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7 of 7
  • Item
    英美學術口語和學術寫作的片語動詞用法:語料庫分析
    (2022) 朱可銀; Chau, Kha-Ngan
    在學術語言當中,動詞片語常被視為非正式且應避免使用的;然而,學術語言不僅能以書面的方式傳遞,亦能以口語的方式呈現。相較於幾乎不接受非正式元素存在的學術寫作,學術口語卻較接近於日常用語。動詞片語在書面及口語兩者之間的使用方式會有所差異。本研究旨在探討動詞片語在學術口語和學術寫作中的使用,使學習者理解如何在學術寫作和學術口語中的正確使用動詞片語。針對學術口語和寫作的動詞片語使用,研究問題如下:(一)、英國學術口語和書面語料庫中使用的動詞片語為何?兩種模式之間的動詞片語及其使用頻率有何不同?(二)、美國學術口語和書面語料庫中使用的動詞片語為何?兩種模式之間的動詞片語及其使用頻率有何不同?針對第一個研究問題,本研究使用了兩個英國語料庫——英國學術口語英語 (BASE) 及英國學術書面英語 (BAWE)。先比對動詞片語的使用頻率後,再比對兩個語料庫中動詞片語的使用差異。針對第二個研究問題,本研究使用兩個美國語料庫——分別為密西根學術口語語料庫(MICASE)及密西根高年級學生論文語料庫(MICUSP),其研究步驟如第一個研究問題。本研究得出以下研究成果:首先,不論在英式英語或美式英語中,動詞片語在學術口語的使用頻率高於學術寫作。在學術口語語料庫中,每一百萬個字詞有 5000 個動詞片語;而在學術書面語料庫中,每一百萬個字詞有 1800 個動詞片語。 其次,本研究也探討出僅限使用於學術口語或學術寫作中的動詞片語,以及皆可用於兩種模式的動詞片語。學術口語語料庫中常見的動詞片語,如 blow up、mush up、shut up 等,應避免於學術寫作中使用;反之,學術書面語料庫中常見的動詞片語,如 conjure up、revolve around和 trace back,於學術口語中則較少見。此外,有很高比例的動詞片語 (45%) 可同時用於學術口語和寫作。主要用於學術寫作的動詞片語在學術口語使用的頻率也很高,如 point out、carry out 等。此外,許多非正式的動詞片語亦會經常使用於學術寫作,如 set up、make up、come up、find out、pick up 及 end up。於本研究使用的 BAWE 和 MICUSP中發現,期刊文章所使用非正式動詞片語的頻率遠高於以往研究用的學術書面語料庫。這些差異表明:未經充足學術寫作訓練的母語學習者仍可能於學術寫作中誤用非正式的動詞片語;然而,母語學習者使用非正式動詞片語的程度仍低於非母語學習者。希冀本研究有助提高學習者對動詞片語於學術口語和學術寫作中的認知,尤其是針對勿使用於學術寫作的動詞片語。
  • Item
    英語聊天機器人對台灣高中生英語學習之效益探討
    (2013) 陳志國; Chih-kuo Chen
    隨著電腦科技的演進及網路的普及,近年有越來越多的線上學習資源能夠擔任輔助台灣學生英語學習的工具。其中,英語聊天機器人(chatbots)能夠處理鍵盤輸入的語言並以螢幕呈現文字的方式回應,此種科技已經在部分英語系國家的線上訂票系統及商店中擔任諮詢者的角色,顧客能於網路上提出問題,而線上的英語聊天機器人能夠運用關鍵字、資料庫查詢、句型轉換等技術來及時提供適切的回答,文獻探討指出目前主要有五種建構聊天機器人的程式語言,然而僅有其中三種提供完整的對談記錄;而先前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使用者的觀感做分析,迄今卻鮮有針對英語聊天機器人對英語學習成效上的實證性研究。本研究之主要目的即是探討先後與三種英語聊天機器人(Cleverbot, Skynet-AI, 及Meg)進行開放性互動是否能提升學習者英文語言使用上的句型複雜度、文法準確度、訊息適切度及流暢度。本研究也比較是否學習者的語言使用以及學習者對於「不同聊天機器人對於英語學習」的看法是否會因為聊天機器人的選擇而有不同。 