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8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以圖觀史──晚清臺灣方志地圖與涉外事件(2012) 謝維倫過去學界對方志地圖的看法多認為方志地圖繪製方式多採傳統山水式畫法、既粗糙又無圖例、比例尺,參考價值甚低,因此地圖研究多以繪製精美的長軸地圖為主。本論文以歷史的視野重新審視方志與其地圖,突破過去方志地圖研究偏重整理、統計地圖版次、方位、比例尺、符號等外部分析;也突破過去探討方志大都重視文字內容的缺失。本論文配合文獻,回歸方志纂修的歷史背景及志書中的文字記載,深入探討方志地圖背後所蘊涵的時空意義。 本論文以三部方志的地圖為主題,重新檢視各幅方志地圖,並發現過去在地圖上被忽略的海戰攻防、砲臺建設、清丈工作與方志地圖之間的關聯性,本研究所討論的地圖可說為19世紀中葉後臺灣的時代縮影。Item 想像與真實─對臺灣鹿皮畫的初步解讀(2010) 趙家淩; Chia-Ling Chao本文藉由臺灣鹿皮畫的探究,解讀圖中的地理景觀與原漢人民的生活形貌。以圖像配合留存的文獻史料,及東西方的觀察紀錄,重現18世紀末葉的臺江風貌。本文嘗試從東西交逢下的東方貿易,理解臺灣鹿皮畫的文化脈絡,從地圖觀點與風俗觀點解讀畫上豐富的意象。 解讀臺灣鹿皮畫的過程中,呈現在圖像上的原漢生活風貌,是想像與真實並存,在虛與實之間必須放置在適當的歷史脈絡,配合文獻史料才得以一窺近代初期的臺灣歷史。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2003-05-01) 沈淑敏; 張瑞津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Item 中國地圖之研究(地理學系, 1987-03-??) 陳富美In establishing the China Mission, the Jesuit Fathers also acted as conveyors of western science, notably geography and astronomy to China. The remarkable maps and atlases of China which Father Matteo-Ricci and his successors made and sent back to Europe are available in some libraries. The Austrian National Library has some Chinese Maps and Atlases, especially well known were those of Ricci, Sanbiasi, Schall, Verbiest and others. Ricci was encouraged to produce an even larger map designed for a twelve-panel screen, measuring three by two metres and which was printed from carved wood blocks, and published in Peking on August 17, 1602. Ricci’s work in the propagation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was carried on by his successors in China. Ricci’s map of 1602 may be regarded as the most important relic of early European cartography in China. Ricci’s influence continued well into the 17th century. Father Francesco Sanbiasi (1582-1649) followed Ricci to China and his maps are similar to Ricci in various features. In 1648 in the city of Canton, he produced his oval world map in Chinese. Chinese interest in western science was inspired not only by intellectual curiosity but also by something more practical: the urgent need to reform the calendar which governed all the affairs of official life. Father Johann Adam Schall von Bell arrived in China in 1622, bringing with him the first telescope ever in China. He compiled a calendar for the emperor and in the same year