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華語、臺灣閩南語及日語身體詞研究
    (2021) 鄧孟倫; Teng, Meng-Lun
    臺灣語言中,華語、閩南語及日語關係密切,研究來看,當前臺灣乃以華語、閩南語為主要語言,日語則因歷史上臺灣曾受日本統治五十年,當時推行的「國語」即為「日語」,而今日臺灣語言當中的華語、閩南語更沉澱不少日語外來詞,因此本文選擇此三語做一共觀研究。本文以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中最常用的「身體相關語彙」為探究對象,由「認知語言學」角度分析身體詞彙中的認知隱喻表現,藉由統括式的整理及理論運用,期望能歸納出華語、閩南語及日語三種語言的語義特徵、認知隱喻類型,語言結構以及其中暗涵的語言文化特點,也由認知隱喻探討臺灣人群思維過程及其背後所隱涵的文化。本文探討以華語為主,閩南語及日語為輔,以辭典收錄的詞彙作為研究語料,大量蒐集三語當中身體詞相關詞語,進一步分析它們在認知隱喻方面的表現,各章節探討詞語包括:(一)「頭部」身體詞:「頭」、「首」;(二)「五官」身體詞:「眼」、「目」、「耳」、「鼻」、「眉」;(三)「口部」身體詞:「口」、「嘴」、「舌」、「牙」、「齒」;(四)「四肢」身體詞:「手」、「掌」、「腳」、「足」;(五)「內部器官及其他」身體詞:「心」、「肝」、「髮」等,其中包含二字詞三字格及四字格語彙,日語則包含慣用語。由於日語並非像臺灣語言一樣是方塊字,能夠完整以「漢字」呈現,當中夾雜平假名、片假名,無法清楚歸納出二、三或四字格詞彙,因此本文裡華語、閩南語以部份身體詞「詞彙」當作研究語料;日語方面則是以身體詞「慣用語」中出現的身體詞語作為探討對象。「語義」表現部份,本文著重在「認知語義學」當中「隱喻」及「轉喻」兩方面的探討。身體詞在語言上的隱喻應用情形可以說是無所不在,身體詞各部位名稱常用以隱喻人情事物,尤其在現在科技發達的社會,各國語言互相交流,網路詞彙也不斷創新,使得身體間的隱喻表現應用更加廣泛。概念「隱喻」及「轉喻」是認知思維的兩大類型,透過身體詞語料的分析可以讓我們更加了解身體詞當中的思維內涵,為何同樣的概念,在不一樣的國家及語言當中會以不同的身體器官來表示一樣的概念。本研究不僅揭示身體詞語對人體認知世界的重要性,還進一步凸顯它在語言隱喻思維背後的文化價值,從中探討蘊藏在語言當中的文化瑰寶,最終期望深具特色的臺灣語言文化能夠永續傳承。
  • Item
    日語母語者習得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研究
    (2018) 胡淞筌; Hu, Sung-Chuan
    本研究旨在探討以華語為第二語言的日語母語者學習華語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二語習得。根據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學習者在習得第二語言未完成貌標誌的早期階段,傾向將未完成貌標誌與活動動詞相關聯,而依據動貌假說的發展性預測,學習者在後期階段,會將未完成貌標誌與動詞的相關聯延伸至有界動詞與狀態動詞。情狀體假說在許多歐洲語言中得到了廣泛的驗證,然而此類研究在中文領域則相對較少,更是缺乏以日語母語者為受測對象之研究。故本研究以檢驗該假說的兩個假設性預測為目的,探討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第二語言習得是否符合動貌假說的預測,並了解日語母語者習得「在」與「著」的學習困難,探究母語轉移與語言程度效應在日語母語者習得中文未完成貌標誌中所扮演的角色。總共有六十位日語母語者參與了本研究的文法判斷測驗,受試者依據中文程度分成了兩組實驗組,另外亦含由三十位中文母語人士組成的對照組。本研究發現,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結果不完全符合動貌假說的相關性預測,亦不完全支持該假說的發展性預測,根據研究結果表示,日語母語者對中文未完成貌標誌「在」與「著」之習得受到母語轉移、第二語言複雜度及語言程度效應等因素所影響。
  • Item
    關於第三語言習得的形態句法轉移的語言類型與心理類型的相對權重
    (2015) 山口廣輝; Yamaguchi, Hiroki
    第三語言習得(TLA)相對而言是較新穎的研究領域。早先開創的第三語言習得相關研究發現,類型差異是決定轉移來源的因素(Rothman, 2010, 2011)。然而,以往的研究並未明示,究竟是何種類型差異,決定第三語言初學情境中的轉移來源。有些學者將類型學研究聚焦於客觀的語言近似,而有些學者則擴展其研究範疇至學習者對於類型的感知覺察,意即所謂的心理類型(Kellerman, 1983)。儘管已知兩種類型差異皆具影響力,兩者的相對權重卻仍有待探究。因此,本研究旨在明察當第三語言初學者思考目標語的形態句法知識時,語言類型差異與心理類型差異的相對權重。數據資料取自於兩個實驗組。第一個實驗組由33位已習得進階韓文的台灣人所組成,第二個實驗組由30位已習得進階中文的韓國人所組成。兩個實驗組皆需接受(1)口說翻譯測驗(OT)、(2)文法判讀測驗(GJT)以及(3)心理類型差異問卷調查。除此之外,另召集30位日文母語人士,作為文法判讀測驗數據資料分析之對照組。研究結果顯示,不論接收性的聽讀能力、產出性的說寫能力,或文句的複雜度,兩個實驗組皆較多仰賴語言類型近似之語言(韓文),而較少仰賴心理類型近似之語言(中文)。又,第三語言初學者無法同日文母語人士般自然地思考目標第三語言─日文。最後根據本研究結果,細述第三語言習得之教學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