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書寫深淵: 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的力量
    (2012) 林依蓉; Yi-jung Lin
    本論文旨在研究史蒂芬金如何利用恐怖小說展現及探討奇幻元素之功能。由於奇幻元素是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中最重要的成分,本論文探討史蒂芬金如何透過恐怖小說來呈現並探索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以期了解為何他堅持以奇幻的方式來探索世界及人心。 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最重要的特色在於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元素。此種寫作方式也常被譽為他對現代恐怖小說最重大的貢獻。學者認為結合奇幻與寫實的創作方式使史蒂芬金的恐怖小說深受讀者喜愛,也賦予奇幻元素象徵社會問題的功用。然而,為何奇幻元素可以象徵現實世界的問題?恐怖文學的研究者鮮少探究為何小說中的奇幻元素象徵了人們現實生活的恐懼和焦慮。再者,史蒂芬金在小說中對奇幻文學認知功能的探索也甚少得到關注。為了瞭解史蒂芬金如何利用小說來檢視奇幻元素的認知功能,本論文試圖解答為何他認為奇幻元素可以用來探索世界。假設史蒂芬金認為世界始終混亂且充滿未知,所以相較於科學及理性主義,奇幻文學毫不遜色,同樣也是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本研究希望能證明此假設,藉此了解為何史蒂芬金始終堅持創作恐怖小說以理解世界及人心。 本論文包含三個章節。第一章<史蒂芬金恐怖小說中奇幻元素的雙重功能>探討史蒂芬金如何使奇幻元素具備探索世界的功能。史蒂芬金在小說中添加大量對現實世界的描寫,以防止奇幻元素脫離現實。而奇幻元素的天馬行空,使讀者免受現實世界的恐怖的威脅。此外,史蒂芬金深諳恐懼與慾望僅一線之隔的道理,由於人們常下意識渴望恐怖的事物,所以他在運用寫實元素以強化小說的認知功能時,更無後顧之憂。第二章<母親或語言?:《顫慄遊戲》及其他故事中之惡母>研究史蒂芬金如何透過女性角色及對女性的負面描寫來探討奇幻文學為何足以成為一種理解世界的方式。史蒂芬金筆下的女性人物,特別是母親,常被描繪為邪惡、不理性、瘋狂或是肥胖。對女性的負面呈現,常使他背上仇視女人的惡名而飽受批評。藉克莉絲蒂娃賤斥的概念之助,本章重新審視史蒂芬金看似仇視女性的描寫。我認為史蒂芬金筆下的惡母暗喻了世界的混亂,然而此混亂卻同時是作家追尋意義的起點。史蒂芬金將作家的創作過程比喻為人類賤斥母親以獲得語言及主體性的過程。母親既不可或缺又令人憎恨,因為和母親分離才能得到語言和主體性。世間的混亂對作家而言,亦是既可恨又不可或缺,因為混亂促使作家以書寫的方式對抗混亂,尋求意義與秩序。第三章<恐怖的人心>探討以奇幻文學來探索人心之必要性。人心之難解,正如同世上所有不可知的神秘現象。雖然無論理性主義或奇幻文學皆無法完全理解人心,但奇幻文學對人心的認知勝在較不化約。理性主義者相信人是理性的動物,因此容易忽略人性的衝動面。我認為史蒂芬金不僅懷疑理性主義是否有助於理解人性,更睿智地指出,理性非但不是衝動的對立面,有時更幫助人們將衝動合理化,使人更深陷其中,難以自拔。
  • Item
    陰性崇高:以精神分析閱讀安·卡森的《解創造》
    (2014) 吳佩茹; Pei-ju Wu
    本文企圖探討安·•卡森在《解創造》中所呈現的崇高概念。透過拉岡式精神分析的閱讀,筆者主張安·卡森在本書中帶領了讀者看見了康德式崇高的幻想(fantasy)、穿越了此幻想而最終建立以自我消亡為方的陰性崇高。本論文分為五章。序論簡短介紹卡森的寫作生涯及《解創造》的內容。第 一章仔細探討崇高概念的歷史及卡森如何在〈泡沫〉一文中結合不同的崇 高概念而組成一主要觀點:自我消亡。第二章試圖以拉岡式的精神分析閱 讀組詩〈崇高們〉。在筆者〈崇高頌〉的閱讀中,莫妮卡·維緹對所有事物的欲望展現了獲得康德式崇高之後的後果:康德式主體受控於超我道德律法。卡森在〈康德對莫妮卡·維緹的問題〉中描繪了在康德觀看下的崇高物。在此詩的結構中,詩行的轉變展現了穿越康德崇高幻想的可能性,最後詩中也指出虛構的康德終於了解到維緹並不是一個他原本所認知的崇 高物。第三章筆者試圖藉著拉岡性分化的公式檢視在〈我的妻子〉中作為 「全無」的陰性主體:她不僅是一個在陽具控制下的康德崇高主體,也是一個大他者快感(the Other jouissance)的主體。在〈解創造〉一文中,筆者 認為書寫神靈經驗中的大他者至爽快感將帶來自我的消解,是一個試圖邁 向真實界界線中由死亡驅力帶來的致命行為。除了潛在的自我滅亡,死亡 驅力也指向了象徵界的重新創造,呼應了《解創造》的核心意義:「解放我們心內的活物」。此章以〈諾斯底主義I〉作結,此詩展現解創造的自我消亡過程是一個自我質疑及掙扎的旅程,而這觀點在陰性崇高論述中從未被提及。結論重申以精神分析閱讀《解創造》可以看見卡森企圖重新詮釋崇高的概念,同時也帶給了陰性崇高另一個新的觀點。
  • Item
    武俠即奇幻:絕代雙驕之英譯
    (2013) 柯潤元; Ryan Kueck
    武俠小說的歷史悠久,儘管近數十年,華文文壇裡已有幾百位武俠作家,但是達到家喻戶曉境界的作家屈指可數,更何況在歐美國家,讀者對於武俠小說就更陌生了。本論文以古龍作為研究對象,探究其生平、著作並且與金庸對比,藉此機會介紹古龍的作品給西方。除此之外,筆者翻譯了《絕代雙驕》,並且在本論文討論所使用到的翻譯策略,最後提出古龍的作品較容易進入西方世界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