Schall drew up a great map of the heavens. After Schall, the Jesuit Father Ferdinand Verbiest in 1659 came to China. He was appointed “Summus Praefectus Academiae" in 1667. In 1669 he refitted the Peking Observatory with modern astronomical instruments. He made a great map of the world in two hemispheres, each 1.75 metres in diameter, which was published in 1674. This material constitutes the field of my research and it is my desire the others may benefit from it and continue to makeItem 圖像資料在臺灣地區地形變遷研究上的應用與限制(地理學系, 2003-05-??) 沈淑敏; 張瑞津地形變化的訊息具有空間性,圖像資料(pictorial materials)是最能有效展現這類訊息的素材。各種圖像資料的可用性,主要取決於地形本身的特性,以及圖像資料的製作品質、比例尺、註記相關地形特徵之原則與多寡、和保存現狀。本文之目的在於以本島河道、海岸、坡地三類地形的變遷為例,說明各式地圖和航空照片中所提供的地形訊息與使用上的限制。就筆者所知,目前在臺灣地區可以獲得的最早可用作地形變遷之定性和定量研究的地圖和航空照片,應該是1904年出版的臺灣堡圖和1950年前後拍攝的航空照片。近年來拍攝之高精度衛星影像是很有用的材料,但能回溯之年代有限。清代出版之地圖精確度較低,大多只適合作定性分析,若能仔細推敲其他各式歷史文獻中所蘊含之對當時代環境的描寫,對還原地景將有實質的助益。若所做研究欲求取地形變化量,則研究者需要確定圖像資料的誤差必須遠小於真正的地形變化量,否則所得結果將無意義。Item 德國巴伐利亞的地理教育(地理學系, 1997-11-??) 陳富美地理是自然、經濟和社會以及不能忽略時間特殊事件的學科。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我們地球上多方面的空間結構,而造成自然空間的特徵和變化,是經過人類一連串連續作用產生的現象。瞭解地球表面自然力和時時刻刻演變,轉變過程而呈現出法測。學習以人為利用和區域價值評估的觀點,來解釋地表的演變,地表空間和文化空間差異的認識,工業國家和發展國家空間價值問題。地理教育使學生明瞭人與自然相互關係;互相依賴,也產生危機,而努力求得正面關係,以及自然和環境保育。地理學科中心問題之一,是日益減少的資源,及經人類日益損害的自然,已影響人類的生活。地理教育,培養學生對環境的自覺和對區域愛護之負責態度。地理課程,在學習技術上,特別重要的是地圖的使用,幫助於學習複雜事實現象,建立明確觀念。此外,考察是必需的地理課程,訓練學生正確而且詳細的觀察能力,敏捷而且熟練的做事方法,對景觀的組織分析,和重要的空間結構,在實際活動中,明確記載,使學生的經驗和學習過程,更順利而更有效果。Item 應用衛星影像繪製主題地圖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991-12-??) 吳信政; 陳哲銘Item 《恆春縣志》地圖中的清丈屐痕(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灣史研究所, 2012-12-??) 謝維倫; Wei-lun Hsieh恆春縣舊名瑯嶠,屬鳳山縣,自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平定後,瑯嶠地區形同「三不管地帶」,直至同治13年(1874)的牡丹社事爆發後,清廷為了確立其統治瑯嶠的正當性,迅速於光緒元年(1875)於瑯嶠「築城設官」成立恆春縣,隸屬臺灣府。光緒10年(1884)年爆發清法戰爭,光緒11年(1885)戰爭結束後,臺灣建省,恆春縣改隸臺南府。臺灣建省後,財政上不得再倚賴福建省,必須自行籌措財源,臺灣首任巡撫劉銘傳頒布施行臺灣首次全面清丈,藉此增加稅收,各縣廳都有繪製清丈圖冊,恆春縣亦不例外,留下一部《臺南府恆春縣清丈簡明總括圖冊》。光緒18年(1892)有增修臺灣通志之議,臺灣巡撫邵友濂飭開臺灣通志局,臺灣布政使唐景崧下令各廳縣州設立采訪分局,命各地方政府收集資料,恆春縣在此期間編成了《恆春縣志》。由於恆春縣轄境內,多受邊防外患及兇番之擾,因此《恆春縣志》中特重此事;而《恆春縣志》中有新、舊全圖與各分里圖共15幅地圖,亦為其重要之特點。《恆春縣志》的地圖以《臺南府恆春縣清丈簡明總括圖冊》為基礎增繪而成,是唯一將各里單獨成圖,同時也是唯一使用清丈地圖當作各里底圖的清修臺灣方志地圖。恆春設縣於臺灣發生國際危機之時,並以實際的行政區設置確認主權,亦伴隨臺灣的首度清丈,使方志編纂時擷取清丈圖冊的恆春部分當做底圖。雖然《恆春縣志》的地圖看似簡陋,但在地圖上保留了牡丹社事件及清丈之痕跡,實能反映時代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