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8 of 8
  • Item
    戰後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的發展(1945-1990年代)
    (2024) 許茹茵; Hsu, Ju-Yin
    在現代臺灣人的日常飲食中,充斥著各式各樣的西式餐點。根據臺北市衛生局2019年的調查,臺北市民最常購買的早餐前兩名均是西式的食物。速食店、牛排館等西式餐廳林立在臺灣的大街小巷。中菜西烹、中西兼具的料理也時有所聞。西式餐點的普及不單單只展現在店家的數量上。本研究統整「1945-1990年代臺灣出版之西式餐點食譜書書目」,以戰後臺灣出版且收錄西式餐點食譜之食譜書作為主要的研究資料,並與西式餐點從業人員的訪談和相關文獻進行交互驗證。本研究發現,1945年至1990年代出版的食譜書數量在不同時期具有顯著的差異,且出版目的也從戰後初期的「為宣傳中華文化」,到1960年代中期除了「為了配合國家政策」而出現的教科書式食譜書,坊間也開始有內容更為豐富、裝訂更為精美的食譜書,反映大眾逐漸對烹製西式餐點產生需求;1980年代之後,西式餐點食譜書不僅出版量大幅增加,出版社也開始針對該時期民眾的需求而規劃不同主題的食譜書,內容也變得更加多元,顯示西式餐點逐漸普及。食譜書數量的增加代表著臺灣社會對於西式餐點烹飪需求提高,再加上食譜書類型及餐點區分界線逐漸模糊,「中式」、「西式」不再是主要的分類依據,顯示西式餐點在一定程度上已深入到臺灣大眾的日常飲食中。
  • Item
    1950年代前期臺灣《教育通訊》雜誌之分析
    (2016) 鄭芮璇; Jheng, Ruei-Syuan
    摘要 1950年代的臺灣教育,為臺灣教育史上面臨日本政權到中國政權的過渡時期,這時期臺灣教育面臨著巨大的轉變。學制的確立、教科書的制定、國家理念的灌輸和師範生的培養等,都是當時臺灣教育急欲解決的問題。 《教育通訊》雜誌為戰後臺灣教育雜誌中重要的刊物之一,同時它官方色彩濃厚,為當時教育部訓育委員會所主導。龐大的作者群與專家學者多元的情況,使得雜誌內容涵蓋了許多當時臺灣的教育資訊。本研究期盼透過教育雜誌的內容中作者群和雜誌內容的分析、師範教育、小學教育探討等還原出當時臺灣教育的現況及變遷的過程。 關鍵詞:戰後、國家認同、教育通訊、師範教育、小學教育
  • Item
    戰後臺灣商業劇場東華皮戲團表演活動研究
    (2017) 張能傑; Chang, Neng-Chieh
    「商業劇場」,即是以「商業」為主的演出。是以觀眾買票進場消費看戲為主軸。有別於傳統酬謝神明,聘請戲團演出的性質。臺灣最早的商業劇場,始於日治時期。1945年後,社會環境有別於先前的戰時環境,臺灣各地方的戲曲,再度活絡,競相地再度走進商業體系演出。締造了無數的佳績,創下臺灣傳統戲曲商業劇場的黃金時代。臺灣商業劇場,是為研究臺灣戲劇發展史上,不容忽視的一環。由於商業劇場的表演性質,促成了臺灣傳統戲曲,特殊的表演文化。皮影戲也不例外,也走進入了商業體系的表演,與無數傳統戲劇、新興娛樂,相互的在商業體系中競爭。在臺灣皮影戲的發展上,商業劇場的演出,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個部份。它創造出了皮影戲新的表演藝術取向,為皮影戲藝術開創了不同領域,促成了皮影戲在該時期中,特殊的表演文化。 本文主以戰後臺灣皮影戲商業劇場研究為主題,探討1945年至1970年之間,皮戲進入商業劇場近25年的發展與表演文化。透過文獻與史料的相互分析,梳理戰後的皮影戲進入商業劇場後,如何在商業劇場的競爭下,發展出獨特的表演風格,以及在商業劇場中有何種表演、音樂、視覺上的變異。