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0
  • Item
    唐詩中「劍」的意象研究
    (2021) 蔡長娣; Chuah, Teong-Tee
    「劍」可以穩坐百兵之首的寶座,並突破單純作為武器的局限,成為詩歌中永垂不朽的意象,就說明了它與其他兵器的差異地位。在詩歌蓬勃發展的唐代,「劍」更是成為眾多武器中,經常被詩人用以寄託情懷之意象。唐詩中的「劍」意象繼承前代之草創,在高度被運用後,形成固有化的意象,為後世發展奠定了基礎。因此,唐詩中的「劍」意象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而且這意象的運用與發展更與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及文化傳衍休戚相關,可惜的是歷來學者在研究「劍」意象時尚未對此作出更深入的分析和探討。本論文為補前人研究之遺憾,特以唐詩中的「劍」意象為研究主題,從梳理「劍」的歷史淵源、實用性質以及唐代的文化背景的過程中,更全面的帶出「劍」的文化性質,以此析論唐詩中的「劍」意象的象徵意涵。 本論文首先從「劍」的形製、實戰價值以及表演功能方面做出全面性的整理和分析,從而帶出「劍」的形製轉變和實戰價值之間的密切關係以及「劍」的實戰價值和表演功能之間的連接。接著,從「劍」的歷史發展過程背後,歸納分析出構築成「劍」意象內涵的四大文化性質,即「尊貴」、「權威」、「神異」以及「宗教」性質。接下來,主要縷析唐詩的發展背景、唐代的劍器和表演性方面的發展,以闡析「劍」在唐代的變化以及「劍」意象被關注的原因。在捋順、解析「劍」意象形塑背景後,歸納剖析出唐詩中的「劍」意象類型,即「劍」為俠客英雄「功業抱負」的憑藉、「劍」為「自己」的化身、「劍」為「懲奸除惡」的象徵以及「劍」為「友情」的標誌。最後,總結本論文所得成果,為本論文的意義和特色做出解說,希望藉由拙作可以讓後人在研究「劍」意象方面有所助益。
  • Item
    盛唐詩舟船書寫研究
    (2020) 徐資雅; Hsu, Tzu-Ya
    中國文學傳統中,先秦以來的舟船書寫已賦予散懷忘情、歸隱山林、虛而逍遙的象徵。唐代以前,舟船已被賦予多重想像與象徵,詩歌數量並不多,以描寫山行風景為主,真正使舟船躍升為文人之間尋常的書寫物,為經過隋朝修築大運河後的盛唐時期。 本論文研究盛唐詩的舟船書寫,以舟船為核心,文人為主體,探討層次分為二個部分:首先是時代背景因素探究,外層影響為自隋朝修築京杭大運河,水路交通的發展與革新,促使文人南北往來交通方式的改變;再來是文人因貶謫、宦遊、戰爭、歸隱等因素,造成遷徙流動的風氣,形成文人以舟船入詩的內層影響;最後即是探討文人在此內、外層背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筆下的詩歌所呈現的心理感受與精神思想。 依文本區分以下二部分,詩歌中關於舟船的描寫可以分為實際描寫和象徴描寫。第一部分實際描寫是為詩人實際經驗下的抒寫作品,自「人文主義地理學」為研究進路,加以考察詩人行旅路線圖,確認詩歌所描寫的地域位置,依據不同詩人所描寫的地方不同,所隱含的情感也不盡相同,分析詩中所描繪的江舟水景,詩人經過內、外層背景因素影響下,詩歌中所透顯的心裡情感與精神思想。第二部分便以虛構的舟船象徴描寫為考察對象,由「象徵理論」為研究進路,探究文學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交流影響,探究舟船所傳承演變的象徵原型,士不遇便乘舟散懷、乘舟入山歸隱的象徵,以及捨舟成仙的傳說想像等象徵源流,再探討盛唐時期文人以舟船作為象徵符號,對照詩人個人生平經歷與相關詩文作品,探知詩人的情感與精神思想。經由交通路線、自然環境、文學作品三者產生的交互作用下,詩人所作的舟船書寫提出解釋性的結論,以及側面建構由小物所展現盛唐詩的精神氣象與藝術造詣,為古典詩歌研究更添一筆新的研究面向。
  • Item
    上官婉兒及其詩歌研究
    (2019) 王曉玲; Wang, Hsiao-Ling
    上官婉兒是初唐時期結束前二十多年的一位風雲人物,也是當時的文壇主持。她位居權要,游刃在政治事變之中,深陷於權謀狡詐中,對於當時的政治環境和文化風向影響相當大。她所擁有的文學意識、主導的文學活動和宮廷式的文學創作等都對當世的文人們有著非常顯明的領導作用。而她獨具特色的詩歌創作理論以及她在宮廷酬唱活動中的評判地位,對唐詩的發展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仔細研究這一時期的詩歌在形式上走向了成熟風骨,為盛唐詩歌的多元創作做了多方面的準備。
  • Item
    令狐楚編《御覽詩》舊說釋疑及內容辨證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9-12-??) 徐國能; XU, GUO-NENG
