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臺灣英語學習者英語輔音群之習得及優選理論之應用
    (2022) 葉慈芬; Yeh, Tzu-Fen
    本研究通過量化分析(Quantitative Analysis),探究母語(國語)音韻系統的轉移、普遍性、英語接觸、英語母語化程度和標記之間的相互作用如何影響台灣以英語為外語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並在優選理論(Optimality Theory)的架構下,藉由說明標記性制約(markedness constraints)及信實性制約(faithfulness constraints)在制約排序(constraint ranking)的衝突解釋台灣以英語為外語學習者的中介語言(interlanguage)如何從母語(國語)的音韻系統過渡到英語(國語)的音韻系統。本研究藉由觀察72名台灣學習英語的小學生對24個具有不同標記程度輔音群英語單詞的感知及產製表現,得到以下結論: (1)由於國語的音韻系統中無複雜音節結構,因此台灣英語學習者在感知及產製英語輔音群時,需調整他們的感知及產製,以便符合母語(國語)的音節結構;(2)在感知及產製上所做的調整是根據所感知到的輔音表面語音特徵來處理,並且受普遍性的影響,例如用於簡化複雜音節結構的元音插入、用於異化相鄰相似輔音的輔音插入、用於同化相鄰相異輔音的輔音插入、字首(ICD)或字尾(FCD)的輔音刪除、替換與被替換輔音具有相似特徵的輔音;(3)除了母語轉移外,普遍性、接觸英語的量、母語水平和二語音節結構的標記性皆對台灣學習英語的學習者英語輔音群的習得有所影響,此外研究也發現學習者的感知與他們的產製有著顯著的正相關;(4)針對學習者對具有不同標記程度的英語輔音群的習得表現所歸納出的四個習得難度層級,對英語輔音群的習得順序具有教學上的意義;(5)分析三組學習者對英語輔音群的產製所得出的不同制約排序揭示了英語輔音群習得的四個發展性階段:從一開始標記性制約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上層位置而信實性制約則相對佔據在制約排序中的中下層位置,到最後兩類制約互相調換在制約排序中的位置。根據這些發現,二語學習者的英語輔音群習得可以通過量化分析,並在優選理論(OT)的架構下進行解釋。通過分析和說明,教師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哪些因素會影響學習者的二語習得。
  • Item
    影響英語母語者中文關係子句習得之研究
    (2019) 杜慧銘; Du, Hui-Ming
    本論文旨在探討以英語為母語者對於中文關係子句的學習情況。本研究包括了三個實驗。實驗一主要研究二語學習者對於主語關係子句及賓語關係子句的產出與接受度,主要研究議題包括空位影響,母語及題型效應。實驗二旨在研究受試者對於空位關係子句及非空位關係子句的表現,研究議題包括指示量詞位序的影響,母語轉移及題型效應。實驗三深入探究了受試者對於指示量詞前置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同時也探討了受試者的習得表現是否受到語境效應的影響。實驗一與實驗二都採用了句子生成測驗及可接受度測驗。實驗三採用了理解測驗,該測驗分為三部分,每部分包含不同的語境類型。本研究共招募了二十位在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中心學習中文的英語為母語的學生及二十位母語人士。 首先,實驗一發現對於二語學習者來說,賓語關係子句比主語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且他們的習得表現受到空位的影響。再者,根據實驗二的結果可見,空位關係子句相較於非空位關係子句更容易產出及接受,指示量詞位序影響受試者的表現。實驗一及實驗二皆發現二語學習者在產出時受到母語影響,但題型效應並不顯著。實驗三發現,受試者對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與指示量詞後置的賓語關係子句的理解難度一致。指示量詞前置的賓語關係子句可能存在非限定與限定的理解。最後,研究發現受試者對不同位序的指示量詞之關係子句的理解受到語境效應影響。
  • Item
    日語母語者習得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研究
    (2018) 胡淞筌; Hu, Sung-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日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二語習得。根據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未完成貌標誌的早期階段,傾向將未完成貌標誌與活動動詞相關聯,而依據動貌假說的發展性預測,學習者在後期階段,會將未完成貌標誌與動詞的相關聯延伸至有界動詞與狀態動詞。情狀體假說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然而此類研究在中文領域則相對較少,更是缺乏以日語母語者為受測對象之研究。故本研究以檢驗該假說的兩個假設性預測為目的,探討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第二語言習得是否符合動貌假說的預測,並了解日語母語者習得「在」與「著」的學習困難,探究母語轉移與語言程度效應在日語母語者習得中文未完成貌標誌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六十位日語母語者參與了本研究的文法判斷測驗,受試者依據中文程度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另外亦含由三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結果不完全符合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亦不完全支持該假說的發展性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表示,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及語言程度效應等因素所影響。
  • Item
    中文「著」的第二語言習得:語料庫研究
    (英語學系, 2015-05-??) 李臻儀; 謝妙玲; Jen-i Li & Miao-Ling Hsieh
    本研究檢視了中文時貌標記「著」的句法及語義特性,並針對成人二語學習者如何習得「著」進行探討。本研究使用的語料來自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及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國語教學中心經由線上測驗系統而建立的中介語語料庫。首先,我們把「著」的用法分為三類:「V著」、「V1 著V2」、及「V1 著V1 著(就)V2」,再將這三類分為次類,以此分析比較中介語語料庫以及中央研究院平衡語料庫的語料。本研究發現有三:(1)高級學習者使用各種「著」的情形與母語者最相似。(2)學習者程度愈高,「V 著」的使用比率也隨之增加。(3)學習者程度愈高,「V1 著V1 著(就)V2」的使用比率亦隨之減少。本研究亦檢視了學習者使用「著」時的偏誤,此偏誤分析使我們對「著」的二語習得更加了解。本研究建議,「著」的二語教學必須顧及「著」的句法、語義以及與「著」同現的動詞間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