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王禎和小說中語言混雜與第三空間建構之研究(2024) 陳亭潔; CHEN, Ting-Chieh本文嘗試探索王禎和對於「真實的聲音」所求為何,藉由後殖民理論中的幾個觀點加以觀察。王禎和捕捉的「真實的聲音」首先透過語言的混雜展現。混雜在後殖民的理論中作為抵抗單一語言論述的手法並非少見,而擁有多重殖民經驗的臺灣在語言的摻搭混融,更是歷來創作者們不斷進行的嘗試。面對這種多音多語社會空間,王禎和藉由其對於空間感官的敏銳觀察,嘗試透過文字重新構築。有關王禎和小說語言的混雜手法,已多有論者討論過,本章試圖進一步細究其不同階段的作品中在書寫技巧上的細微差異,展開小說家創作過程中歷時性的觀察,從早期對於寫作技法的試探、語言混用的拿捏,到《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則可見其對於書寫的實驗益發大膽,透過插入各種平面媒材(字體字型、排版、標點符號、圖片、歌譜⋯⋯),對於不同語言、不同媒材的混用,突破了書面文字原有的空間維度,不僅僅是對閱讀行為的擾亂,似乎更是反映了小說家創作時所身處的時空環境中的嘲雜與喧鬧,而小說家透過平面媒介不同體裁形式的摻搭作為刺激,帶給讀者喧鬧的經驗感受,到更後期的〈人生歌王〉、〈老鼠捧茶請人客〉甚至未完成的遺作《兩地相思》中,讀者可以發現,這幾篇小說似乎是離開了《美人圖》與《玫瑰玫瑰我愛你》中對於社會問題的指控,回到過去對於社會中的邊緣人物的關懷,然而透過史碧華克的提問,再一次的去思考小說中的人物與敘述者的關係,敘事者如何渡讓說故事的位置,作為接近從屬者發言的可能。又,小說家對於語言的敏銳與其身在的時空相互共鳴,形塑「第三空間」的可能,呼應空間理論中對於真實與想像的重構,展現後殖民理論中「超越」(beyond)的能動性,召喚一個讓異質並陳發聲、與權力抵抗協商,重設自身視野,到達「從未見識的空間」,成就其對於「真實聲音」的探究。Item 另類製圖學:《橘子回歸線》中的第三空間與變形(2004) 潘旻俐; Min-li, Pan本論文探索山本凱倫小說《橘子回歸線》所呈現之另類製圖學。 藉由Arcangel 及Rafaela兩個角色與可移動的橘子回歸線(Tropic of Orange)及洛杉磯地理變形的關聯,本論文主張《橘子回歸線》體現了另類的製圖學。換言之,山本藉由鬆動北回歸線,使其流動化,導致洛城地理變化而塑造了將洛城重新繪製加以變形的另類製圖學。在眾多洛城研究方法中,我採用Edward W. Soja的「第三空間」(Thirdspace)概念及其洛杉磯作為後現代都市文根基之研究計劃作為理論架構。此外,本文經由Marina Warner所著之<>所探討之文學「變形」(metamorphosis)傳統與 Soja的「第三空間」企圖將地理空間上的流動性與文學史上之變形傳統做一連結,探求《橘子回歸線》中以另類製圖學所呈現之洛城與其亞墨移民故事。 第二章的主軸圍繞在擁有墨裔美國人身分的Arcangel,藉由魔幻寫實主義角度探討此角色與Soja「第三空間」的對話關係。 藉由檢視隱涵在Arcangel的魔幻寫實實踐即其「 阿 列 夫 」 視野( Aleph vision)與魔幻寫實的身分,本文主張由正義(justice)與多元性(multiplicity)組成的「第三空間」由此產生。換言之,Arcangel的「 阿 列 夫 」 視野( Aleph vision)中所呈現的空間與其轉化性(transformative)移民遷徙之旅宣示了魔幻寫實主義式的空間作為「第三空間」的可能性。第三章主要探求小說中對於另一主角, Rafaela,「變形」(metamorphosis)為蛇之情節處理。不同於主張此小說之母性論述(maternal narrative)即是阿茲提克本土主義(Aztec Nativism)的解讀方式,我提出山本在另類地理學的脈絡中對於「變形」(metamorphosis)的運用不只是遵從此文學傳統的表現,更是一種易變性(mutability)與多元性( multiplicity)特色的展現。本章闡明Rafaela的變形為蛇藉由文學的變形傳統實則呈現另類的母國/母親形象。末章除了剖析Bobby的泛太平洋族裔身分之於拓展《橘子回歸線》原本南北為主軸視野的重要性以外,強調小說結尾Bobby鬆手捨棄橘子回歸線的動作象徵由疆界(border)而生之差異分裂已被一個無疆界無分野的未來(a borderless future)取代。Item 超越界線:徐四金小說《香水》中的嗅覺、(對抗)空間、和主體性(2010) 賴麗文; Li-Wen Lai氣味的強度和氣味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往往伴隨著某些個人經驗而產生,其中的回憶、故事、和特定事物所成就的空間經驗就是嗅覺空間的角色所在。