本研究的受試者由南投一社區高中的42位高一學生所組成,在實驗之初,所有受試者都在電腦教室中與三個機器人各進行十五分鐘的互動,研究者回收聊天記錄檔案並分析受試者在句型複雜度、文法準確度、訊息適切度及流暢度上的起始能力。接著在六個星期的過程中,受試者分別自行與所有三個機器人進行兩次三十分鐘的開放式聊天並針對每次選用的機器人填寫一份問卷。至實驗結束時,所有的受試者再次在電腦教室中與三個相同的機器人各進行十五分鐘的互動,研究者同樣回收聊天記錄並以統計比較實驗後受試者的句型複雜度、文法準確度、訊息適切度及流暢度是否有變化。在六個星期的過程中,受試者必須在與機器人互動後將聊天記錄及問卷繳回給實驗者。 然而,在回收資料的過程中,研究者發現僅有20位受試者與每個機器人進行兩次三十分鐘的開放式互動,因此,在資料分析時,研究者將受試者分為在六個星期的實驗中完整與機器人互動共三個小時的「實驗處理組」(20人)及平均跟機器人互動不到一小時的「部份參與組」(12人)兩組,剩下的10人並未完成前測或後測而被排除。 為探索學習成效,採用組內比較同樣的受試者在前、後測中的表現是否有顯著差異。在確認「實驗處理組」及「部份參與組」兩組之可比性後,研究者也進行跨組的比較;此外,本研究也使用組內重複量數來比較相同學生在與三種機器人互動時是否有不一樣的表現,藉此觀察機器人的選用是否會影響受試者的英文使用。在受試者對於不同機器人的看法方面,本研究以描述性統計以及單因子變異數分析來呈現並比較學習者對於不同機器人的看法是否有差異。 本研究的結果摘要如下: 1. 與英語聊天機器人定期互動一段時間後,學生的句型複雜度並無顯著變化。 2. 定期與英語聊天機器人聊天能提升英語學習者的文法精確度,但對於訊息適切度上卻沒有顯著影響。學生與聊天機器人的互動中可能零星地從機器人的語句中學到一些新的文法概念或是藉由模仿機器人的用語而提升文法水平。 3. 與英語聊天機器人互動達三小時對學生英文流暢度有顯著助益。學生也在問卷中指出使用聊天機器人能提供他們更多使用英文的機會,因此,英文流暢度的提升可能是機器人提供了更多練習機會的結果。 4. 不同程式語言建構出的聊天機器人僅對學生少數的語言複雜度指標產生影響,但對流暢度沒有影響。 5. 學生對「不同聊天機器人對於英語學習」的看法指出Skynet-AI的反應速度快於Cleverbot,因此,程式語言的選用可能影響機器人的回應速度;學習者也指出Meg在訊息適切度上明顯低於Skynet-AI以及Cleverbot。 關鍵字:聊天機器人、自然語言處理、語料庫分析
  • Item
    以語料庫為本之半自動化英語母語者及學習者動名詞搭配詞比較
    (2013) 劉昱成; Yu-Cheng Liu
    在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搭配詞研究中,動詞與名詞的搭配是最常見且重要的層面。然而,在近數十年的發現及研究方法上,較具效率且系統化的語料庫資料提取及分析技術尚未被充分討論及實行。本研究利用The Sketch Engine (SKE)此一線上平臺,期望能以半自動化之方式,檢視中文為母語之英語學習者於動詞-名詞搭配詞使用上之錯誤。透過對此線上平臺之實驗性測試,能達成更有效率及可靠之方法,並找出更具研究意義的結果。 本研究針對三個研究問題。他們分別為 (1) 在The Sketch Engine此線上平臺上實驗性測試Sketch Diff,一半自動化語料分析功能,來比較英語母語與學習者間之動詞-名詞搭配詞使用、(2) 探究中文為母語之英語學習者於動詞-名詞搭配詞使用上之錯誤類別、及 (3) 檢視這些錯誤背後之可能形成原因。 首先,利用SKE上的Corpus Creating功能,將英國國家語料庫 (BNC),即英語母語者語料庫,及由四個中文為母語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CLEC、SWECCL、大考中心、臺灣英語學習者語料庫) 組合而成之一大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上傳至SKE平臺。接下來,在此一大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提取出最常用的690 個英語名詞。