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27
  • Item
    四書講義(五十六)孔子的正名思想(上)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12-01-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五十七)孔子的正名思想(下)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12-02-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五十八)孔子對鬼神的態度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12-03-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三十二)凡人面貌的聖人(下)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10-01-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三十)凡人面貌的聖人(上)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9-11-01) 王基西
  • Item
    四書講義(三十一)凡人面貌的聖人(中)
    (中國語文月刊社, 2009-12-01) 王基西
  • Item
    從孔子的形象變化論道德仁義禮法的落實─西漢前傳世與出土文獻下的學術發展
    (2013/8-2014/7) 林素英
    時代環境、社會政治與學術立場不同,對孔子的認知與形象就有所差別,所以藉由 對孔子的形象變化,即可相對代表不同的學術意義,歸納出學術發展之情形。雖然各界 都同意《論語》是理解孔子最重要之資料,不過限於編輯者之取材以及體例等各種因素, 致使孔子之形象並不全面。例如《左傳》乃最早記錄孔子之資料,然而其中的孔子形象, 即與《論語》大有差別。至於新近諸多戰國簡文中,更出現大量孔子的新形象,以及後 世所稱儒、道、墨、法等不同學派人物的互動記錄。如此現象孰是孰非,或者皆是、或 者皆非,是相當耐人尋味的。然而若能從學術發展的眼光來看,孔子這些不同形象之呈 現,都可代表不同學術視野下對於孔子之學的不同解讀,不同學派人物之往來互動,又 是不同學術思想間之激盪與摩和,正可呈現當時學術發展之更全面狀況。 基於此因緣,本研究乃以孔子的形象變化為主軸,輔以道德、仁義、禮法思想的逐 步向下落實的歷史事實,展現孔子在上承古代學術傳統而進行學術傳播,以至於西漢時 期孔子被型塑為「素王」期間的學術發展情形。同時為求把握較寬廣之學術視野,因而 兼採《左傳》、《禮記》與《易傳》等重要經史傳記、先秦諸子以及西漢今文學派對孔子 「特殊加工」之各項傳世文獻。另外也兼採郭店、上博乃至清華簡等出土文獻中有關孔 子與先秦個學派人物互動之寶貴資料,以綜理出西漢前之學術發展情形。詳細梳理後, 並對其利弊得失進行客觀評價,以為日後學術發展之戒鑑。 本計畫共計三年。第一年,以經史傳記資料中的孔子形象為主,並探討子夏學派對 當期學術發展之影響。第二年,以先秦諸子以及戰國簡文中的孔子形象為主,並探討子 游、荀子學派對當期學術發展之影響。第三年,將從今文學派如何塑造孔子成為「素王」, 且以「六經」為孔子所作之重要形象,探討西漢之學術發展情形及其對後世之影響。
  • Item
    從施政策略論〈緇衣〉對孔子理想君道思想之繼承—兼論簡本與今本〈緇衣〉差異現象之意義
    (哲學與文化月刊雜誌社, 2007-03-01) 林素英
    孔子一生志在從政,而記載孔子理想君道思想最完整而有系統之篇章,限於《論語》之收錄原則,撤而當今文獻中,實應以〈緇衣〉為本。尤其郭店本以及上博本都有〈緇衣〉,因而對照簡文之不岣記載,或可梳理自從孔子以至於今本〈緇衣〉之時,其理想君道思想之繼承情形。由於理想之君道思想應該包含人君典型之樹立、施政原則之確定以及施政策略之貫等三大部分,各有複雜之內容,宜分項詳加論,有則僅就施政策略之部分提出討論。因此,有在敘述為文之動機與目的後,即行討論施策略所據資料之問題,繼此之後,則進入核心議題討論部分,分別從好賢惡惡禮敬大臣、謹言慎行以為臣民表率、與臣民建立良好互動、以恆久不變之毅力貫徹政治實踐等四方面進行討論。最後,提出今本〈緇衣〉之思想乃是立本於孔子之理想君道思想而來。
  • Item
    歐陽脩《春秋》筆法之理解與應用
    (國立臺北大學中國語文學系, 2007-03-01) 王基倫
    北宋歐陽脩對《春秋》筆法的理解,自然會應用到他在史學與文學上的創作表現。本文透過歐陽脩對《春秋》筆法的理解過程,討論他將此一理解出來的論點,帶入創作表現上的問題。這包括三個方面:(1)他在撰寫史書時,採用褒善貶惡寫法,這是傳承自古代經學傳統的寫作方法;(2)他主張《春秋》經具備「簡古」的文章作法,這是歐陽脩自己創發的理解方式,也落實到他的史傳碑誌類文章;(3)藉史抒發議論,擷取《春秋》精神以提供當世勸戒。總之,他是位活化歷史的史學家。他對古籍的詮釋所建構出來的文本意義,成為他寫作史傳類文章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