一直以來,嗅覺都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嗅覺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也往往受到質疑。本論文的出發點,是要從香水這本小說中,探討嗅覺的內在力量,融合了想像力、強大的動物力、和細微的穿透力,從中觀察跨越界線、反抗、和開放空間的可能性。 本論文將從嗅覺的獨特性出發,探討嗅覺與空間的關係,嗅覺空間的意義和形成,以及嗅覺在社會性和主體性的象徵意義。從葛努乙建構的嗅覺空間中,我們會發現反叛和重建的力量,這份內在的力量與當時十八世紀法國的革命力量相互呼應,同樣暗示著反抗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可能性。嗅覺於此已不只是野蠻的、低等的感官,而是被賦予著精神和文化意義,與人類文明一同進程。 首先,在序論裡,除了將呈現香水這本小說的批評背景以外,將說明討論嗅覺空間的動機,以及作者文字敘述中的空間性。第一章將從社會背景和嗅覺背景探討十八世紀的法國。歷史和社會的描述提供本論文的論述必要的背景,因為感官空間的探討必須納入人與環境關係的思考,以及特定時空背景的關係。 本論文第二章將從感官和感官空間出發,進一步談論到嗅覺和嗅覺空間,由此思考小說香水如何用嗅覺來呈現故事和描繪角色。接著我將提出 “嗅覺地景”的概念,探討特定時空關係下,嗅覺的強度和持續度所產生的嗅覺空間性,並以此檢視葛努乙的嗅覺空間,如何對抗或遵從一般的嗅覺模式。在此我也會統整文明史上對嗅覺的正反面討論,並統合其中的建構或衝突。 本論文第三章根據第二章的理論探討,從小說文本中分析嗅覺的處理方式,葛努乙依著嗅覺的成長經驗,和其所建構的嗅覺空間所帶來的反抗性、知識性、重建和革命的可能。最後一章我將結合索雅對第三空間的討論,分析葛努乙作為一個社會他者的角色,如何開創革命性的開放空間。Item 第三空間的交涉:鍾芭•拉希莉《醫生的口譯員》中的悅納異己(2018) 范玲瓏; Fan, Ling-Lung身為一位印裔美籍離散作家,鍾芭•拉希莉在短篇故事集《醫生的口譯員》中變換觀點,以突顯由於來自不同文化背景,所導致人與人之間溝通的差異性。此外,她著重於描繪一代和二代印裔美籍女性文化身分的變化以及差異。另一個此作品中的共同點在於,許多短篇故事圍繞於家中場域,關於主人/女主人和客人間的待客之道。表面上主客關係兩者明確劃訂;然而,所謂「主」ヽ「客」身分卻隨兩者間持續的交涉而具流動性,因此,家的場域也因不同文化背景人們的遭遇ヽ衝擊而成為多元文化交涉的平台。 本論文分為三個章節。在第一章中我介紹德希達待客之道的概念。但由於待客之道侷限於主客間矛盾但必要的相互潛在敵意。因此,我加入伊瑞葛來對待客之道的反思。為將主客關係推向另一層次,她主張自我以及他者共同創造第三空間的可能性,藉以達到悅納異己的可能性。由於故事中不同角色心態導致主客交涉過程的差異性,因此我在第二章中比較一代以及二代印裔美籍女性的心態以及「家」對她們的意義。第三章中,我融入德希達以及伊瑞葛來兩者對待客之道的論述,以分析對比《醫生的口譯員》三個短篇故事中,主人以及客人從相互敵對,乃至於因為第三空間的創造,而具有真正悅納異己的可能性。在結論中,我探討待客之道倫理中,無條件好客不可能性中潛在的提昇以及可能性。Item 板橋婚禮產業的地景形塑(2019) 陳怡帆; Chen, Yi-Fan本研究以板橋的喜餅街和婚紗街做個案研究,企圖將文化與空間建立關聯,說明文化地景的形塑過程。 板橋地區在漳州移民、日本殖民影響與戰後台灣的社會文化變遷下,形成了當代的婚俗樣貌。這些婚俗物品,藉由諧音、物的功能、特性或儀式流程,呈現了社會的價值觀與禁忌。其中,舊式婚俗喜餅業和新式婚俗婚紗攝影產業,具有選購性中地物的特性,區位特徵為聚集經濟取向。而板橋喜餅街和婚紗街的出現,與都市階層相關。 戰後板橋隨著台北都會區發展,成為鄉村移民遷移就業之衛星都市。1990年代,板橋婚紗街與喜餅街依序成形,呼應了衛星都市轉型階段的發展。2000年後,在新板橋特定區域發展下,都市機能趨完備,成為台北都會區之副都心。雖然舊車站商圈衰退,但至2010年前板橋婚禮產業,仍維持發展未衰。 喜餅業和婚紗業的符號選擇,都具有特定文化傾向,再分別以大眾傳媒,推動板橋婚禮專業街形象。地方政府透過集團結婚和介壽婚紗公園的塑造,改變了公園戒嚴的政治意涵,轉為婚禮符號的文化地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