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九五高中地理暫綱的課程決定與理念之研究(2009) 楊傑文; Chieh-wen Yang課程改革後,課程決定議題在課程界已有相當多的討論,然而多著重於教室現場與學校層次,較少及於國家層次的討論。本研究視九五地理暫綱的制訂為國家層次課程決定與課程發展之過程,使用文件分析與半結構訪談法,探討其決定內容、決定因素及制綱者所秉持的課程制訂理念。在課程決定部分,地理科內部區分專案小組與諮詢小組,專案小組決定整體架構與討論修正,諮詢小組決定細節草案。最後決定權則在於專案小組,並且小組之間仍存有溝通問題,反映權威、知識與決定實鑲嵌於課程制訂過程中。無論專案小組還是諮詢小組,影響其決定因素皆相當多元,包括:學習者情況、學科專業、時數限制等。然而專案小組較為著重學科整體面向,而諮詢小組則較專注於學科教學面向。此外,綱要內容雖未受政治干預,然而整體制綱環境仍處於行政與政治的結構中,並使制綱者感到限制。在制綱者的理念方面,雖小組討論已達成共識,並制成綱要,然彼此理念並未相當一致,因其背景、個人因素有別。其理念亦反映我國地理教育受國際地理教育與當代教育思潮影響。研究建議教育部應當更重視課程綱要之修訂,給予充分時間,成立或善用學科常設機構從事相關研究,加深學術地理與學校地理之共識。Item 高中職地理課程中永續發展概念及其融入的研究(2008) 陳玉雯; Chen Yu-Wen本研究的目的主要有三方面,首先以內容分析方法了解新頒地理科課程綱要和現行教科書中與永續發展相關之內涵,其次藉問卷調查法深入了解目前高中師生的永續發展素養和意識,得知校園中永續發展教育的現狀和需求,最後,設計有效的融入教材進行行動研究。內容分析的對象以95高中暫綱地理、高職98課綱地理A為主;教科書版本則為95學年高中版本和高職96學年A版本。問卷的分析以北市高中職教師109份,高中學生261份,高職學生154份為依據,並進行描述統計及假設統計Z檢定。 研究結果顯示,在課程綱要部分,不論高中高職在永續發展的三個面向的分佈是永續環境的比重較重,其次是永續經濟,再其次則是永續社會,在學習行為目標的分佈最少著墨的為情意目標。與永續發展密切相關的教材部分,永續發展三面向的分佈與課綱一致,但學習行為目標的分佈與卻課綱不甚一致,特別是高職教材,是因分析版本與課綱分析版本具體性不一,情況更是如此。 研究顯示,高中職地理教師僅有三分之一認為自己對永續發展的意義已有相當程度的了解,他們也覺得目前地理課程和教材中包含的永續發展內容比重不夠多;而與南韓、美國兩個國家的地理教師一樣,他們所共同強調的永續發展概念是氣候變遷/全球變遷。問卷調查得知高中職學生對永續發展的認知,大致已達到一定的程度,但態度及行為表現上,與學生參與環保課程或活動的頻率、父母是否要求及性別等,有顯著之差異。設計結合Google Earth及GPS的操作與應用,佐以在陽明山實察的融入式教材,學生們幾乎可以完全達成研究者一開始所設定的永續發展技能目標,然而在研究者所希望達成的永續發展情意目標部分,學生們只能部分達成。Item 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地理課程的實施(2005) 周玫誼; Mei-Yi,Chou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為臺灣教育史上第一所採十年一貫制之戲曲學校,目前設有:京劇科、綜藝舞蹈科、傳統音樂科、歌仔戲科、劇場藝術科和客家戲科。課程中的「共同學科」依教育部的規定,比照一般學校之教學科目。 本研究中:臺灣傳統戲曲學校的地理課程時數比例,由早期至93學年度,國中部分,從3.03%降至1.72%;高職部分,從3.03%降至1.15%。採用的研究方法,主要為問卷調查,輔以訪談。共向學生發出問卷392份,回收373份,回收率達95.15%,有效樣本為356份。另訪談5位學生與2位教師。研究結果如下: 一、各科學生填答問卷對升學意願及畢業後是否從事表演藝術之統計分析 有316人願意繼續升學,占有效人數的88.76%。有201人希望畢業後從事表演藝術工作,占有效人數的56.46%。 二、學生填答問卷認為哪些地理課程對表演藝術較有幫助之統計分析 前三名依序為「世界地理」、「臺灣地理」、「人文地理」。 