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從英語聊天室論學習社群之建構
    (2020) 洪嫚翎; Hung, Man-Lin
    為了提供大學生練習即時英文對話的機會,台灣有許多大學設立面對面英語聊天室。傳統語言教室中教師通常主導大部分的談話,英語聊天室與之不同的是,參與者透過社會及文化互動,進一步形成學習社群。過去研究者探討學生使用線上聊天室(Austin et al., 2017; Dalton, 2011; Terhune, 2016; Yang& Chang, 2008),以及比較線上與面對面聊天室的使用(Lai & Zhao, 2006; Schlusselberg, 2010; Trinder, 2016; Yuan, 2003)。然而,極少文獻研究並追蹤聊天室中社群的發展。因此,本研究目的在於:一、探討英語聊天室中輔導員對於學習社群的定義;二、指出輔導員在英語聊天室中策略的使用;三、了解學生對於他們在學習社群經驗的看法。 本研究聚焦英語為外語環境的一所大學,其內部的面對面英語聊天室。受試者包含五名輔導員,及二十三名學生。研究者採用質性研究,透過研究者觀察、反思表、非正式交談及半結構式訪談。研究結果顯示輔導員將英語聊天室視為非傳統、非正式的學習場域,且友好親切的氣氛是必要的條件。聊天室也是提供成員進行文化分享及共享知識的平台。為了促進學生溝通的意願,輔導員善用問題及討論學生感興趣的議題,引導他們分享資訊。輔導員的自我揭露及個人分享也對於建立情感連結非常有幫助。除了引導討論,輔導員透過桌遊讓學習者更為投入,避開了制式的一對一談話,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自由表達。然而,根據研究者的觀察,提供正向回饋並非為提高學生溝通意願的必要因素。從學生的觀點而言,在英語聊天室的學習經驗後,他們反思自我更勇於透過英語分享意見,且因為他們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習聆聽其他學生的意見,英語口說及聽力都有進步。學生也珍視能真正在生活中使用英文的經驗。本研究結果亦提供與促進學生英語口說相關的教學啟示。不論是在課堂上或是教室外,學生應被給予更多表達自我的機會。老師可以提供學生在真實英語交談情境中,面對尷尬及困窘時刻的協助及建議。未來的研究可以透過追蹤固定的社群成員,以觀察內部歸屬感的發展情形及同儕的合作互動。建議也可以透過學習者的學習經驗日誌,以得到更多深入的啟發。
  • Item
    非英語系國家學生間電子郵件寫作活動之研究
    (2007) 陳翠婷; Tsui ting Chen
    本研究描述39名台灣高二學生與39名波蘭國三學生所進行的跨文化電子郵件交流,旨在為非英語系國家之學生創造真實的溝通寫作情境。研究目的不僅在比較兩國學生對於此活動的態度,其在語言及文化上的影響,同時也了解其間學生遭遇的問題與解決方式。在正式規定的信件寫作結束後,對於仍持續自願交換信件的學生,也將藉由訪談深究了解行為背後的動機。結果顯示,經過一學期的主題信件交換,兩方學生透過問卷及期末簡報表示對此活動肯定的態度;並自認為在語言與文化方面都有所收穫。大多數的學生都會選擇解決遭遇的困難,問題包括了聯繫、語言表達及電腦技術。此外,在正式規定的信件寫作結束的五個月後,研究者調查發現仍有三名學生自發性地持續交換信件。經由訪談可得以下結論:具備水準之上的英文溝通能力、高度自信、與波蘭筆友所建立的良好友誼是影響學生繼續交流的因素。文末附上教學建議以及限制,希望能提供對此領域有興趣的英語教師或研究者一參考實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