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7
  • Item
    《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
    (2022) 江聖愛; Chiang, Sheng-Ai
    本文以「《周易》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為題,於《周易》經傳中探求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與文學底蘊,並於教學應用中落實其義理價值。全文共分六章,除了第一章緒論,敘述研究動機與目的、文獻探討與研究方法、研究範圍與架構之外,其餘各章之提要如下:  第二章從《周易》三大向度──「易經」、「易傳」、「易學」三方面引入,首先,分析《周易》經傳結構與思想體系要義,以「推天道以明人事」、「人道與天道相通」、「人應法天地之道」、「順乎天而應乎人」、「肯定人的主動性」、「天人和諧整體論」等六個要點,歸納《周易》所傳達之天人關係,掌握《周易》內涵及其發展脈絡,確立本研究的義理系統以及教學上的可實踐性,為後續鑑賞分析奠立基礎;再者,設計《周易》經傳結構相關之教學活動,藉由教案編寫與課程應用,將《周易》之概要落實於課堂教學,透過遊戲寓教於樂。  第三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選文教學,彙整國中國文教材選文,綜觀古典及現代選文,兼採韻文、散文、小說等各大文類,爬梳選文主題概要並將之與《周易》義理相互類比研討。  第四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主題教學,以《周易》文本為出發點,歸納四個主題:「生生之謂易」、「時觀」、「變」、「中道」,依主題闡發義理,並搭配課本文本或彈性課程中對應的選文相互參照,作主題系統教學。  第五章《周易》融入國中國文寫作教學,分析《周易》思維架構,發展成「觀察式寫作」、「象徵式寫作」、「歸納式寫作」、「思維建構式寫作」,活化寫作教學,並輔助學生思維創作能力之建構。  第六章結論,分析研究成果,並提出後續研究建議,作為《周易》相關研究者及中學教師,學術研究上或教學實務上之參考。  本文以融入式課程、主題式課程、思維結構寫作課程,綰合《周易》與國中國文教學,試使《周易》思想精粹與國文課堂所激盪之火花相互輝映。
  • Item
    讀寫結合:範文仿寫對九年級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之研究
    (2022) 胡涵鈺; Hu, Han-Yu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中的「不等組的前測─後測控制組設計」,探究在獨立時間進行完整的範文仿寫教學課程,對學生寫作能力提升的程度。以臺北市某國中九年級某班學生為對象,於課後輔導課時間,實施為期十五堂,每堂四十五分鐘課堂分組創作、課後個人寫作的寫作訓練。研究者由讀寫結合理論為出發點,以範文仿寫為工具,為學生搭建寫作的鷹架。依林明進老師所提出的寫作策略,按物體描寫、景物描寫、人物描寫、事件記敘的順序為學生建構寫作模組。並藉著因導師職務而深入了解學生的各種生活體驗之便,寫作主題穿插許多班級共享的生活經驗,帶領學生體會生活即寫作,寫作即生活。實驗結果參酌六次形成性評量、依會考寫作測驗評分規準評定之前後測與會考寫作測驗成績,檢視學生寫作能力是否提升,結論如下:一、 藉由課堂上分組仿寫範文,且寫作主題多是班級共同生活經驗,降低學生對寫作訓練的排斥。經課堂寫作成果,可觀察到學生在描寫敘事技巧的合宜使用比例增加,學生整體寫作能力亦有所提升,達成會考寫作測驗96.42%及格率。二、 教師善用導師角色,將生活題材置入寫作訓練,引導學生共同創作,師生都能擁有美好的課堂經驗。關鍵詞:讀寫結合理論、寫作教學、仿寫
  • Item
    以杜甫詩融入中學寫作教學之行動研究
    (2023) 簡丞佐; Chien, Chen-Cho
