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以事件相關腦電位探討跨文化的幽默分析:臺灣受試者對美式諷刺的反應
    (2022) 楊逸婷; Yang, Yi-Ting
    過去的跨文化研究認為,幽默(包含本研究所探討的諷刺性侮辱)因不同文化而異(Kalliny et al., 2006)。諷刺性侮辱雖然在美國文化中有創造力和娛樂性(Huang et al., 2015),但在台灣文化中卻被認為是間接攻擊個人並製造敵意的工具(Liao, 2001; Liao& Chang, 2006)。然而,隨著越來越多的社群媒體與西方喜劇的接觸,台灣人的幽默感可能已經被跨文化影響所改變。本研究藉由事件相關電位技術(ERP)探討文化接觸是否會影響一個人對幽默的感知。過去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聲稱,幽默處理背後的神經機制是一個「三階段模型」:由 N400 偏轉反映的「不協調檢測」、由 P600 效應表示的「不協調解決」和由 Late Positive Component 反映的「闡述」(LPC)(Canal et al., 2019; Coulson & Kutas, 2001; Ku et al., 2017)。本研究想了解跨文化的幽默理解是否也遵循此「三階段模型」。 我們調查了兩個文化群體,美國人和台灣人,並操弄了兩個因素:1)母語(英語和普通話)和 2)喜劇接觸(少接觸和常接觸)。我們分析了44名參與者,包括19名英語母語人士和 25 名中文為母語人士。參與者首先完成一份文化接觸問卷,我們會根據該問卷對他們對於美國文化的接觸程度進行評分。接著我們呈現66個實驗刺激給參與者(33個笑話和33個非笑話),並指示他們按下按鈕來判斷刺激是否好笑,並同時記錄他們的腦電波反應。 結果顯示,參與者的幽默欣賞會隨著文化差異而不同。首先,語言背景不影響幽默的腦波反應,但會影響幽默的行為反應:雖然美國人認為自己語言的諷刺笑話不是那麼好笑,但台灣人卻被逗樂,表現出台灣人對學習美式幽默的渴望。相反地,喜劇接觸會調節一個人的腦波反應,但不會影響他的行為反應:一個人接觸美國娛樂節目的次數越多,越能容忍充滿攻擊性的笑話。最後,我們發現大腦對諷刺性侮辱的反應並未遵循幽默處理的三階段模型。
  • Item
    他們到底想說什麼?—從文化背景與語言使用之關聯看中外師協同教學計畫
    (2015) 林逸凡; Ling, Yi-Fan
    自2001年開始,臺灣各地的教育局及教育部開始對外引進外籍英語教師,並搭配本地英語教師到各公立學校入班協同教學。在實施了十多年後,更多協同教學計畫將陸續施行,但這並不代表中外師之間的合作益發順暢。過去研究顯示這類協同教學計畫所產生的一類問題為中外師之間的溝通障礙,而本研究以中外師不同的文化背景為著墨點,探究這些不同文化如何影響中外師之間的溝通順暢與否。 本研究主要探討何為中外師常討論的議題、以及中外師溝通中所產生的社會語用失誤。四所在臺灣實施中外師協同教學計畫的公立學校加入此研究,研究參與者總計有六位來自美國、南非、紐西蘭、加拿大、澳洲的外師,以及十四位臺灣的中師。研究者共進行了十八次的會議觀察、四十三堂課室觀察、以及二十三次的訪談。 在分析了觀察紀錄、會議逐字稿語料、及訪談語料後,本研究將所發現中外師常討論的議題分為教學、行政、社交三方面。針對中外師溝通中產生的社會語用失誤,本研究依其在溝通中發生的不同時期歸為兩類。第一階段為前溝通階段,中外師在此階段會遇到的問題有「要不要說」、「要跟誰說」、「什麼時候說」、「在哪裡說」;第二階段為溝通中階段,中外師在此階段對於「如何說」這個問題使用的不同溝通策略反映在四種面向上,分別為使用的詞彙或句型、使用較易入耳的話包裝原始訊息、訊息排列方式、對話風格。社會語用失誤的發生多是因為中外師對此兩階段中的五項溝通問題有不同的考量,而本研究使用三種文化模式來解釋東西方的文化差異之處,其為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關係趨向文化及任務趨向文化,並進一步討論此三種文化模式如何影響中外師對所遇到的五項溝通問題產生不同考量,以致誘發社會語用失誤的產生。 對於提升中外師之間的跨文化溝通,本文提供了大方向的準則以及一個含有八步驟的訓練模式。藉由探討不同文化所習慣的不同語用方式是如何造成中外師之間的溝通障礙,本研究希望能改善中外師之間的溝通,並能進一步促進中外師協同教學計畫以及臺灣的英語教育。 關鍵字: 協同教學、社會語用失誤、跨文化語用學、互動社會語言學、跨文化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