以往對於臺灣皮影戲商業劇場的了解,是以史料的分析。是故,文中嘗試以皮影戲劇團在商業劇場的表演活動、藝術展現為討論對象。建構出劇團的表演活動,解析皮影戲在商業劇場的劇藝發展。由皮戲劇團的表演活動,解讀出戰後臺灣皮影戲在商業劇場的始末。文中選定東華皮戲團為主軸,東華皮戲團是為家族代代相承的皮戲團,也為全臺歷史最為悠久的皮戲團。亦是全臺的皮影戲團中,唯一成功的將皮影戲,帶入商業劇場體系中表演的劇團。更是全臺唯一大量且長期走入商業劇場,並橫跨城鄉的皮影戲劇團。文中藉由東華皮戲團所留下的商業劇場文獻史料,分析臺灣的皮影戲在商業劇場的過程,以及在劇場中發展出何樣的劇場表演美學,如何延伸出新式的表演形式,而商業劇場的演出,對於日後皮影戲表演藝術的啟發。 本文的重點,除了論述戰後皮影戲商業劇場史、及其社會、文化現象的部份以外,文中的另一個重點,探討皮影戲走入商業劇場演出的劇本特點。劇本為一劇之本,也是戲劇表演最為重要依據。從劇本的形式,可以看出劇本受到環境、觀眾等影響,在內容上改變。而這些改變,也反應出每個時期所創作劇本的不同。文中分別針對皮影戲商業劇場的演出本,進行分析。解析商業劇場有何種演出劇本,在商業劇場的演出下,演師又創造出何種迥異傳統的劇本表演形式,這些劇本又有何種風格,其中的劇本有何種在地化的特徵。而後在1966年後,皮影戲的劇本寫作模式,有何種的變革?商業劇場的演出劇本,對日後臺灣皮影戲的演出,又產生有何種影響。 關鍵詞:東華皮戲團、皮戲、商業劇場、劇本、戰後
  • Item
    日本時代到戰後官方政治意識形態對臺灣鄉鎮基層社會地名命名的影響:以苗栗縣頭份、三灣為例
    (地理學系, 2017-11-??) 林聖欽; Sheng-Chin Lin
    過去在分析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研究對象大多集中在都市,並以街道名稱作為分析主軸,本文則是以頭份與三灣的鄉鎮層級空間尺度,來探討日本時代與戰後不同政權對地名命名的影響,其結果至少有三:一是臺灣政治意識形態地名的發展,具有一種中心性的特色:就臺灣尺度,日本時代基層社會一開始出現政治意識形態地名,是先發生在都市層級,直到戰後才擴散到鄉鎮層級;而在縣市尺度,基層社會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也是先出現在鎮級,之後才擴散到鄉級;最後在鄉鎮尺度,戰後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村里名與街道名,同樣是先集中在行政中心與人口集中的街區,爾後再隨都市化過程漸漸往外擴散。二是日本時代與戰後的官方,往往都是在新制度建立,需要對地區重新命名時,就容易出現政治意識形態的地名。其中戰後以地名作為政治教化的目的,在民國58 年以後逐漸減弱,造成此情況的原因或許有兩個,一是政治意涵用語尚透過其他媒介融入到居民生活日常一部分,已不需倚賴地名作為教化的工具,二是都市化導致街道數量大增,也沒有足夠的政治意識形態用語可作為地名的命名。三是日本時代地土地調查事業,導致地名數量大幅減少,其實這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一些限制;而戰後民國58 年住址系統的小地名制度,則是導致地名數量大幅增加,相對地對地名文化的傳承帶來不少助益。只不過隨著都市化的影響,這些小地名有不少被整編為街道名,這對地名的文化傳承,無疑地又是一次重大的衝擊。這也突顯未來街道的命名,更應該考量如何將在地的地名文化傳承下去。
  • Item
    戰後臺灣婦女史研究回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張秀卿
