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臺灣現代詩中的自我形象研究
    (2022) 蔡知臻; Tsai, Chih-Chen
    本文以「自我形象」作為重新觀看、省思、研究臺灣現代詩的視角,指出現代詩中所使用的意象可能或多、或少涉及自我的外在形象、內心感受、情愛意識、變形轉化,或是潛意識之原型表現等,這樣的投射與詩人書寫意識上「自我比況」為動物像、植物像、人物像或神話像等,即為「自我形象表現」。筆者企圖從意象學、心理分析學、作家傳記批評等概念建構之,並著重以五個主題:自我實現、自我變形、個體化歷程、人物原型、原住民詩人作品為研究中心,重新彙整、討論臺灣現代詩多種面貌與自我意象之象徵意涵表現。在自我實現的人格形象方面,現代詩人對自我內在理想的憧憬與理念的企求與嚮往,轉化成物像於詩中代表之,且多位本土派詩人也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像」脫出自我的政治意識,從馬斯洛的自我實現與佛洛伊德「超我」概念,作為研究視角分析尤為可觀。身體與情慾的變形,借鑑「變形詩學」的概念,探究詩人化身為動物或植物並與自我生命經歷連結,展示出具象與抽象的多重變化與比擬自我。個體化歷程中的「自我」是依照榮格心理學的方法,討論詩人詩作反映的潛意識與原型角色,如陰影、阿尼瑪、阿尼姆斯等,最終以「本我」象徵作結,視為一完整歷程。再來經六個英雄人物原型探究不同臺灣詩人詩作與原型意涵的聯繫,能發現詩人風格與表現形式的多變性。現代角色投射經由詩人角色扮演為守夜人、水手、小丑與工人,各自表述與展示戲劇性的自我形象。最後以臺灣原住民詩人為主體,探究原住民詩人在自我形象書寫的變化與特殊性。本文企圖理解詩人對於像與意之間的互動關係,且詩人有意識、無意識的將自己放入詩作當中,從本文可以見得研究成果,藉意象的襯托、輔助,詩人表現自我、書寫自我、變形自我,呈顯出流動與極具代表性的自我形象。
  • Item
    王維送別詩意象英譯之研究─以五首送別詩為例
    (2017) 馬嘉徽; Ma, Chia-Hui
    「送別詩」在中國文學中有著重要地位,且於唐朝(618-907年)時期發展蓬勃。唐代詩人結合情感與大自然,造就唐代送別詩之詩意美。唐代著名詩人王維(692-761年,一說699-759年)「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保留至今之詩作逾五分之一以上包含送別的主題。王維擅長使用「意象」表達情意,常用意象共可分為顏色、聲音、季節,動物和植物等五大類。不同類別意象之組合不僅可傳達詩人情感,更能夠刻畫並創造詩歌之氛圍。讀者透過閱讀,可從中體悟詩人欲傳達之情意與場景。 由於文化和內涵之差異,中西文化對於「意象」的解讀略有不同。因此,譯者務必慎選翻譯時使用之單詞與字句,以便準確傳達詩人之原始情感。本文透過送別詩、送別意象,以《唐詩三百首》中,五首王維的送別詩(〈送綦毋潛落第還鄉〉、〈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別〉、〈送別〉、〈送梓州李使君〉)為核心比較,並以三個英譯版本做論述,期盼能夠提供譯者進行送別詩意象翻譯之參考依據。
  • Item
    從「女低音狂想曲」談現代詩的意象經營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4-03-01) 潘麗珠
    現代詩的意象經營是極其重要的事!對現代詩人而言,如何經營意象,是莫大考驗;對讀者而言,如何超象得意,是重大挑戰!尤其意象繁複的作品,讀者若缺乏高度耐心,極可能與好作品失之交臂;但若是付出耐心卻挑戰失敗,現代詩很可能更遭致「晦澀難懂」的評語!就現代詩的發展來說,這絕非關心現代詩者所樂見。本文試圖以八十三年度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得獎作品〈女低音狂想曲〉為媒,探討其「費解」的緣由,藉此以開展出「意象經營」之命題,從具體詩例中分析經營意象的方法,強調意象剪裁取捨須以提供讀者彈性的聯想空間為要旨。
  • Item