三、學生對於不利該校地理課程實施因素之態度分析 前三名依序為「升學不考會影響學校開地理的意願」、「學習地理對您的表演藝術課程有幫助」、「學校現在所用的地理教科書份量適中」。 四、地理課程實施態度分析-以平均統計量分析 整體平均數最高為「地理課程能夠增加您對生活環境的了解」。 五、地理課程實施態度分析-差異性比較分析 「不同的科別對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差異性因素一覽表」發現,有13個因素看法具有差異性。「不同的部別對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差異性因素一覽表」發現,有12個因素看法具有差異性。 由「國立臺灣戲曲專科學校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看法一致性一覽表」,發現該校學生對地理課程價值是正面的。另外,選擇升學與否的學生在「目前的地理課程與現實生活大致符合」、「地理測驗或評量成績普遍良好」因素中看法有差異性;而從學生畢業後是否會從事表演藝術工作,31個因素中顯示無差異性。 六、因素分析 產生7個可以解釋影響該校地理課程實施態度的因素,分別為「地理課程的運作」、「地理課程在該校教育的價值」、「教師地理專業能力」、「合適的地理教材」、「學生的重視程度」、「師生間的互動關係」、「地理課程時數」。 七、訪談結果分析 該校的地理教育,最好能配合術科的進度,將國中、高職的地理教材做一連貫、系統性的整理編撰;教學過程應力求生動活潑,多讓學生參與教學活動。Item 九五高中地理暫綱的課程決定與理念探討(國立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12-06-01) 楊傑文; 歐陽鍾玲課程改革後,課程決定議題在課程界已有相當多的討論,然而多著重於教室現場與學校層次,較少及於國家層次的討論。本研究視九五地理暫綱的制訂為國家層次課程決定與課程發展之過程,使用文件分析與半結構訪談法,探討其決定內容、決定因素及制綱者所秉持的課程制訂理念。在課程決定部分,地理科內部區分專案小組與研修小組,專案小組決定整體架構與討論修正,研修小組決定細節草案。最後決定權則在於專案小組,並且小組之間仍存有溝通問題,反映權威、知識與決定實鑲嵌於課程制訂過程中。無論專案小組還是研修小組,影響其決定因素皆相當多元,包括:學習者情況、學科專業、時數限制等。然而專案小組較為著重學科整體面向,而研修小組則較專注於學科教學面向。此外,綱要內容雖未受政治干預,然而整體制綱環境仍處於行政與政治的結構中,並使制綱者受到限制。在制綱者的理念方面,雖小組討論已達成共識,並制成綱要,然彼此理念並非相當一致,因其背景、個人因素有別。其理念亦反映我國地理教育受當代教育思潮影響。建議教育部應當更重視課程綱要之修訂,給予充分時間,成立或善用學科常設機構從事相關研究。Item 德國巴伐利亞的地理教育(地理學系, 1997-11-??) 陳富美地理是自然、經濟和社會以及不能忽略時間特殊事件的學科。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我們地球上多方面的空間結構,而造成自然空間的特徵和變化,是經過人類一連串連續作用產生的現象。瞭解地球表面自然力和時時刻刻演變,轉變過程而呈現出法測。學習以人為利用和區域價值評估的觀點,來解釋地表的演變,地表空間和文化空間差異的認識,工業國家和發展國家空間價值問題。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人與自然相互關係;互相依賴,也產生危機,而努力求得正面關係,以及自然和環境保育。地理學科中心問題之一,是日益減少的資源,及經人類日益損害的自然,已影響人類的生活。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自覺和對區域愛護之負責態度。地理課程,在學習技術上,特別重要的是地圖的使用,幫助於學習複雜事實現象,建立明確觀念。此外,考察是必需的地理課程,訓練學生正確而且詳細的觀察能力,敏捷而且熟練的做事方法,對景觀的組織分析,和重要的空間結構,在實際活動中,明確記載,使學生的經驗和學習過程,更順利而更有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