    隨著1970 年代世界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婦女史研究自1980 年代以來在臺灣也日益興盛。二十幾年來,隨著臺灣經濟、社會的發達與開放,女性意識的逐漸高漲,使社會無論在文本或戲劇上,皆可見對婦女議題的關注與省思。此外,臺灣婦女史的研究視角亦漸趨多元—不再僅止於關注其既定的社會角色上,而能透過對婦女生活的關懷,以探悉其生命的價值與意涵。過去有不少對臺灣婦女史研究的回顧,然而卻呈現兩個問題—「臺灣婦女史」定位問題以及回顧斷限過短的現象。為此,本文以1987 年臺灣婦女史第一篇學位論文,而至2011 年間各大學歷史所學位論文為研究範圍,擬針對64 篇學位論文之研究斷限與書寫分析為研究取徑,除了補充前人之所未發以及新進之論文,呈現二十幾年來臺灣婦女史長期之研究變化與動態外,更希冀透過對臺灣婦女史研究定位的質疑,探討目前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現狀。
  • Item
    對戰後臺灣文學中主體意識的觀察
    (財團法人臺灣文學發展基金會, 1999-10-01) 許俊雅
  • Item
    戰後臺灣婦女史研究回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12-??) 張秀卿
    隨著1970 年代世界女性主義的蓬勃發展,婦女史研究自1980 年代以來在臺灣也日益興盛。二十幾年來,隨著臺灣經濟、社會的發達與開放,女性意識的逐漸高漲,使社會無論在文本或戲劇上,皆可見對婦女議題的關注與省思。此外,臺灣婦女史的研究視角亦漸趨多元—不再僅止於關注其既定的社會角色上,而能透過對婦女生活的關懷,以探悉其生命的價值與意涵。過去有不少對臺灣婦女史研究的回顧,然而卻呈現兩個問題—「臺灣婦女史」定位問題以及回顧斷限過短的現象。為此,本文以1987 年臺灣婦女史第一篇學位論文,而至2011 年間各大學歷史所學位論文為研究範圍,擬針對64 篇學位論文之研究斷限與書寫分析為研究取徑,除了補充前人之所未發以及新進之論文,呈現二十幾年來臺灣婦女史長期之研究變化與動態外,更希冀透過對臺灣婦女史研究定位的質疑,探討目前臺灣史學界的研究現狀。
  • Item
    戰後初期臺灣的漁業技術人才(1945-1947)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0-03-??) 蔡昇璋
    「漁業人才」是臺灣漁業發展的主要動力。戰後初期時值臺灣統治權更替之際,面對日本漁業人才的陸續解除徵用遣返,所造成的漁業發展停滯空窗期,日方所培育的臺灣本土漁業人才,此時成為了各地漁業重整發展重要的指導主力。過去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架構,不是過份誇飾國民黨政府的有為領導,就是刻意忽略日治時期相關漁業基礎建設、人才培育和制度管理經營的建構。因此,本文試圖從教育、產業接收、技術人才等角度切入,透過戰前臺灣與中國的水產教育概況、戰後初期漁業接收、留用與派駐地方之漁業技術人才、戰後初期漁業從業人數之分析等,來討論戰前的中國、日治下的臺灣如何透過水產教育培育基層漁業人才,進而影響到戰後臺灣整體漁業發展?而戰後日籍、臺籍之技術、研究、管理人才、漁業從業者,是如何與來自中國的接收大員及技術官僚合作,進而產生臺、日、中三方匯聚在臺灣的微妙互動合作過程?此三方勢力叉是如何實際廣泛影響戰後初期臺灣各地漁業之發展呢?其對戰後初期臺灣漁業發展叉有何影響呢?同時也藉此檢視長久以來由官方所主導的「臺灣漁業史」論述框架,重新釐清在戰後初期臺灣漁業重整發展過程中,臺灣本土漁業技術人才到底扮演怎樣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