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Item 湘軍派系源流分支之研究(1996/08-1997/07) 吳志鏗Item 湘軍史專題研究(I)(1997/08-1998/07) 吳志鏗八十七會計年度「湘軍史專題研究」研究計畫中文摘要:歷來學者有關湘軍的研究,對部分重要關鍵性問題仍有爭議,如湘軍是否「兵為將有」、湘軍督撫是否專政等,均有若干不同的見解,甚至對該支軍隊是否為湘軍亦存在不同的認知。之所以如此,主要由於湘軍為一籠統的稱呼,為一龐雜軍伍的集合體,各支各系湘軍成軍時間、目的等並不相同,其組成或餉項來源等亦各自有異,各支之間更不相統屬,學者不易全盤掌握。因此,要釐清有關湘軍的問題,根本解決之道,應在於能對湘軍有一全盤且深入的認識。本計畫主旨即在分別針對各支湘軍作深入的探討,俾能提供學界對整體湘軍史實有一較具體而深入的了解。本計畫擬以個人去年( 86 年度)所進行之研究計劃──「湘軍派系源流分支之研究」為基礎,繼續細部深入各支湘軍之研究,分別探討江忠源、劉長佑所屬之「楚勇」;王珍之「老湘營」;胡林翼、羅澤南、李續賓所部之湖北湘軍;左宗棠所部湘軍「楚軍」;鮑超統帥之霆軍;尚有其他較次要的支系,如張運蘭、席寶田、田興恕等部,均擬深入研究探討,俾能以個案研究之精確深入,彌補綜觀或泛論湘軍之缺陷。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