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書寫深淵: 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的力量
    (2012) 林依蓉; Yi-jung Lin
    本論文旨在研究史蒂芬金如何利用恐怖小說展現及探討奇幻元素之功能。由於奇幻元素是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中最重要的成分,本論文探討史蒂芬金如何透過恐怖小說來呈現並探索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以期了解為何他堅持以奇幻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及人心。 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元素。此種寫作方式也常被譽為他對現代恐怖小說最重大的貢獻。學者認為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創作方式使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也賦予奇幻元素象徵社會問題的功用。然而,為何奇幻元素可以象徵現實世界的問題?恐怖文學的研究者鮮少探究為何小說中的奇幻元素象徵了人們現實生活的恐懼和焦慮。再者,史蒂芬金在小說中對奇幻文學認知功能的探索也甚少得到關注。為了瞭解史蒂芬金如何利用小說來檢視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本論文試圖解答為何他認為奇幻元素可以用來探索世界。假設史蒂芬金認為世界始終混亂且充滿未知,所以相較於科學及理性主義,奇幻文學毫不遜色,同樣也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本研究希望能證明此假設,藉此了解為何史蒂芬金始終堅持創作恐怖小說以理解世界及人心。 本論文包含三個章節。第一章<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元素的雙重功能>探討史蒂芬金如何使奇幻元素具備探索世界的功能。史蒂芬金在小說中添加大量對現實世界的描寫,以防止奇幻元素脫離現實。而奇幻元素的天馬行空,使讀者免受現實世界的恐怖的威脅。此外,史蒂芬金深諳恐懼與慾望僅一線之隔的道理,由於人們常下意識渴望恐怖的事物,所以他在運用寫實元素以強化小說的認知功能時,更無後顧之憂。第二章<母親或語言?:《顫慄遊戲》及其他故事中之惡母>研究史蒂芬金如何透過女性角色及對女性的負面描寫來探討奇幻文學為何足以成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史蒂芬金筆下的女性人物,特別是母親,常被描繪為邪惡、不理性、瘋狂或是肥胖。對女性的負面呈現,常使他背上仇視女人的惡名而飽受批評。藉克莉絲蒂娃賤斥的概念之助,本章重新審視史蒂芬金看似仇視女性的描寫。我認為史蒂芬金筆下的惡母暗喻了世界的混亂,然而此混亂卻同時是作家追尋意義的起點。史蒂芬金將作家的創作過程比喻為人類賤斥母親以獲得語言及主體性的過程。母親既不可或缺又令人憎恨,因為和母親分離才能得到語言和主體性。世間的混亂對作家而言,亦是既可恨又不可或缺,因為混亂促使作家以書寫的方式對抗混亂,尋求意義與秩序。第三章<恐怖的人心>探討以奇幻文學來探索人心之必要性。人心之難解,正如同世上所有不可知的神秘現象。雖然無論理性主義或奇幻文學皆無法完全理解人心,但奇幻文學對人心的認知勝在較不化約。理性主義者相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因此容易忽略人性的衝動面。我認為史蒂芬金不僅懷疑理性主義是否有助於理解人性,更睿智地指出,理性非但不是衝動的對立面,有時更幫助人們將衝動合理化,使人更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 Item
    「看哪,我在燃燒!」:論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惡童及超我
    (2013) 陳柏蓉; Bo-rong Chen
      本論文試圖以精神分析理論論及「壞種」的比喻作為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魔。本文援引紀傑克的精神分析理論,解讀當代的惡童及後現代情景,認為後現代恐怖文類中的惡童目睹律法的僭越將跨越莫比爾氏環而成為超我,這正是恐怖文類中極致的僭越。如此的僭越將點出後伊底帕斯時代的恐怖:當伊底帕斯之父和快感之父結合,主體將喪失定錨。惡童的超我及死亡趨力勾連出後伊底帕斯的結果,並導致他們的魔化。最後,本文希冀能找出一條走出後伊底帕斯的路,點出死亡趨力能推翻社會符號系統的境界,正是主體重生的契機。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將概述後現代性及後現代恐怖文類的詭祕(uncanny)關係。第二章探討紀傑克理論下的後現代場景,以此闡釋本文分析框架的重要概念,並著重後伊底帕斯化的主體。最後,第三章爬梳《壞種》及《沉默之丘》系列裡關於超我化的文本證據。在《壞種》中,Rhoda的貪婪顛覆浪漫時代兒童的論述,並展現原我之惡(id evil),但原我之惡的力量亦來自於超我。在《沉默之丘》系列裡,Alessa的復仇充滿了超我及死亡趨力的色彩。本章結尾比較惡童與校園槍擊案,質疑「惡童」的幻想(fantasy)無非是後現代追求真實界的(偽)激情。本文的結語以Heather的成熟為例,重新陳明面對大他者匱乏的倫理策略。本文一方面試圖提出,超越完美的大他者幻見(fantasy)的方式,另一方面亦試圖提出擔負生命責任的倫理態度。
  • Item
    Risk, Fear and Immunity:Reinventing the Political in the Age of Biopolitics*
    (英語學系, 2011-03-??) Han-yu Huang
    As an update of his continual concern for contemporary risk society since 1980s, Ulrich Beck’s latest work World at Risk (2009) alerts us to the deterritorializing effects of global risk on national, geographical, and disciplinary boundaries. On an increasingly global scale, risk mixes up natives and foreigners, while risk calculus connects natural, techn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incorporates almost all aspects of everyday life. Fear,accordingly, spreads out as a kind of carrier that binds so-called global,multicultural civil society; it even prospers as a lucrative risky business. Such an era has witnessed a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of the roles of the state andvarious biopolitical institutions, of life itself, of subjectivity and agency. Drawing on Žižek’s theory of ideology critique and radical ethics and politics, this paper firstly presents a critical survey of contemporary biopolitics, focusing on how health needs contagion as its uncanny double to define and of life flourish with uncertainty and administer our body and life. All of these will be discussed in relation to theoretical accounts of the contemporary risk society and culture of fear to critically look at how risk and fear function as depoliticizing biopolitical instruments for disavowing social antagonism. Theorists such as Judith Butler and Roberto Esposito caution us against the (auto)immunitary biopolitical logic and call for vulnerability, precariousness and finitude to be adopted as the ethical principles for a “positive” biopolitics, while this paper will query whether human subjects are victimized and depoliticized in their discourses. The final part of this paper will turn to Žižek’s recent formulation of radical ethics and politics to address the possibility of reinventing the political in contemporary bio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