最後,Sketch-Diff,一項原本在SKE平臺上用來比較同義字的功能,被實驗性地操作,用來比較前述690個中文母語之英語學習者最常用的英語名詞,他們分別於英國國家語料庫(BNC)及另一大型英語學習者語料庫中,常見的動詞搭配。 結果顯示,共計發現134項、2841筆的動詞-名詞搭配詞錯誤。關於錯誤類別,63項 (832筆) 為動詞錯誤、43項 (1502筆) 為介詞或動名詞性質之動詞錯誤、28項 (507筆) 為名詞錯誤。 錯誤成因部分,具影響力的來源因子排名為 a) 母語負面影響 (75項、1376筆)、b) 過度延伸 (23項、213筆)、c) 同義字錯誤 (21項、449筆)、d) 錯誤類比 (9項、728筆)、e) 拼字相似錯誤 (4項、64筆)、f) 輕動詞錯誤 (1項、6筆)、及g) 錯誤造義 (1項、5筆)。 依據上述結果,有下列幾項觀察。第一,中文,也就是英語學習者的母語,仍有壓倒性的負面影響力介入動詞-名詞搭配詞的學習歷程。第二,介詞或動名詞性質之動詞錯誤最為普遍,的確需要更多關注及應對策略。最後,可能由過度延伸及同義字錯誤引發的錯誤,指出了英語學習者在搭配詞上的學習盲點,也就是亟需更多的英語接受量及情境化式的練習。
  • Item
    中文之容納語意認知: 以量化語料庫方法研究中文空間詞「裡」、「內」、「中」
    (2018) 蘇洪寬; Su, Hung-Kuan
    認知語義學領域最常討論的話題之一就是人類如何將空間經驗概念化。而在空間概念中, 容納(CONTAINMENT)和支撐(SUPPORT)這兩個重要的空間概念,在過去十年中備受關注。雖然語言共享許多共同的空間概念,但不同語言的人們在如何編碼這些空間關係上卻是十分多樣的。本研究旨在探討中文母語使用者如何通過三個接近同義詞的空間詞構式意即[在…NP…裡/內/中]來概念化容納語意關係。 過去大都採用質性分析來理解這些空間構式上的語義差異,而本研究意在透過以量化語料庫的角度,檢視容納空間構式與其地標詞(landmark)之間的共現模式。更具體地說,本研究藉由兩個統計分析,即多重鑑別詞彙連接分析(multiple distinctive collexeme analysis)和事後語義分析(post-hoc analysis),從量化語料庫的角度來研究這些概念上類似的容納語意構式。目的在於探討每個空間構式,鑑別詞彙連接(distinctive collexeme)所形成之語義場(semantic field),從而識別構式間之語義差異。 研究結果發現,三種空間構式對其地標詞選擇具有不同的偏好。這些差異反映了中國人使用容納的意象基模(image schema)來概念化一系列抽象概念,如時間和事件。[在…NP…裡]此空間構式被認為是容納關係的原型和無標記形式(unmarked)。因此,它具有更多樣化的模式,吸引了具體名詞,時間名詞,靜態抽象名詞。另一方面,當使用容納的意象基模來指定時間事件的閾值時,[在…NP…內] 此空間構式則被用於指定預先計劃的目標的截止日期。當容納的意象基模擴展到事件類的概念化時,[在…NP…內] 此空間構式可能在中文較為偏好,且通常會激發對地標的未完成(imperfective)解讀。 關鍵詞: 構式搭配分析法, 語料庫分析法, 空間詞
  • Item
    以語料庫為本之台灣英語學習者錯誤學術動名詞搭配詞分析
    (2016) 鄭妤真; Cheng,Yu-Chen
    搭配詞在過往的研究已被認為是成功的學術英文寫作的要點之一,這個論點對學習者特別重要的原因有一: 如學習者將搭配詞正確地使用於學術英文寫作時,將意味著學習者對學術英文有深刻了解以及有所認識。研究指出,學習者使用搭配詞的方式與母語者有所不同,但對於研究學習者在學術英文上之搭配詞使用錯誤卻尚無較多文獻。 有鑑於此,本文旨在分析台灣碩士生在學術英文中之錯誤動名詞搭配詞。因搭配詞在不同學科下會有所不同,所以本文特別挑選兩個學科來討論學習者錯誤動名詞搭配詞,此二學科為:應用英語以及英語教學。本文以三個研究問題為論文主軸。第一個問題在於辨認出在應用英語以及英語教學碩士論文裡,常見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第二問題在於發掘台灣學習者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之錯誤類別。