    本研究以杜甫詩為教學素材,選取十二首杜詩代表作 ,先進行文本賞析,透過知人論世,進入杜甫的生命歷程,展開其文學版圖,既而依循「尋杜甫」、「仿杜甫」、「記杜甫」、「問杜甫」等四個步驟,藉由「實述」與「虛構」的寫作反思,建構適合中學生之寫作教學模式以供課堂實踐,冀能透過杜詩的創作歷程、作品特色與文學思想,將古典文學之精粹運用於寫作教學上,研擬一套承繼杜詩傳統且能符合中學國文課程綱要的寫作實踐教材,期能創新寫作教學模式,供教師於教學上之參考,啟發學生對寫作的興趣。從而搭配108課綱國語文加深加廣選修課程之設計原則,將研究成果彙整作為「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課程設計。研究方法以教學行動研究為主,輔以文本分析法擬定教學策略與流程,實施對象以筆者任教之新竹縣某國立高中三年級35名學生為樣本,利用文本閱讀與討論、影片欣賞與分析、資料蒐集與聯想、分組討論與寫作等活動,以108課程綱要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設計理念,規劃六週共四個單元之課程。研究歷程透過文本分析、學習單設計、教學實踐、觀察記錄與省思、學生作品及回饋單分析,探討以古典文學之當代詮釋融入寫作教學並開設加深加廣選修課程「專題閱讀與研究」之可行性。本論文預期研究成果如下: 一、藉由知人論世、尚友古人引發學生對文學之鑑賞能力。 二、以杜甫詩為素材,增加學生寫作動機並厚植創作能力。 三、建立以古典文學融入寫作教學的操作模式。 四、透過教學實踐歷程反思當前學生寫作問題。 最後,綜整本研究之學生作品、教師回饋及成效分析,提出結論與建議,作為開設專題閱讀與研究課程之教材,以及未來研究之參考。
  • Item
    思考地圖運用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為例
    (2022) 鄭垣恬; Cheng, Yuan-Tien
    本研究旨在以六年級學童為例,探討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提昇高年級學童其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能力之有效策略,以及評估其提升高年級學童寫作能力之成效。同時,提出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可行性與發展性之討論,並檢視在本研究過程中,教學研究者有關描述型說明文教學知能的發展。本研究採行動研究法進行,以研究者任教之26位六年級學童為對象,自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為期三個月,進行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之教學與研究。經持續觀察、歸納與分析學童的描述型說明文寫作表現後,獲得研究結果如下:一、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說明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運用圓圈圖於擴散思考、泡泡圖於分析主體特質,輔以文句判斷策略,可以協助學童釐清主體與特質關係。(二)提供有關句式與特徵詞作為資料庫,可以協助學童於寫作中提出說明主體之特質並開展特質細節。二、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能提升國小六年級學童描述特質之能力。茲分述有效教學策略如下:(一)分階段撰寫寫作計畫,並結合摘要策略,能提升學童在寫作中舉例,以說明特質之能力。(二)藉由同儕對話,能協助學童提升客觀描述之能力及拓展詞彙使用。三、以國小六年級學童之學習成效,可知運用思考地圖於描述型說明文寫作,具可行性與發展性。四、教學研究者於本行動研究之研究歷程,對於思考地圖結合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的應用價值、思考地圖策略的運用、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策略的運用,以及整合思考地圖與寫作教學策略的教學時機等教學知能,更明晰其內容與方法,並能將其反思運用於課堂中。本研究結果可供國小高年級描述型說明文寫作教學與研究之參考。
  • Item
    創意作文教學與實踐研究--以臺北市某高中班級為例
    (2019) 陳昭玲
    創新思維是本世紀教育重要政策,而創造力教育理論中,有其共通的論述:(一)創造思考屬於高層次的心智能力,可透過教導獲得發展。(二)每位個體均具備創造力特質,故創造思考教學可實施於任何年齡與對象。(三)任何課程皆可運用創造思考教學。 國文教學中,作文是學生表述內心所思所感的過程,透過寫作活動,是啟發學生創意思考的最佳途徑,故創意寫作應為作文教學最重要的目標。創造性寫作需經由教學指引,才能有所增進,且運用創造思考的策略或方法,可加速提昇學生創造思考能力。 全國博碩士論文與創意寫作專書中,對於高中階段創意寫作教學的研究偏少,且社區型高中的學生於寫作時雖達文句通順的程度,但時有口語直白、取材單調重複之弊,因此,筆者以創意作文教學進行高中寫作訓練,以見證學生寫作成效。 本論文根據吉爾福德提出評鑑創造力的五項指標──「創造力五力」:敏覺力、變通力、流暢力、獨創力、精進力,做為課程設計中至關重要的項目。