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一〇八課綱普通高中國文教科書的旅行書寫研究:以龍騰、翰林、三民版為例
    (2022) 謝青穎; Hsieh, Ching-Ying
    教科書是將課綱轉化成具體內容的載體,並且帶有主流教育思想,更是形塑出一國人民文化素養的重要管道。在一〇八課綱實施之後,高中教科書有很大的轉變,本論文運用文獻分析法與內容分析法,以龍騰、翰林、三民三家版本的國文教科書為研究範圍。研究結果發現從一〇一課綱到一〇八課綱,教科書中的「旅行書寫」在課本中的占比明顯上升,選文也有大幅度的改變,不僅新增許多新的作者以及文本,並且更呈現出在地化與國際化兩種特色。筆者分析旅行書寫的選文與一〇八課綱核心素養發現與「藝術涵養與美感素養」有密切的關聯;而在與十九項教育議題方面則與「戶外教育」和「環境教育」議題的連結性最強。教科書中的旅行書寫選文在文體上呈現多樣性:除了古典跟現代的傳統遊記以外,還包含了賦、記、小品文、隨筆札記、演講稿、書信、文化散文、人物傳記、科普文章等類別;而在主題方面筆者則歸納出三項子題:認識自我、社會觀察、自然關懷。
  • Item
    回望福爾摩沙: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
    (2013) 林希樺; Hsi-hua Lin
    本研究旨在爬梳十九世紀來臺西方人旅行書寫在臺灣的譯介脈絡。1860年臺灣開港通商,吸引海關官員、傳教士、博物學者、探險家、商人等外籍人士前來,留下航行錄、日誌、隨筆、書信等一手紀錄。這些文獻在二十世紀中葉以後陸續在臺灣譯入中文,可概分為兩個翻譯階段,第一階段為二戰後至解嚴前(1945-1987),此時期的譯作大多由黨公營機構出版,以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為主力。1970年代後,由於政府在戒嚴時期頒布多項法令管制出版,與臺灣相關的書籍出版沉寂了一段時間,直到1987年解嚴後,本土意識抬頭,臺灣研究漸成顯學,第二階段的譯介(1988-2012)就此展開,除了賦予舊本新譯外,亦有首次譯入中文的新文獻。十九世紀正值西方殖民主義與資本主義發展的全盛期,來臺西方人的旅行書寫多半帶有政治與經濟目的,遊歷心得並非文本重點,而是提供詳實的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紀錄,供既得利益者參考。百年前西方人眼中的福爾摩沙,如何透過翻譯移植到中文世界?文本功能又有何轉變?本文整理歷來譯介書目,並從贊助者、譯者、準文本、專有名詞還原翻譯、文本改寫、譯本價值等角度切入,勾勒兩譯介階段概況,試圖分析文本如何從「為帝國服務的書寫」轉變成第一階段譯介「統治者的參考書」以及第二階段譯介「瞭解自身的史料、強化臺灣意識的讀物」。
  • Item
    楊廷理的行旅經驗與台灣論述
    (2011) 李致穎
    本論文的內容,主要呈現楊廷理《知還書屋詩鈔》、《東瀛紀事》等著作中的行旅經驗與台灣論述,其書寫內容包含對台灣、新疆的自然環境與社會文化書寫、以及於邊陲任官經歷與心理感懷等面向。這些文學作品再現清代中期的自然文化樣貌,並留露出遊宦官員觀看邊陲與異文化的視域。楊廷理曾參與噶瑪蘭的施政規劃,恰好提供筆者一種官方的觀察視角,除分析楊廷理的空間移動感知與異地體驗外,並進而解讀其文學作品書寫內容與邊陲治理政策的關聯。於內容論述的部分,本論文藉由楊廷理的文學作品與相關文獻史料,分從楊廷理生平與社會關係、新疆邊陲體驗、噶瑪蘭政策、台灣文化面貌四個面向進行探討。 首先,筆者針對楊廷理的生平與社會關係網絡進行探討,試圖理解楊廷理的學養視域及任官理念等,應有助對其著作全面的爬梳與分析。後分析其新疆的邊陲文化體驗,並以記憶、邊陲考察、文化差異等視角詮釋其作品,建構其完整的行旅經驗。關於噶瑪蘭政策方面,則藉由楊廷理對噶瑪蘭的空間認知與劃分,以及其施政規劃的分析解讀,進而呈現帝國權力介入新領地的統治軌跡。最後,分析楊廷理詩文中對台灣社會事件與文化面貌的書寫。筆者藉由《東瀛紀事》內容所紀錄的林爽文事件發生過程為案例分析,將分析其論述帶有何種書寫策略與文化意涵。後探討其詩作中的氣候書寫帶有哪些特殊觀點與對於社會事件的記憶感觸,以及詩作中所呈現的邊陲文化、空間地景的體驗與想像。筆者將針對楊廷理生平中任官與貶謫的行旅經驗,以及著作中關於台灣的論述,填補其相關研究的空白,期望藉由本論文的撰寫,使楊廷理詩文的文化意涵有更多元的呈現。
  • Item
    台灣清治末期(1871-1895)散文中的文化論述研究
    (2010) 楊書瑋; YANG, SHU-WEI
      清帝國統治台灣逾二百年。其中在清治末期時,列強對台灣之覬覦與侵擾的情形愈加劇烈,而這也使得清廷對台灣的治理政策有所轉變;此外,台灣與國際之間的貿易也愈趨頻繁。由於這樣的變動與背景,使得清治末期在台灣歷史上有其重要性與特殊性,所以本文以此一時期的台灣散文作為研究素材,探討其中的文化論述。而本文所探討之文化論述,主要聚焦在三個主題:政治與教育、產業經濟,以及民情風俗。在政治與教育方面,當時的論述主要著重在台灣地位與對外關係、洋務運動,以及教育等議題之探討。而在產業經濟方面,當時的散文所探討之議題包括自然資源、國際貿易,以及財政制度等面向之議論。至於民情風俗方面,當時的散文主要是民間信仰、生命禮俗與歲時節令,以及生活習俗等三方面的書寫。   透過上述三大主題的探討,本文發現在台灣清治末期的散文中,清末的文人作家大多是以帝國之眼的觀看視角,來看待台灣的政治經濟與民俗文化;而且散文中充斥著正∕反之二元對立的論述模式。不過,散文中也呈現出初具現代性的社會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