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39
  • Item
    劉以鬯小說的空間書寫:以《酒徒》、《對倒》為考察對象
    (2021) 謝馨儀; Hsieh, Hsin-Yi
    香港文學的研究脈絡裡,資深報人劉以鬯被視作香港現代主義的代表作家。與他相關的研究,大多聚焦在「現代主義」、「創作技巧」、「小說形式」等文學面向,肯定其對香港文學發展的貢獻與小說創作的實驗精神。然而細讀文本,發現同樣以香港為背景的小說,卻傳達截然不同的空間意識,突顯作家站在不一樣的位置書寫香港城市,這與劉以鬯南來移民的背景有所關聯。因此本文先從作家的身份歷程切入,再以《酒徒》、《對倒》為考察對象,透過小說主角的行爲與出入場所,分析小說所呈現的香港六、七十年代的空間文化。從空間主體的差別與觀照視角的轉變,論述人與城市的關係,反映作家身份的移轉,還原其眼中香港的生活空間。藉此呈現隱藏背後多重複雜的殖民文化、移民情結與商業取向的文化空間。本文在空間理論的基礎上,分析小說空間,連結作家身份的轉變,論述劉以鬯從移民過客到尋找本土位置的過程中,如何觀照香港從一座「浮島」到根著「我城」。在章節安排上,共分五章。第一章為緒論,說明研究方向與動機;第二章,先梳理劉以鬯多面向的文學身份與生平經歷,呼應其不同時期作品所展示的空間意識;三、四章為主要文本分析,藉人文地理學與都市相關理論,分別論述小說中香港的空間書寫。《酒徒》一章,論述從南來文人的角度,觀看香港的位置,闡述香港的文化空間與背後的逃避主義;《對倒》一章,從角色的都市漫遊,書寫日常空間;第五章為結論,回顧各章研究成果,論證劉以鬯經驗中的空間與地方。
  • Item
    拓荒者的身分重建:家與小鎮在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我的安東妮亞》的轉變 
    (2019) 鄭雅双; Cheng, Ya-Shuang
    本論文研究羅蘭.英格斯.懷德的《小木屋系列》與薇拉.凱瑟的 《我的安東妮亞》兩部作品中空間、地方與拓荒者在大草原上的關係。美國西部拓荒邊境為擁有不同種族與文化背景之拓荒者共同生活並共享多元文化經驗之地。在兩位作者的小說中,第二代拓荒女性能夠在蓬勃發展的小鎮重建身分,並體現了西部大草原多元、流動的可能性。
  • Item
    書寫空間,書寫差異:麥可‧翁達傑的小說
    (2010) 邱正祥; Chen-hsiang Chiu
    在翁達傑(Michael Ondaatje)的小說中,「空間」可說是反複出現的主題;但甚少有評論者分析其空間面向。本論文將以空間觀點詮釋翁達傑的四部作品:《行過斯洛特》(Coming through Slaughter)、《以獅為皮》(In the Skin of a Lion)、《英倫情人》(The English Patient)與《菩薩凝視的島嶼》(Anil’s Ghost)。縱貫全文的主要論題為:就事件的發生而言,空間本身並非是個給定的靜態結構或背景;空間是各種「他者」生活世界軌跡的相互交疊,顯現為無數的差異與複雜性。 緒論〈翁達傑的小說:邁向空間化的閱讀〉論及「空間化」的重要性。之前評論者傾向透過後設歷史主義(metafictional historicism)解讀翁達傑的作品,認為歷史主義顛覆地重構遭排除的他者敘事。然而我們應視「空間」為動態與差異化的過程,體認他者的敘事必然牽涉到地理空間,敘事無法化約為歷史。重新審視空間乃差異與異質的體現,筆者援引列伏斐爾(Henri Lefebvre)、傅柯(Michel Foucault)與德勒茲(Gilles Deleuze)的空間理論來探討抵抗的空間。第二章〈反再現的空間:《行過斯洛特》〉以列伏斐爾的觀點說明他者空間抗拒再現。本章開頭的題旨為:即便是後現代式的主體亦需佔據空間位置以展現話語行動。基於主體性根植於空間的論點,本文進一步探討小說主角所佔據的主體空間是否能被再現。筆者將以列伏斐爾的「概念空間」(conceived space)、「生活空間」(lived space)與「節奏分析」(rhythmanalysis)回答此提問。