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為一、「暖身篇--聯想訓練」,進行口說聯想、命名聯想、物品聯想、文案聯想、續寫聯想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二、「基礎篇--鍛字鍊句」,進行文字聯想、文句仿寫、文句聯想敘述、文句聯想描寫之教學活動與實作;三、「進階篇--謀篇成章」,進行顏色聯想、心智圖聯想、篇章改寫、大考寫作模擬測驗之教學活動與實作,循序漸進地進行高中作文創意聯想、字句精鍊與段落篇章的教學與實踐。本研究採取質性研究的方式,研究過程中所收集的圖文資料,主要以內容分析的方式呈現,針對學生實作結果進行作品分析、詮釋與教學省思,以全面、深入且充分地理解學生的思維脈絡、學習表現與進步情形,並輔以實際測驗成績做為佐證。透過為期三年,每年各實施一學期的教學設計與實作,促進教師教學與學生學習之成長,並提供高中國文教學、研究之參考。 本論文的研究成果與建議如下: 一、研究成果 (一)提升學生寫作成績表現。 (二)增進學生創意思維與觀點,擴充寫作思維向度。 (三)提供教師具體易行、方便操作之教學模式與參考。 二、建議 (一)創意作文教學要讓學生看到自己和他人進步的軌跡。 (二)創意作文教學模式宜實施分組討論,靈活變換。 (三)教師教學設計與實作規劃可再加入「織錦成緞」單元及結合「情意四心」、「批判三寶」,形成「創意的十二把金鑰匙」。
  • Item
    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之研究
    (2020) 陳怡君; Chen, Yi-Chun
    本研究以任教班級的二十七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橫跨七年級下學期至八年級上學期,進行為期十個月的實驗教學,以「心智圖法」為策略,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的實踐歷程,藉此實證其效用。 本研究採用行動研究法與質的研究。植基於心智圖法的理論,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題型,發展課程,落實寫作教學。研究目的為:以「心智圖法」提升寫作興趣,以「心智圖法」鷹架寫作方法,以「心智圖法」提高寫作級分。在行動研究的過程中,分析學生作品,嘗試歸納學生在引導式寫作表現的優缺點,重新檢視教學設計與引導過程,研究者從中得以成長寫作教學的能力。 研究者透過教學觀察、學習單、問卷等資料蒐集,並利用寫作評分規準表,評估學生的學習表現,綜合分析與討論,得到以下結論: 一、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學生寫作表現的成效 (一)提升寫作的興趣:中表現學生的寫作態度更為積極,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二)發展取材的思維:中表現學生的立意取材趨向靈活,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三)組織段落的架構:中表現學生的組織架構漸現明晰,低表現學生 略有進展。 整體言之,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僅能顯示小幅的進步,未有立即見效。心智圖法對於遣詞造句的輔助極其有限,須導入其他詞彙語句的訓練。 二、心智圖法運用於引導式寫作對教師寫作教學的助益 (一)落實寫作教學課程規畫:以心智圖技法研發寫作教材,積極實踐 課程規畫。 (二)提升寫作教學專業能力:取代過往成品導向的寫作教學慣性,鷹 架寫作歷程的發展。 (三)關注寫作教學學生表現:取代以成品評價學生寫作能力的結果 論,關注寫作歷程中的思維發展。 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研究者進一步提出心智圖法運用於國中引導式寫作教學之建議: (一) 心智圖法的運用:心智圖法作為思考的技法,而非最終產出的成果。 運用於引導式寫作的重心宜配置於圖文轉譯,可從鍊字成句、組句成段著手練習。心智圖法之使用亦可擴及各式學科、生活應用,展現思考技法的靈活度。 (二) 課程設計與規劃:課堂寫作耗時甚多,受限於授課時數,寫作課程 的設計與規劃須更為有次序,由淺而深,追求課程的縝密度與連貫性。 (三) 個別輔導與回饋:寫作的個別化表現差異鮮明,教師宜激勵學生的內 在動機,鼓舞其於生活中的寫作材料積累,擴大學生作品分享的場域。
  • Item
    多次文稿寫作教學之成效及其對寫作和改寫態度之影響研究
    (2005) 張淑禎