第三問題而是探討學習者之錯誤動名詞搭配詞背後造成的可能原因。 以便於回答上述研究問題,本文使用兩個大型語料庫,該語料庫為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以及參照語料庫。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是由Yang在2015年建構而成。該語料庫包含494 篇碩士論文,分別來自10間不同的應用英語以及英語教學研究所。另一方面,參照語料庫則是包含兩個來自COCA 與BNC 之學術子語料庫。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以及參照語料庫的大小分別為一千一百萬字與十二億字。至於研究工具,則是使用線上查詢系統 (Sketch Engine)來搜尋錯誤動名詞搭配詞。 本文經比對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以及參照語料庫後,發現總共有171項、1171筆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將所有的錯誤動名詞搭配詞依照錯誤類型分類後,可以大約概括分成四種錯誤類型,此四種錯誤類型分別為: 動詞錯誤、名詞錯誤、介係詞錯誤或遺失,以及搭配詞不存在。142項(946筆)錯誤動名詞被歸類於錯誤動詞;16項 (124筆)為錯誤名詞;6項(36筆)為介係詞錯誤或遺失;7項 (75筆)為搭配詞不存在。除此四大錯誤分類外,因錯誤動詞數眾多,三種類型之錯誤動詞也可在本研究中發現:同義動詞錯誤(62項、443筆)、短語動詞錯誤 (2項、8筆)、其他動詞錯誤 (78項、495筆)。 於錯誤成因之分析下,七種錯誤成因也概括解釋所有171項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第一項錯誤成因是母語影響-直接翻譯,共有95項(608筆)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直接由母語翻譯為英語。第二錯誤成因母語影響-分類別錯誤 (split category)包含10項 (88筆) 錯誤動名詞搭配詞。第三錯誤成因為同義詞混淆,有39項 (261筆) 錯誤搭配詞為同義詞選錯誤。第四錯誤成因是錯誤類比,有9項 (38筆) 錯誤搭配詞被歸類於此成因。第五錯誤成因是語意過度延伸,包含7項 (40筆) 錯誤搭配詞。第六錯誤成因是拼字類似,有9項 (52筆) 錯誤搭配詞因拼字類似而造成學習者混淆。最後,有1項 (39筆)為動名詞皆錯誤。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台灣學習者對在學術英文搭配詞中,錯誤動詞的頻率最高,表示台灣學習者在搭配詞中,動詞選擇最為困難,尤其是針對同義詞的選擇,對學生來說更加容易造成混淆。另外,根據錯誤成因研究結果顯示,母語負面影響為造成錯誤搭配詞的主要原因,需要學習者多加注意。研究者最後依據實驗結果,建議學術英文教學者將常見錯誤動名詞納入教學,並提醒學生母語與英語間的差異。
  • Item
    以語料庫分析期刊作者與臺灣英文學習者學術英文動詞─名詞與形容詞─名詞搭配詞之使用
    (2015) 楊定瑜; Yang, Ting-Yu
    過往研究指出在不同的學術領域中搭配詞的使用也有所不同,研究者也發現學術英文學習者在搭配詞的使用上也不同於母語者。然而,針對單一學術領域分析其母語者及學習者英文搭配詞之使用情形的研究卻很少。 有鑑於此,本文針對應用語言學領域中學術期刊作者與台灣英文學習者使用動詞-名詞(動名)搭配詞與形容詞-名詞(形名)搭配詞之情形進行探討。本文研究旨在1)列出期刊作者常用之動名搭配詞與形名搭配詞,並提供學術英文學習者作為參考使用;2)找出台灣英文學習者常用之動名搭配詞與形名搭配詞,並和前列期刊作者常用之搭配詞進行比較;3)指出台灣英文學習者未充分利用或過度使用之搭配詞。 