第三章〈《以獅為皮》:書寫異質烏托邦〉分析翁達傑如何重寫多倫多城移民的空間經驗,以及他們如何挪用城市空間以作為抵抗策略。《以獅為皮》呈現這樣的矛盾:權力滲透至各空間角落,卻無可避免地遭遇主體的抵抗。傅柯的「異質烏托邦」(heterotopia)概念有助於我們理解此矛盾:宰制與反抗、秩序與失序實為共存關係。第四章〈解構中心∕邊緣:《英倫情人》中的德勒茲式繪圖學〉首先批判中心∕邊緣的空間典範:對照於充滿霸權與壓迫的中心,邊陲常被浪漫化為抵抗的場域;然而此空間觀奠基於二元對立邏輯。為突顯空間是更複雜的交疊過程,筆者以德勒茲與瓜達理的「平滑空間」(smooth space)及「條紋空間」(striated space)來重新思考空間的動態關係:空間是力量(force)匯聚的場域(field),這些力量時而相互角力,產生矛盾;時而構連,機動接合(assemblaged);時而組織疆域(territorialized),又忽而解疆域化(deterritorialized)。第五章〈逃逸家園─移動中的空間歸屬感:《菩薩凝視的島嶼》〉指出作者翁達傑未將邊緣(如斯里蘭卡)置於優位,以返(反)寫(write back)帝國;相反地,他挑戰反殖民(anti-colonial)論述中常見的思維:邊陲,亦即被殖民的母國,代表應許「培力」(empowerment)的所在,俾使被殖民的主體尋回國族認同。對此,筆者將論述家園的概念如何受區位政治(politics of location)所建構,並探討此概念如何在跨國移動的情境下面臨解構。
  • Item
    亨利‧詹姆斯的詩學空間:巴希拉赫式閱讀
    (2006) 姚小虹; Hsiau-hung Yau
    中文摘要 本論文以加司東‧巴希拉赫 (Gaston Bachelard) 所提出想像力理論中的物質動能來閱讀亨利‧詹姆斯 (Henry James) 的小說。透過討論其早期、中期及晚期的作品來勾勒出此小說家的詩學空間。此空間是由主體的個人意識及所感知的客體兩界,經由對話式的互動所建構的一個詩性的,有意識的想像空間。並藉由巴希拉赫所提出的現象界四大元素中「質」的能量─火、水、空氣、土─分析詹姆斯文本中的動能。小說中角色對「物」的迷戀與佔有慾往往導致負面的結局,而此想像/詩性的能量具有扭轉情勢或掙脫束縛的解放力,因為它能不斷的將過去所給予的固定觀念或價值去形式化、轉型、及再形塑。巴希拉赫式的閱讀可以為詹姆斯所建構的「小說之屋」開啟一新的視界,從中人們追索「真」的意志可以經由想像力成為可能。
  • Item
    超越界線:徐四金小說《香水》中的嗅覺、(對抗)空間、和主體性
    (2010) 賴麗文; Li-Wen Lai
    氣味的強度和氣味所引起的情緒變化,往往伴隨著某些個人經驗而產生,其中的回憶、故事、和特定事物所成就的空間經驗就是嗅覺空間的角色所在。一直以來,嗅覺都具有相當的爭議性,嗅覺與人類文明的關係也往往受到質疑。本論文的出發點,是要從香水這本小說中,探討嗅覺的內在力量,融合了想像力、強大的動物力、和細微的穿透力,從中觀察跨越界線、反抗、和開放空間的可能性。 本論文將從嗅覺的獨特性出發,探討嗅覺與空間的關係,嗅覺空間的意義和形成,以及嗅覺在社會性和主體性的象徵意義。從葛努乙建構的嗅覺空間中,我們會發現反叛和重建的力量,這份內在的力量與當時十八世紀法國的革命力量相互呼應,同樣暗示著反抗空間與開放空間的可能性。嗅覺於此已不只是野蠻的、低等的感官,而是被賦予著精神和文化意義,與人類文明一同進程。 首先,在序論裡,除了將呈現香水這本小說的批評背景以外,將說明討論嗅覺空間的動機,以及作者文字敘述中的空間性。第一章將從社會背景和嗅覺背景探討十八世紀的法國。歷史和社會的描述提供本論文的論述必要的背景,因為感官空間的探討必須納入人與環境關係的思考,以及特定時空背景的關係。 本論文第二章將從感官和感官空間出發,進一步談論到嗅覺和嗅覺空間,由此思考小說香水如何用嗅覺來呈現故事和描繪角色。接著我將提出 “嗅覺地景”的概念,探討特定時空關係下,嗅覺的強度和持續度所產生的嗅覺空間性,並以此檢視葛努乙的嗅覺空間,如何對抗或遵從一般的嗅覺模式。在此我也會統整文明史上對嗅覺的正反面討論,並統合其中的建構或衝突。 本論文第三章根據第二章的理論探討,從小說文本中分析嗅覺的處理方式,葛努乙依著嗅覺的成長經驗,和其所建構的嗅覺空間所帶來的反抗性、知識性、重建和革命的可能。最後一章我將結合索雅對第三空間的討論,分析葛努乙作為一個社會他者的角色,如何開創革命性的開放空間。