    令狐楚編纂《御覽詩》是「唐人選唐詩」中重要的官方選集,但此書不僅詩篇散逸,同時其編選旨趣、去取標準和內容評價,歷來皆有不同的說法。就本文觀察,《御覽詩》欲效《詩經》選三百篇歌詩作品,傳唱禁中,因此所選皆屬近體,不納古風;而在作者的考量上,令狐楚採取了只選前輩、不錄後輩;但選才子,不收巨卿的原則,除了體現令狐楚的閱讀視野,也反應了該集便於入樂的優柔風情。而歷來諸說,如「只選中唐」之論,今考並不準確;政治立場影響選詩標準的假設,亦不明顯。過去評家對《御覽詩》之評述較為狹隘,多有不足;而將之與《篋中集》、《才調集》等作品相較,其高下之冹亦反映了不同時期詩歌的審美傾向。是知《御覽詩》除了具有保存中唐時期某些小詩人作品的價值,同時也具有校勘上的意義,並保存了部分中唐詩歌的真實面向。
  • Item
    立春到霜降——從天文曆法談杜甫詩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 2015-12-??) 簡錦松; Chien, Chin-sung
    在唐詩中,杜甫有許多獨特的表現,善用天象節氣入詩,是其中最有趣的作法之一。發現杜甫這項特色,並且把它作為注杜依據的,宋人黃鶴是不可忽略的先覺者。可惜黃鶴沒有正確的唐代曆法知識,他的立意雖好,實際指出的日期與節氣卻無一可用。本文將以六個事例,分為六個小節,各自解決一至二首詩的問題,將杜甫詩的節氣運用對於編年及詮釋的價值,簡要的呈現給讀者。
  • Item
    詩歌與音樂--李賀「李憑箜篌引」析論 -上-
    (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2-08-01) 亓婷婷
  • Item
    詩歌與音樂--李賀「李憑箜篌引」析論 -下-
    (國文天地雜誌社, 2002-09-01) 亓婷婷
  • Item
    論「詩莊詞媚曲俗」的審美旨趣及文化義涵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 2002-06-01) 潘麗珠
    清代李東琪提出的「詩莊詞媚」概念,極具審美意趣,然歷來閱讀者並未深究其中義涵,不但前人之述罕見,甚且不知此概念之提出者為誰。究竟「詩詞曲」並稱時,指的是什麼時代的「詩」與「詞」?而「曲俗」(鄭因百先生則曰「曲博雜」)的「曲」,是什麼概念的「曲」?而「莊媚俗」又是從何種觀點切入,方能有此斷語?(這點實與詩歌聲情之音樂性與表現情形,文士之吟誦與歌樂舞一體之問題,以及時代文化的氣質形象張揚,關係極密。)其簡潔有力又饒富形象的「莊、媚、俗(博雅)」數個字的審美旨趣與文化義涵,頗有探討價值。思考此問題可有兩個進徑,一是就李東琪的原意推敲,二是思索李東琪所提給予吾人之啟發。本論文即是嘗試從上述各項思索展開析論,大體上是由第二進徑發展思維,是筆者長年以來,在詩歌文學之音樂性與美學理解方面的探索心得。
  • Item
    論「詩莊詞媚曲俗」的審美旨趣及文化義函
    (國文學系, 2002-06-??) 潘麗珠
    清代李東琪提出的「詩莊詞媚」概念,極具審美意趣,然歷來閱讀者並未深究其中義涵,不但前人之述罕見,甚且不知此概念之提出者為誰。究竟「詩詞曲」並稱時,指的是什麼時代的「詩」與「詞」?而「曲俗」(鄭因百先生則曰「曲博雜」)的「曲」,是什麼概念的「曲」?而「莊媚俗」又是從何種觀點切入,方能有此斷語?(這點實與詩歌聲情之音樂性與表現情形,文士之吟誦與歌樂舞一體之問題,以及時代文化的氣質形象張揚,關係極密。)其簡潔有力又饒富形象的「莊、媚、俗(博雅)」數個字的審美旨趣與文化義涵,頗有探討價值。思考此問題可有兩個進徑,一是就李東琪的原意推敲,二是思索李東琪所提給予吾人之啟發。本論文即是嘗試從上述各項思索展開析論,大體上是由第二進徑發展思維,是筆者長年以來,在詩歌文學之音樂性與美學理解方面的探索心得。
  • Item
    論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意象經營
    (國文學系, 2005-09-??) 蒲基維
    「意象」是辭章中最重要的部分,抽離「意象」則無法建構完整的文學作品。而一般對於辭章「意象」的研究,多偏於個別意象的探討。本文分析王昌齡「從軍詩」的意象經營,不僅注重傳統個別意象的研究,更專意於意象與意象之間的排列組合,期望尋得王昌齡〈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本文研究發現,歸結〈從軍行〉詩的整體意象,更能契合王昌齡「高闊悲壯」的邊塞詩風。也由此印證,從整體辭章學(含個別意象、詞匯、修辭、文法、章法、主題、風格等範疇)的角度來探索辭章的意象經營,較能掌握其整體藝術風貌,也是值得推展的意象研究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