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唐代寓言賦研究
    (2021) 林穎欣; Lin, Ying-Shin
    本研究以唐代寓言賦作為主題,寓言是兼具故事與寓意的文體,寓言賦則是具有故事與寓意的賦體作品。賦為中國文學特有的體式,發展至唐代更是兼備騷賦、俗賦、駢賦、律賦、散賦眾體,唐代同時是中國寓言發展承上啓下的高峰時期,就寓言賦的發展觀之,唐代為集大成的階段。唐代寓言賦承續先秦兩漢魏晉的寓言表現,於時代背景與個人經驗下,重新架構出別出機杼的寓言賦作,其於繼承之外更有拓新。 本研究所欲探討的問題意識在於:唐代寓言賦究竟表現出什麼樣的賦體與寓言文體特色?研究聚焦於寓言賦的「賦體」與「寓言」兩大面向,以及寓言的「故事」與「寓意」兩大要素進行探討。研究自中國古代寓言賦的淵源與發展著手,用以釐清寓言賦的承繼關係和發展脈絡,接著對於唐代寓言賦進行探討,主要針對唐代寓言賦的文體、故事與寓意進行分析。首先說明文體類型與分體特徵,其次分析故事取材與承繼關係、角色類型與象徵意涵、對話運用與情節結構,再者論述寓意層次、表現方式以及寓意主題,最後梳理唐代寓言賦的評價與影響,以此彰顯唐代寓言賦的賦體之美與寓言之義。
  • Item
    〈茶酒論〉寓言研究
    (2021) 許瑜珍; Hsu, Yu-Chen
    在西元一千九百年左右,人們找到了敦煌洞窟,裡頭藏著壁畫、器物、抄本等各種文物,自此開啟了敦煌學的研究。其中抄本的部分存藏著其它傳世文獻未見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融會了許多藝術技巧,反映著寫成時代的社會環境,在中國文學史上具有重大意義,而本文的研究對象──〈茶酒論〉正是其中之一。〈茶酒論〉的內容為由旁觀者提出疑問,要求茶跟酒描述自己在社會上有那些功勞,進一步說清楚何者的地位更高,自此開啟茶跟酒一來一往的論述。經過數次往來的對話之後,彼此的言辭與內容越發犀利,就在爭論達到頂點的時候,待在一旁、聽完整個過程的水發話,它點出茶跟酒的思想盲點,並以自己的事情為例,說明自身在世間的功過無法由自己來定義,並再次提點茶跟酒應該了解自己的本質、守好自己的本分,在自身的領域做好該做的事,以達萬物和諧。從內容與結構來看,〈茶酒論〉是一篇「寓言」作品,許多前賢提到這個觀點,本文則是更進一步從寓言文學的角度,深入研究〈茶酒論〉的寓言特點。全文分成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目的、方法等各項內容。第二章〈茶酒論〉的文體分析,先分析〈茶酒論〉的文體特徵,再說明賦與寓言的特徵與交會,最後論述文體為「賦體寓言」的〈茶酒論〉有何特徵。第三章跟第四章探究〈茶酒論〉的故事部分,故事由角色、對話、情節三者組成,而〈茶酒論〉採用對話的形式來呈現角色跟情節,因此對話的部分將融入角色與情節中探討,第三章〈茶酒論〉的角色形象,分析並論述了其中角色展現的形象與樣貌;第四章則分析〈茶酒論〉的情節以及應用的藝術技法。第五章〈茶酒論〉的寓意分析,根據分析的層面不同,分成三節論述〈茶酒論〉所包含的寓意。第六章結論,歸納研究成果並提出研究展望。
  • Item
    先秦動物寓言研究
    (2021) 賴俊斌; Lai, Chun-Bin
    寓言是中國古代文學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它標誌人類由原始思維邁向理性思維的一大進程,具有特殊的時代意義。其中動物寓言活潑生動、寓意深刻,展現出與人物寓言截然不同的風貌,值得我們探究。近年動物寓言之研究,在各方研究者努力下,逐漸收穫成果,顏瑞芳老師與簡志明先後就唐宋、明代動物寓言作了詳盡的爬梳與論述,惟先秦時期的動物寓言,仍未獲廣泛關注,值得耕耘。筆者於是聚焦先秦時代,並以動物寓言作為研究主題,蒐羅88則先秦動物寓言,歸為A、B兩型,分別從時代脈絡、動物形象、故事寓意以及藝術手法等方面著手,以呈現先秦動物寓言之風貌。 本文分為六章,第一章緒論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定義「寓言」,說明本文「動物寓言」篇目之取材範圍與取材原則,並進行相關文獻探討。第二章討論先秦動物寓言發展,藉由溯源與分期,展現此時動物寓言的發展軌跡,以及各期的作品特色。第三章以動物形象為旨,首先分類動物,並探討在故事中所展現的多樣形象。第四章則統整先秦動物寓言之主題,並且分析每個主題下常見的創作目的及寓意要旨。在第五章中,藉由探討表現技巧與藝術特色,以凸顯先秦動物寓言之獨特風格。第六章總結研究成果,並說明研究展望,期許藉由拙作之粗淺論述,完善動物寓言史之研究,替後來研究者開啟一條進路。
  • Item
    龐迪我《七克》寓言研究
    (2019) 孫文晴; Sun, Wen-ching
