜篇中所見的戰國時期道家思想,研究《老子》成書過程中思想的演變。首先,討論郭店《老子》的文獻性質,以及在《老子》一書形成過程中,郭店《老子》居於重要的地位。其後在「《莊子》外雜篇中的思想議題」上,透過對於《莊子》外、雜篇的分析,主要討論戰國晚期道家各支派的思想特徵以及發展狀況。最後「《莊子》外雜篇思想與《老子》的關係」,提出《老子》文本於郭店本到帛書本,其中可能呈現了什麼戰國晚期道家各支派的思想特徵,如無君派思想、黃老思想等,並推論《老子》文本形成與莊子後學的關係。
  • Item
    論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
    (2019) 燕麗; Yen, Li
    崇尚自然,主反璞歸真的老子,乃舉世聞名之真睿智者,不僅教吾人表現柔弱、愚魯,更教人無為、無我、居下、謙退、清虛,返回自然。老子思想不但擴大人類文化之廣度,更增強人類文化之深度,對人類而言,是一劑化解今日危機之良丹妙方。 老子的思想旨趣,著重反省現實人生的困頓,其精神讓吾人在困頓危厄中得到心靈的淨化,並提振生命的活力;在禮教淪為教條而瀕臨崩潰之時,提供調養生息展現曙光之生機。老子主張「歸真返樸」,「致虛守靜」,棄造作而順任自然。 《老子》一書雖僅五千言,然博大精深,本論僅針對「老子的修養思想及政治思想」如何以「道」修身,以「道」治政,於「道」中綰合修身、治政之關係,作深層的探討與剖析,希藉此一窺老子的思想精髓。 本論第二章採「系統研究」法,期對老子哲學之「基源」作一深入瞭解。 第二章老子修養政治思想之理論基礎-「道」的特性與落實:「道寄寓虛無,生成萬物」、「道出自然,柔靜幽深」、「道成就萬物,不居其功」、「道的落實」。 「道」與修養思想:「知足知止,不露鋒芒」、「慎重戒惕,致虛守靜」、「守道為貴,惟道是從」、「不自是,不自伐」、「知雄守雌,不為天下先」、「深明大道者,大智若愚」、「至柔入無間,知危避凶險」。 「道」與政治思想:「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清靜為天下正,萬民嚮往」、「以道蒞天下,治大國若烹小鮮」、「論兵以慈、儉、不敢先為三寶」、「治國不以威刑」。 第三、四、五章均採「解析、歸納、演繹」法,直扣「原典」,以明老子「心繫百姓」之基本關懷及老子「政治哲學」思想之重心。 第三章老子的修養思想-終極目標:「虛、靜、柔、素樸」。修養的原則:「儉」。修養的方法:「減」-「損之又損」、「減去多餘的部分」、「恢復嬰兒的狀態」、「堵塞欲望之門」、「和光同塵」。 第四章老子的政治思想-終極目標:「太上,不知有之」、「輔萬物自然,不敢為」。理想君主:「與道合一的聖人」、「聖人無名」。為政之道:「虛心實腹」、「不見可欲」。理想國度:「小國寡民」。 第五章修養思想政治思想的關係-立基於同一基礎:「道即是無,無即是道」、「無蘊藏無限之有」、「以無的概念修身治國」。道德上「聖人」同時為政治上「聖君」:「謙卑處下」、「功成不居」。 總結《老子》一書,不僅適用個人,如「致虛守靜」、「柔弱勝剛強」、「知足常足」等哲理;更適用於治國如「絕聖棄智」、「以正治國」、「聖人為腹不為目」等方針。在位者必須以「清靜無為」之道來治理國家,亦即統治者需具備聖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素養,去除私慾,謙卑自牧,不以自我為中心,才能使百姓得到安樂。
  • Item
    從老子自然智慧看今人環境評估的境界 
    (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應用倫理學研究室, 2001-10-01) 潘朝陽
  • Item
    「道」的自然與空間--老子的地理環境理念
    (中國地理學會, 1990-07-01) 潘朝陽
  • Item
    由老子思想論地理學觀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85-06-01) 潘朝陽
  • Item
    敦煌寫本老子想爾注義理初探
    (國文學系, 1986-06-??) 鄭治明
  • Item
    淮南子「道」之形象思維
    (國文學系, 1998-03-??) 朱書萱
    《淮南子》對「道」的論釋基本上依據《老子》的思想而有所發揮、轉化,漢代以宇宙論結合人君南面思想的情形在《淮南子》中尤其顯見,而對於《老子》道論的繼承,不再以形而上的本體為主要討論對象,進一步探究「道」在現實層面的作用才是漢人關心的課題。本文以形象思維的角度說明《淮南子》對「道」的表述方式已經不同於先秦《老子》, 透過《淮南子》的語言特性與掌握道體的形象物來解釋《淮南子》對於《老子》「道」之轉化過程,並對於漢代思想的整體方向有所瞭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