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晚清重寫型小說的文明想像及寫作實踐
    (2024) 蔡靖妏; Tsai, Jing-Wen
    本研究以吳趼人《新石頭記》、西泠冬青《新水滸》、陸士諤《新水滸》三部晚清重寫型小說為核心,探究晚清作家如何透過「重寫」策略,刻意挪用、變造前文本的情節框架、人物性格與義理價值,使重寫文本承擔起文化傳承之使命,同時折射出時空新變與家國存亡的當代問題,從而在各種新舊價值的拔河裡,釐清何謂真正的「文明」。整體而言,晚清重寫型小說的創作,既響應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號召,又突破文壇長久以來對續書「誨淫誨盜」、「狗尾續貂」的批評,更繼承「演義」的淑世作用,藉此擘畫「文明新中國」的想像藍圖,此為其價值所在。本研究第二章以「現代化時空的創建」作為主軸,討論在「進化論」風潮下,作者對故事時空進行進化處理,讓前文本中的舊人物現身晚清,觀看與體驗以「上海」為代表的港埠都市,形成「入世-考察-歸返」新型態遊歷敘事結構,找尋改造自我與中國的可能方案。從中發現「動力機械、報時工具、照明工具」三面向為現代化時空的重要指標,甚至衍伸所謂的「上海模式」,作為建造新中國的物質要件。此外,《新石頭記》又進一步幻設烏托邦,揭示中國既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科技發展的根源,唯有鎔舊鑄新才是通往現代化的可行方案。伴隨西潮傳入,新空間與新制度必然對城市寓居者展開管理與改造,因此,「身體」可說是一種文化建構物,反映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概念演變。故本研究第三章「理想文明人的形塑」著眼於故事人物不合時宜、不受管控的身體展演,從「便溺、飲食、衣著」三種生活面向,探析知識與權力的交互運作,從而掌握講究衛生、強國保種乃晚清社會的新共識,目的在於形塑一個「強健守禮法」的理想文明身體。另一方面,晚清時人意識到中國精神文明正崩塌瓦解,亟需重新確立立身處世的核心價值,故第四章「新中國夢的反思」,聚焦討論小說通過重申「內聖外王」的儒家思想,展開「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的辯證,最後綰合儒學與西學,建構一個萬國來服的「大同世界」,可以發現晚清作家以重寫演義來打造新中國夢,不僅是對舊小說的反省與修正,更是一種文明存續與進化的具體實踐方式。
  • Item
    《醒世姻緣傳》倫理敘事研究
    (2021) 陳怡媛; Chen, Yi-Yuan
    本論文以《醒世姻緣傳》的「倫理敘事」為題,探討明清易代之際,作者面臨世變,如何透過倫理書寫反映出「演義」思維。作者對於世變的觀察,主要體現在「倫理失序」之現象上,儒家文人從倫理道德的角度解釋國家治亂的成因。文人運用「取喻」書寫,透過「父子」、「夫婦」、「朋友」三個面向,刻畫倫理失序的樣態。世變之際,文人亟力尋求解方,小說中「倫理重建」的描寫反映出文人以倫理作為重建世道的根本。藉由梳理《醒世姻緣傳》的演義思維,希冀能使明清小說演義系譜的建構更趨完整。《醒世姻緣傳》的倫理敘事,展現出文人對於救世的深切渴望,表現出對於世變成因的不懈探求,體現出知識份子的責任所在。這些商業發展所帶來的道德危機於現代仍不斷演繹,足資受到資本主義浸潤的我們借鑒。
  • Item
    《西遊記》之「趣」研究
    (2020) 張雅涵; Chang, Ya-Han
    本文以《西遊記》之「趣」為研究對象,「趣」是一種美感形態,能引發審美客體進行聯想、玩味的興致,從中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在《李卓吾批評西遊記》中,評點者即針對小說人物情態與情節事件,以「趣」來批點其中令人發笑、生愉悅之情、值得細細品味處。因此,本文選擇以「趣」來指稱《西遊記》的遊戲意味。 關於《西遊記》的遊戲式筆法和喜劇精神之前行研究所在多有,然而,或僅視之為「無微言大義」的包裝,或未更深入探討小說的敘事及其寓意之間的關聯,實為可惜之處。因此,本文擬從「寓言」角度出發,探討小說家在「濁世不可以莊語」、「道之言不可以入俗」的演義編創思維下,如何透過有「趣」的敘事手法借此喻彼,傳遞對人心與世變問題的思考,達到「通俗為義」、「寓莊於諧」的目的,表達對仁善大道的籲求。 考察《西遊記》之「趣」,既可放在水平脈絡中,回歸至明代中葉以降,整體社會經濟結構發生變化,哲學思想和文藝思潮都傾向關注個人情性的發揚,講究真性所發的「趣」也成為晚明人重要的精神指標。同時,市民階層興起,帶動審美觀念趨於世俗化,喜談笑謔成了士人風氣。另一方面,若往垂直溯源,諧讔文學傳統強調「善為笑言,然合於大道」的精神,其實亦為《西遊記》在轉化中繼承。