    龐迪我(Diego de Pantoja,1571-1618)為晚明來華之耶穌會傳教士,自1599年進入中國,十八餘載的光陰,他肩負傳教使命,在以西方近代知識為傳教媒介的手段上,他則變身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隨利瑪竇在中國為西方知識的東傳留下重要的貢獻。《七克》為龐迪我之重要漢文著述,該書題名「七克」,即「人所須攻克之七」之意,主要藉對天主教「七罪宗」、「七天德」之探討,與中國有志修德者分享西方天主教「克罪修德」之修身工夫,期許共勉邁向聖賢之完人境界。《七克》為文之精采,不僅因證道論述之精實切近,更有紛呈的故事材料為其添翼增色,此諸多的故事安置論述之中,在發明意旨的用意下,已轉化為寄託寓意的寓言。本論文即以《七克》中的寓言為研究對象,統整書中共計一百六十二則的寓言,進行深入探析,歸納故事特色,並開拓對晚明漢譯寓言之研究。 本論文內容共分作七章:第一章〈緒論〉,主要說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與取材、文獻回顧以及研究方法及步驟。第二章〈龐迪我其人與《七克》其書〉,主要介述龐迪我之生平事略與在華貢獻,並其作《七克》的成書意義與在華評價。第三章〈《七克》的文體特徵與寓言來源〉,主要由文體特徵的角度檢視《七克》的書寫特色,並介紹《七克》寓言的取材來源。第四章及第五章則為〈《七克》寓言的主題內涵〉(上、下),主要按《七克》七卷的順序,以七卷「七罪宗」的主題分節,探討各卷的罪宗與天德的內涵,並作寓言故事之寓意探析。第六章〈《七克》寓言的角色與情節〉,則探討故事的構成要素,主要探究《七克》寓言的角色及情節類型,並不同類型所帶來的對讀者的功能與影響。第七章〈結論〉,總結全文研究成果,以見《七克》寓言的意義與價值。
  • Item
    以班雅明的觀點解讀《玻璃動物園》
    (2006) 蔡鈺伶; Tsai Yu-ling
    本論文以班雅明探討德國巴洛克悲劇中有關神話、象徵、寓言、典型的理論來解讀《玻璃動物園》。在此種閱讀下,蘿拉最喜愛的玻璃獨角獸由具體的象徵(symbol)轉化為隱含的寓言(allegory),最後成為倫理的典型(emblem),揭露田納西‧威廉在此劇中的人道關懷。首先獨角獸象徵魏費爾德一家,特別是蘿拉與社會的疏離、過度的感性與想像力。在獨角獸被來訪的紳士(吉姆)摔破後,它原本的象徵性被寓言的意涵所取代,神話般的夢想世界變成了冰冷、寂寞、破碎的荒原。此時雅曼達和蘿拉需要的是班雅明所謂的「帶著憂鬱的注視」來流失生命原本的意義。在本劇結局,在有如「凍結的一刻」裡,破碎的玻璃動物雕像變成了一種典型,成為她們能洞察寓言意義的具體化身:她們不再追求生命的獨特性(獨角獸的原始意義),而能接受在平淡生活中「被碎片所圍繞」的「真實的馬」。在最終幕的「啞劇」裡兩位悲劇女主角(母親與女兒)有嶄新的體認:那就是人人皆需要相互了解、彼此同情(這也是威廉戲劇中共通的主旨)。因此,斷了角的獨角獸變成了班雅明式的典型:「在塵世中的靈光乍現」─在這個上帝已死、破碎的、墮落的現代世界中,凡俗的得道之路。
  • Item
    在場的缺席者:解讀作為一則政治寓言的小說《可愛的仇人》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6-10-??) 翁小珉; Weng, Hsiao-ming
    作為日本殖民時期台灣最具指標性的一部通俗小說,《可愛的仇人》這部作品對於相關研究者的價值顯然是不言可喻的;儘管如此,內蘊於《可愛的仇人》中豐富的政治意涵,經過既有研究成果的挖掘後尚有更進一步解析的餘地。藉由涉及地理政治及國族政治面向的觀察,本文試圖將《可愛的仇人》這部作品中男女主角的個人處境,解讀為一則表徵台灣∕台灣人在日本殖民時期政治處境的寓言。在地理政治的面向,本文聚焦於《可愛的仇人》前半部為何將故事中的具體地名「高雄」代之以英文字母、又於後半部捨棄此種字母代號,並將這種表現手法解讀為理想中地理空間歸屬感建立過程的反映,而地理空間上的歸屬感正是在被殖民處境下個人經常會感到欠缺的;在國族政治的面向,本文則聚焦於小說中為何會有兩個名字裡帶有「華」的角色,在本身的缺席之下能分別對男女主角的行動造成關鍵性的影響力,並將這兩個缺席的人物解讀為對殖民時期的台灣而言政治上被迫缺席的中國因素。由此,本文指出《可愛的仇人》確實將台灣本島人菁英集體意識當中富有政治意涵的一個側面,經由文學加工有效地傳達了出來。
  • Item
    神話寓言學
    (2001/08-2002/07) 李奭學
  • Item
    故事新詮--論明末耶穌會士所譯介的伊索式證道故事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000-10-01) 李奭學
  • Item
    柳宗元「三戒」對後代寓言的影響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1999-03-01) 顏瑞芳
    柳宗元是先秦以後中國最重要的寓言家,他的寓言獨立成篇且精警生動,為中國 寓言開拓新的里程碑,對後代寓言影響深遠,而其〈三戒〉尤為膾炙人口。本文旨在探討〈 三戒〉及其影響下的寓言作品,衡諸「通變」的創作理則,比較其優劣得失。 全文除「前言」、「結論」外,共分三部分:首先就文體的新奇性、結構的統整性、故事的 生動性、寓意的普遍性四方面,分析〈三戒〉的特質,以考察其影響力的要素,其次列舉蘇 軾、姚鎔、鄧牧、方孝孺、趙撝謙、劉征等作家之寓言,勾勒其影響概況;再次就文辭運用 、題材開拓、故事內容、作品命意、行文氣勢五方面比較分析,以見〈三戒〉及其繼作的特 色與價值。
  • Item
    元結寓言析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4-06-01) 顏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