    本研究旨在探討多次文稿寫作對於高中生英文寫作能力之影響,及其於學生對寫作和修改之態度的影響。研究時間為四個月。參與本研究的學生為七十七位就讀台北縣某國立高中三年級的兩班學生。兩班各分為多稿組和單稿組,多稿組於九次作文課中共寫了三篇題目,每篇修改兩次。單稿組則於九次作文課各寫一篇新題目。學生於第一次作文課所寫之作文為作文前測,九次作文課結束後另寫一篇文章作為後測。作文評閱標準根據大學入學考試之作文評閱方式。作文前後測同時也各填寫一份探討寫作及修改態度的問卷。 研究結果顯示:多稿組和單稿組在作文品質上均有顯著進步,尤其在組織方面進步最多。然而,多稿組的學生和單稿組學生在作文能力的進步上並無顯著差異。另外,多稿寫作比單稿寫作更能減低學生的寫作焦慮,同時也更能使學生認同修改對作文的價值。多稿組學生不但喜歡修改舊作甚於寫新作文,並且也了解到修改時可能需要做全文大幅度的修改,而非只侷限在字句上。因此,本研究建議高中英文教師要求學生進行需要改寫的多稿寫作,以便提昇其寫作能力同使降低作文焦慮並增進對改寫的重視。此方法尤其適合英文作文經驗不足或英文程度不佳的學生。
  • Item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輸入處理教學法對青少年外語學習者英語寫作能力提升之效能
    (2014) 翁嘉貝; Ja-Bai Wong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三種不同寫作教學法:輸入處理教學法(PI)、任務導向學習法(TBI)、結合上述兩個教學法(the eclectic instruction)對於(1)青少年外語學習者英語寫作能力提升之效能;(2) 三者教學效能之比較;(3) 三個教學法是否對於不同的寫作面向有不同程度的助益。本研究的實驗參與者為69位來自於新北市一所私立女子中學的七年級學生。在完成寫作測驗前測後,實驗參與者分別在不同的寫作教學組內接受主題相同、為期八週的寫作教學。八週後,實驗參與者填寫了一份教學反應與自評問卷並接受寫作測驗後測。實驗參與者的英文作文是根據大學學測英文作文的評分規準來批改並以重複量數雙因子變異數分析及事後分析來統計、分析研究結果。此研究發現(1) 此三種寫作教學法皆能提升青少年外語學習者的英語寫作能力。(2)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兩者結合的教學法在寫作的教學效能上優於輸入處理教學法。(3) 任務導向學習法與兩者結合的教學法對於寫作流暢度的助益優於輸入處理教學法。根據此研究的發現所提出的建議如下:國中英語教師可考慮將寫作教學與文法教學結合,如此不但可給予學習者更有意義的練習,也可銜接高中的作文教學。
  • Item
    英文摘要寫作教學對台灣高中生英文讀寫能力之影響
    (2004) 劉淑惠; Shu-hui Liu
    本論文主旨在探討英文摘要寫作教學對台灣高中生英文讀寫能力之影響。特別針對學生在接受英文摘要教學前後,英文閱讀、寫作能力、摘要能力及其態度問卷的變化來分析。本研究以台北縣立安康高中四班高三學生共171人為研究對象,共分為實驗組 (89人) 及對照組 (82人)。在所有171名學生參加前測的摘要寫作測驗前,他們被安排先接受中文摘要測驗,以探討學生之中英文摘要能力之相關性。前測共包括三種測驗 (英文摘要、全民英檢中級程度之閱讀及寫作兩項能力測驗) 及一份態度問卷。隨後實驗組學生接受 Bean and Steenwyk (1984) 所提倡的Rule Governed Approach 逐一學習其中所列的摘要規則。三個月後實施後測,而後測項目及施行方式與前測相同。 本研究結果顯示 : (一)學生的中文摘要能力與英文摘要能力不相關。(二)在接受教學後實驗組學生的寫作成績與摘要成績呈現正相關。(三)實驗組在後測時不僅摘要表現比控制組好,其閱讀能力及寫作能力也較佳。(四)實驗組在後測時的閱讀,寫作及摘要表現都比其前測時的表現更好。(五)雖然在學測作文成績上兩組的差異無法達到顯著水準,但實驗組之分數是略高於控制組的。(六)在問卷的回答上,前測兩組無差異。後測時實驗組顯現出較正面的回答,而控制組大部份都以無意見為主要回答內容。 根據上述結果,本研究建議高中英文教師可在寫作教學課程中加入摘要寫作以訓練學生摘要之能力亦能增進學生閱讀及一般寫作之表現。惟本研究以研究者所教之學生為對象,局限於學生程度及施行時間,因此研究結果雖有參考價值,若欲據以推論其在不同學校與不同程度學生之教學應用,尚需進一步探究。
  • Item
    英語外語學習者的寫作焦慮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文教學中心、Airiti Press Inc., 2004-10-01) 程玉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