    商晚筠「癡女阿蓮」表現技巧之探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8-03-01) 石曉楓
    本文首述馬華作家商晚筠之生平及小說<癡女阿蓮>的情節梗概與結構安排;其次分別論述小說中的意象表現,以神話原型批評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 末則就〈癡女阿蓮〉的主題呈顯與藝術技巧做一總評。 整體而言,追尋神話的開展與落空,是本篇小說的結構性呈現;而文中再三以拖鞋、瀑布、色彩,以及日、月、雲諸種自然現象為喻,更體現了作者豐富細膩的意象經營技巧。就此觀點言,商氏作品確實實踐了以技巧深化內容,將意象表現與作品意涵結合的內在可能性。
  • Item
    「摘引式批評」方式、類型與理論基礎之研究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1994-06-01) 石曉楓
  • Item
    窺意象而運斤
    (國文學系, 1994-03-??) 劉渼
  • Item
    商晚筠《痴女阿蓮》表現技巧之探析
    (國文學系, 1998-03-??) 石曉楓
    本文首述馬華作家商晚筠之生平及小說<癡女阿蓮>的情節梗概與結構安排;其次分別論述小說中的意象表現,以神話原型批評角度對文本進行深入剖析; 末則就〈癡女阿蓮〉的主題呈顯與藝術技巧做一總評。 整體而言,追尋神話的開展與落空,是本篇小說的結構性呈現;而文中再三以拖鞋、瀑布、色彩,以及日、月、雲諸種自然現象為喻,更體現了作者豐富細膩的意象經營技巧。就此觀點言,商氏作品確實實踐了以技巧深化內容,將意象表現與作品意涵結合的內在可能性。
  • Item
    論意象連結之媒介
    (國文學系, 2008-03-??) 陳佳君
    所謂的「意象」,乃結合「意」與「象」而成。若對應於形成辭章內容之四大要素而言,則「情」與「理」為源於主體之「意」;「景(物)」與「事」為取自客體的「象」。意象之形成,源自於主客體的互動與交融,而這質的相同或相異的主(意)客(象)之間之所以能相互契合統一,則是因為兩者在力的圖式上「同構」。故本文先從同構原理,論述意象連結的內部紐帶。而此聯繫起意象的媒介--「構」,具有「個別與整體」(偏全)、「顯露與隱藏」(顯隱)、「對比與調和」的不同特性,並且都能在古典詩文中獲得印證。
  • Item
    論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意象經營
    (國文學系, 2005-09-??) 蒲基維
    「意象」是辭章中最重要的部分,抽離「意象」則無法建構完整的文學作品。而一般對於辭章「意象」的研究,多偏於個別意象的探討。本文分析王昌齡「從軍詩」的意象經營,不僅注重傳統個別意象的研究,更專意於意象與意象之間的排列組合,期望尋得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本文研究發現,歸結〈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更能契合王昌齡「高闊悲壯」的邊塞詩風。也由此印證,從整體辭章學(含個別意象、詞匯、修辭、文法、章法、主題、風格等範疇)的角度來探索辭章的意象經營,較能掌握其整體藝術風貌,也是值得推展的意象研究方法。
  • Item
    從〈女低音狂想曲〉談現代詩的意象經營
    (國文學系, 1995-03-??) 潘麗珠
    現代詩的意象經營是極其重要的事!對現代詩人而言,如何經營意象,是莫大考驗;對讀者而言,如何超象得意,是重大挑戰!尤其意象繁複的作品,讀者若缺乏高度耐心,極可能與好作品失之交臂;但若是付出耐心卻挑戰失敗,現代詩很可能更遭致「晦澀難懂」的評語!就現代詩的發展來說,這絕非關心現代詩者所樂見。本文試圖以八十三年度時報文學獎新詩類評審獎得獎作品〈女低音狂想曲〉為媒,探討其「費解」的緣由,藉此以開展出「意象經營」之命題,從具體詩例中分析經營意象的方法,強調意象剪裁取捨須以提供讀者彈性的聯想空間為要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