這兩種觀察角度,亦為本文著眼的重點。 職是之故,本文關注的問題主要有三:如何更全面地統整小說之「趣」的內涵?如何從「寓言」閱讀的角度洞察小說以「趣」的筆法所乘載的寓意?以及如何從從橫、縱兩條脈絡定位小說之「趣」的文學史意義? 本文內容分為五章,第一章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梳理前人研究成果,並確定研究方法,透過文本細讀和敘事分析,並結合西方的喜劇、幽默理論來解讀小說之「趣」。第二章主要探討「諧趣」,以《文心雕龍.諧讔》所論及「諧」的三種層次面向來分類論述小說之「趣」。第三章以「理趣」為核心,整理小說中具相同主題的事件,掘發在引人發笑之餘,其對世變處境下的人心事理所進行的思考。第四章以「機趣」為標,探討通篇小說對「人」、「道」的省思與寓意寄託。第五章為結論,總整研究成果,歸結《西遊記》之「趣」在文學史上的價值意義。
  • Item
    「演義」敘事學---以明代四大奇書為考察中心
    (2010/08-2012/07) 李志宏
    從明清以迄現代,明代四大奇書的影響性始終受到注目。從明代四大奇書的接受史 來看,相關文獻探討和藝術分析的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然而,惟就「奇書」之命名 而言,歷來對於四大奇書在文體創造及其書寫性質的共性表現方面的討論,至今並未能 產生一致且明確的共識。明代四大奇書之間是否存在一種創作系譜上的聯繫?似乎是一 個有待進一步考察的問題。目前針對此一問題進行討論並提出具體看法者,當以浦安迪 (Andrew H. Plaks)所提出的「奇書文體」和李豐楙所提出的「奇傳體」觀點最為重要。 以上兩位學者立足於史傳書寫傳統的認識上,分別從儒學精神和道教義理的實踐角度, 深入探討「奇書」的文體特質及其結構方式,並且各自提出具有啟發性的論點,無疑提 供後繼研究者持續深入分析的參考徑路。不論從創作生成或刊刻傳播的角度來說,明代 四大奇書的出現無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價值。在「演義」的基礎上,晚明以來人們 對於此一文體/文類屬性的表達形式及其話語性質的理解,似乎已存有某種程度的共識。 因此,倘要從共時性角度就明代四大奇書敘事的創作本質進行探討,則理當先從「演義」 的觀念出發,重新思考奇書本身的話語表現,從中確立其書寫性質。基於上述觀點,本 計畫擬以「『演義』敘事學」為題,綜整前人論述成果,特就明代四大奇書敘事進行分 析,以此說明小說文本的歷史性及其書寫性質,並進一步從中針對明代四大奇書敘事在 話語建構中的共性表現及其創作本質進行反思,期能以此作為後續考察「奇書文體」的 理論基礎。
  • Item
    「演義」:明代四大奇書書寫性質探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10-09-01) 李志宏
    從明清以迄現代,明代四大奇書的影響性始終受到矚目。然而,惟就「奇書」之命名而言,歷來對於四大奇書書寫性質方面的討論,至今並未能產生一致且明確的共識。本文對於此一問題的考察,大致可以獲得以下兩點認識:其一,明代四大奇書的共通性,主要是建立在「演義」體式的基礎之上。四大奇書作為「演義」之作,反映的是歷史文化語境對於一種新文類誕生的形式籲求。其二,明代四大奇書作者面對歷史/現實而展開演義,最終並不以摹寫素材、還原史實為目的,而是在「取義」為主的書寫前提下進行話語建構。在重寫素材的過程中,四大奇書作者各自在演義中揭示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從中寄寓道德勸懲之思,使得奇書共同體現出小說作為歷史闡釋話語的書寫性質。
  • Item
    「話本」與「演義」的關係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2013-06-01) 李志宏
  • Item
    「演義」
    (國文學系, 2010-09-??) 李志宏
    從明清以迄現代,明代四大奇書的影響性始終受到矚目。然而,惟就「奇書」之命名而言,歷來對於四大奇書書寫性質方面的討論,至今並未能產生一致且明確的共識。本文對於此一問題的考察,大致可以獲得以下兩點認識:其一,明代四大奇書的共通性,主要是建立在「演義」體式的基礎之上。四大奇書作為「演義」之作,反映的是歷史文化語境對於一種新文類誕生的形式籲求。其二,明代四大奇書作者面對歷史/現實而展開演義,最終並不以摹寫素材、還原史實為目的,而是在「取義」為主的書寫前提下進行話語建構。在重寫素材的過程中,四大奇書作者各自在演義中揭示歷史發展變化的規律,並從中寄寓道德勸懲之思,使得奇書共同體現出小說作為歷史闡釋話語的書寫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