為達到上述之研究目的,本文自建兩座容量各近近1千2百萬字的期刊文章語料庫與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期刊文章語料庫之文本選自15本應用語言學相關之國際期刊文章,總文本數量為1,500篇;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之文本則選自10間國立大學應用語言學/英語教學學位的碩士論文,總文本數量為494篇。本文自兩座語料庫中找出29個高頻的核心名詞,進一步從兩座語料庫中找出這些名詞的常見動詞/名詞搭配並進行比較分析。 本文自期刊文章語料庫中找出181種常見的動名搭配詞與248種常見的形名搭配詞、自學習者碩士論文語料庫找出203種常見的動名搭配詞與231種常見的形名搭配詞。比較期刊作者和臺灣英文學習者學術英文搭配詞之使用發現:1) 期刊作者和臺灣英文學習者共同常用之動名搭配詞有136種、形名搭配詞有159種;2)期刊作者的搭配詞詞彙量比臺灣英文學習者的詞彙量為多,而且期刊作者的動名搭配詞詞彙量與形名搭配詞詞彙量較為相近。這些研究結果顯示期刊作者在學術動名與形名搭配詞的使用上較為均衡;相反地,臺灣英文學習者的動名搭配詞與形名搭配詞則較無多樣性且較不均衡。 本文另發現台灣英文學習者的搭配詞過度使用情形較未充分使用情形顯著;此外,具有較高t分數的搭配詞也比較容易被學習者過度使用/未充分使用。進一步分析九對詞意相近的搭配詞後發現,高頻且具有高度相關性、具有較高t分數、以及語意清楚直接的搭配詞較容易被學習者過度使用。 本文研究結果顯示,期刊作者與臺灣英文學習者在學術動名搭配詞與形名搭配詞的使用上有相當差異。研究者建議於學術英語教學者與教材編寫者能將此文所列期刊作者常用之搭配詞引入課程,並提醒學生避免太過頻繁使用相同的學術英文搭配詞,期望這些建議能為增進台灣英文學習者的學術寫作能力盡棉薄之力。
  • Item
    學術謹慎語在應用語言學上的使用研究
    (2015) 郭乃瑜; Kuo, Nai-Yu
    本文欲探討謹慎語的使用情況,謹慎語在學術寫作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儘管在過去的學術論文已為廣泛,但是,之前的研究較著重在單字詞範疇裡。相對而言,僅少數研究著重於分析以引導性子句標記的謹慎語。因此,為進一步了解謹慎語在台灣英文學術寫作中的使用情況,本研究建構了三個語料庫,以分析三組之間的異同之處。 本文所研究的領域為應用語言學,三個語料庫分別為第二語言、母語與期刊語料庫。第二語言語料庫係由四十四篇台灣研究生著作的學術論文組成。母語語料庫則涵蓋五十一篇的學術論文,由美國俄亥俄州內許多間大學的碩士生所著。期刊語料庫則包含了一百一十篇期刊文章。 藉由比較和分析,本研究的幾項主要結果如下: (一) 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謹慎語的頻率較母語者和期刊學者高,可能是因為他們常重複地使用某些動詞所致。 (二)虛主詞引導的子句中,以動詞引導的子句(例:It seems/appears that)為最被廣泛使用,三組結果皆一致。(三) 相較於其他兩組而言,第二語言學習者較少使用以形容詞引導的子句(例:It is possible that)。(四)第二語言學習者較少使用以第一人稱的指稱詞表示主觀立場。 此外,研究亦發現在某些引導子句中,第二語言學習者傾向使用一些意思較為簡單或者口語上較為頻繁的動詞。學習者之所以有該傾向可能是從會話中習得而來或者他們認為該類動詞使用上方便容易,不易造成誤用的結果。 概括來說,從語料庫當中得知,以引導性子句標記的謹慎語在三組語料庫中使用廣泛。值得注意的是,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其他兩組仍有些不同之處。因此,他們可能需要教師的引導,進而發現與母語者和期刊學者的相異之處,以便改進。最後,研究亦探討了第二語言學習者使用某些結構背後的理由,可有助於教學上的使用,使學習者能更靈活運用學術寫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