  • Item
    康拉德小說中的空間與現代性
    (2009) 張鈞婷; Chun-Ting Chang
    中文摘要 本論文試圖藉由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空間生產理論探討康拉德作品中的現代性議題。不少論者認為現代主義是關注時間的文學而後現代主義則為關注空間的文學,但本論文將論證空間在現代主義中已成為一重要思考概念,據此主張以康拉德兩部現代主義小說—《水仙花號上的黑水手》及《黑暗之心》為例,從空間的角度探討作者如何思考現代性中資本主義此一重要面向。本論文共分成四個章節。論文第一章首先回顧前人對康拉德這兩部現代主義小說中關於現代性議題的研究,發現少有評者從空間的角度探討此議題,認為此一方向值得進一步探究。接著我將論證現代主義實為一關注空間的文學,認為援引空間理論分析康拉德如何在其現代主義作品中批判資本主義現代性有其合理性,同時也在此章介紹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第二章專論《水仙花號上的黑水手》。本章認為康拉德筆下的海洋空間並非社會真空,而是為一被資本主義社會關係所穿透的權力空間,而作者對於海洋空間的不同的再現方式則透露出他於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意識。本章將小說置於海洋政治經濟史的脈絡下,比較十八世紀與十九世紀兩種不同生產關係下的海洋空間實踐論證十九世紀海洋空間為一資本主義空間。接著援引列斐伏爾的空間生產理論分析作者如何從統治者及被統治者兩種角度再現海洋空間,以期揭示康拉德對資本主義現代性的批判。第三章則以《黑暗之心》為例,主張康拉德在這本小說中的關懷核心為歐洲而不是非洲,非洲主要是被用來和歐洲做一對照,以突顯資本主義現代性中的壓迫及意識型態的本質。論文末章總結全文論點,認為康拉德在他的現代主義作品中充分展現他對資本主義空間的批判性,同時也驗證了現代主義為一關注空間的文學。
  • Item
    書寫「異托邦」: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之空間與休閒
    (2006) 趙秀玲; Hsiu-ling Chao
    本文闡述瑪格麗特‧愛特伍《盲眼刺客》中女性空間及休閒經驗的困境。將休閒視為私人空間的論述前提下,試圖窺探女性透過空間的挪用以書寫顛覆權力結構。文中援引性別空間及休閒等理論,探究女性在空間的訴求上所面臨的兩難,女性休閒經驗遭受的貶抑以及休閒空間作為一個反抗壓迫的場域。全文共分成五個部分。引言簡述在性別領域中的地理政治議題以及休閒理論的演進。第一章闡釋《盲眼刺客》中女性空間經驗的匱乏。無論是在公領域或私領域女性都很難享有私人空間。私領域,如家庭空間意味著家事及性愛的勞動。能動性的限制使得女性在公領域,如城市空間裡閒逛是不合宜的。第二章剖析女性休閒經驗的限制,指出女性受制於「非休閒」的窘境,被迫培養及從事非自願的休閒活動。第三章提出休閒空間化的概念,將休閒視為異質空間,亦即傅科所謂的「異托邦」。主角透過書寫獲得一個發聲的空間,「異托邦」不僅有助於主體的重塑,並進而提供了反抗壓迫者的場域。結論重申空間及休閒對於主體發展的重要性以及「異托邦」作為一個純我空間提供重新書寫自我的潛力。
  • Item
    異化與神秘化的空間:以查爾斯•狄更斯《遠大前程》為例
    (2017) 林玉婷; Lin, Yu-Ting
