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當我們與地方共舞:環境劇場中舞蹈與空間、身體及社會關係之研究
    (2021) 黃鈴雅; Huang, Ling-Ya
    地理學界的研究方向日益多元廣泛,藝文、舞蹈也漸漸成為地理學所關注的對象。舞蹈的展演空間和其中的身體實踐為地理學界過去較少探索的部分,故此研究為地理學的空間展現,以身體作為標的,形成舞蹈地理學跨界的研究。當舞蹈跳脫制式的舞台空間,以日常生活空間作為舞台形成環境劇場,其中表演者與環境的互動、舞者的身體,以及舞作概念的傳達都會和當下的環境產生關係,本研究的核心關懷為:「舞蹈環境劇場中產生的網絡關係是如何透過人與環境互動中建構而成?」當中舞蹈身體實踐是Thrift論及的非再現(Non-representation)還是無法跳脫社會文化脈絡的再現?於是,研究理論取徑關係地理學及非再現理論,試圖探討的研究目的包含(一)探究舞蹈表演在環境劇場中的空間生產與意義;(二)探究舞蹈在環境劇場中的詮釋與身體實踐方式的交互辯證;(三)探究環境劇場中舞蹈作品建構的社會網絡關係。以民族誌與質性研究作為研究方法,研究對象為長期致力於環境劇場發展的舞團-「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Dancecology)」,該團宗旨為「共生」,舞作多以對自然與人文的關懷議題為主,對舞蹈在不同環境空間的展演互動上有相當的價值和重要性。研究結果發現環境劇場中的舞蹈表演將環境視為「活」的舞伴,透過舞者非再現的身體流動及觀眾的所感,使得該場域重新生產出新的「流動的情動空間」;其次,舞蹈中的身體實踐,舞蹈體現出對作品的情感,再現文本的意義,背後蘊藏舞者日常生活中非再現的身體情動,在展演時交融觀眾的感知與環境給予的能量,形成不只是再現的身體實踐;最後,當我們與地方共舞,當中的情感、情緒以及空間氛圍的塑造,串連在地與舞蹈作品的網絡關係,對社會產生影響,也開創舞蹈地理學本土經驗的相關對話。
  • Item
    身體與身份的競逐:全球化時代跨國女性菁英與勞工的再現
    (2008) 廖彥喬; Yen-chiao Liao
    跨國女性菁英和勞工是全球化時代下新興的主體,然而不論在政經法各領域鮮少受到任何關注。身為兩大支撐全球化城市經濟運作的族群,她們分別擁有最優勢及最劣勢的全球移動權。藉由一本小說和三部影片關於女性菁英、非法移工、和外籍勞工的再現,本文試圖從不同的身體面向切入,來探討其主體性在此場域上如何一再地被競逐建構。 第一章討論身體經驗如何重建翁達吉小說(Anil’s Ghost)中女性菁英的離散身份,讓她逐漸意識到自身對於親密感、人際關係、和同理心的需求,最後認同自己為斯里蘭卡的一份子;第二章分析<美麗壞東西>中城市空間的(不)可見政治,以片中女性非法移工被性化的影像來檢視其身體與令人排斥的倫敦空間之間的轉喻關連;第三章則聚焦於兩部關於台灣女性外籍勞工的紀錄片,<八東病房>和<印尼女傭尤尼希>,討論身體實踐在家務勞動商品化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四個文本呈現出全球經濟對跨國女性及相關議題所造成的深遠影響,藉由這些文本的再現,筆者試圖提出以身體作為主體形成的競逐場域的可能性,也期望吸引更多研究者一起來重新想像/建構全球化時代下跨國女性的主體性。
  • Item
    在廣場上的身體──論余華《兄弟》裡的狂歡敘事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2012-03-01) 石曉楓
    本文試圖由「身體」角度切入,觀看余華《兄弟》裡廣場身體的狂歡演出。全文分別由「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及「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三方面進行論述。「公眾廣場上的身體演出」部分指出性的宣揚、暴力的鬥毆以及死亡的展演,為劉鎮此一公眾廣場的重要景觀。「低下書寫與政體嘲諷」部分指出余華的修辭策略,在於藉由身體孔穴的低下書寫,表達戲仿意圖,並將上述的「卑賤身體」與象徵意義上的「莊嚴身體」並置,從而產生嘲諷效果。「在時間裡變異的身體」一節則以「展示的身體」、「高大的身體」、「代罪的身體」以及「哭泣的身體」,分別統攝李光頭、宋凡平、李蘭、宋鋼等人物形象所表徵的意義。末以論述《兄弟》對於身體血統論的顛覆以及狂歡意義的討論作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