    《遠大的前程》(Great Expectations) 是英國作家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 Dickens) 在1861年所撰寫的作品,文本主要有三篇,深刻描繪維多利亞時期資本主義興盛的時代,以及敘述孤兒皮普成長的空間。然而,Alan Lelchuk、 J. Hillis Miller、Rosa Mucignat等評論家主張《遠大的前程》是一部以主角為主的空間,而忽略其他角色的重要性。儘管世上已有眾多以空間的研究存在,大部分的人卻忽略資本主義在文本中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遠大的前程》仍有進一步探討的可能,藉由分析資本主義與空間之間的強大聯繫,我主張文中的次等角色和主角同樣具有代表性,文本不僅描述空間在文中代表的意義,同時藉由空間來談論資本主義。這部作品不僅是維多利亞時期的代表作,同時也是一部有空間與資本主義的文本。 本論文共分為三章,第一章探討文本中的空間和資本主義的關聯性,以彰顯空間與資本的重要性。第二章以絕對空間(absolute space)為基礎,分析文中的家庭生活與娛樂,以展示異化(alienation)的重要性。第三章以相對空間(relative space)為出發點,解析商品拜物教(commodity fetishism),突顯神秘化(mystification)的運作方式。三章分別描述資本空間的重要性。本碩士論文試圖探討空間與資本主義在文本中呈現,藉由參考大衛•哈維(David Harvey)的《社會正義與城市》(The Social Justice and the City),以及採用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 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論》(Critique of Everyday Life),這份研究希望能提升空間在文本的重要性,並賦予《遠大的前程》以往不同的解讀。
  • Item
    空間、國族身份認同、性別:閱讀Elsie Sze《回歸》
    (2016) 白曦源; PAK, HEI YUEN VINCENT
    本論文旨在運用後現代策略去解碼香港社會、政治和歷史的意義,從而分析Elsie Sze的小說《回歸》裡空間的含義與其對國族身份認同和性別關係之影響。第一章先定義「場所」(place)和「空間」(space),進一步探討這兩者和身份型塑的連結;其後,本章分析如何把香港閱讀為巴比塔城市(a city of Tower of Babel),再以作者和小說的簡介作結尾。第二章爬梳香港從英國殖民開始到回歸中國(1842-1997)的歷史,闡述英國殖民對香港的建構國族身份認同的深遠影響。第三章以整理昂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的理論作開首,以其理論解讀《回歸》中空間如何對國族身份認同產生作用。第四章把重心移到《回歸》中空間與性別之關係。最終章著重於後九七時代香港人如何從國族身份認同的角度看待自己。
  • Item
    瑪莉蓮‧羅賓遜小說中女性與空間(居家和公共)的關係
    (2015) 周綵潔; Chou, Tsai-Chieh
    本篇論文聚焦於瑪莉蓮‧羅賓遜四本小說《管家》、《遺愛基列》、《家園》和《萊拉》,作品中女性角色和空間的關係。從女性的精神空間開始,分析婦女在不同的家庭空間或外部空間的發展。女性角色藉由各種空間,促進精神與心靈之成長。全文分為三部份,第一章回顧十九世紀在居家空間的女性角色,女性在居家空間扮演妻子、母親和管家的角色,受到傳統社會眼光的束縛,女性能接觸到公共空間是有限的;第二章談及瑪麗蓮‧羅賓遜作品中女性改變的居家角色,其中包含在家裡傳統女性居家角色的改變,承受外力影響婦女在居家空間的生活,羅賓遜提供給予女性打破邊界之機會;第三章試圖討論外部空間的精神冥想,論述羅賓遜的女性角色如何尋求獨處在野外、靜下心來。愛默生和梭羅的啟發,羅賓遜的人物成為局外人。此外依據加爾文的宗教背景,家庭成員在羅賓遜的小說中獲得歸屬感、穩固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