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9 of 9
  • Item
    以電腦輔助出題的台語詞彙測驗研究佮語法接觸調查
    (2021) 林佳怡; Lim, Ka-I
    因為歷史佮政治因素,多數台灣人以華語做第一語言。台灣各語言的發展無平等,親像其他的本土語言,台語的資源相對較欠缺,而且受著強勢華語的影響,台語當咧發生變化,沓沓仔倚向華語,甚至可能會影響台語測驗的標準。為著拓展台語測驗的發展面向,以及了解語法變化對台語標準化可能產生的影響,本文進行三項研究。第一,建立一套自動出題的方法佮程序,產出選項是漢字佮羅馬字兩種題型的詞彙測驗。以台語現有的資料庫做基礎,利用電腦程式自動產生詞彙測驗選擇題的題身佮選項,產出的題目由人工略仔修改了,以線頂的方式實際施測。第二,驗證出題方法的可用性,閣分析試題的難度特徵。收集作答反應以後,以古典測驗理論(CTT)佮試題反應理論(IRT)的Rasch model方法分析,來驗證試題可用性,才閣進一步共兩種題型中會影響難度的試題特徵揣出來。結果發現,本研究設計的出題方法佮程序,確實會當產出有鑑別度、也符合測驗單向度要求的可用試題。難度特徵方面,漢字選項題型的各種客觀特徵,攏較輸專家主觀判斷的結果;羅馬字選項題型有「題目台語特色詞的數量」、「誘答選項佮正答選項的聲調差異數量」兩項客觀特徵會當預測難度,專家判斷顛倒無準確。第三項研究轉向關注可能影響測驗標準的語法變化。整理受華語影響的台語語法,設計做語法接受度量表,kap入去研究一的線頂測驗,利用測驗的形式做語言調查的替代方案,來評估台語語法受華語影響的情形。結果發現,台語語序佮華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低,語序仝款、語法詞無仝的語法特色,受影響的程度較懸,甚至有錯誤語法的接受度比正確語法的接受度較懸的例。本研究的成果,開創台語測驗自動命題的研究,會當以較低的成本增加台語語言能力認證考試的題目數量,也會當予一般大眾初步判斷家己的程度適合報佗一个等級的考卷;另外,因應中學階段本土語納入必修課,研究成果也會當發展做教師判斷學生台語程度的工具。
  • Item
    臺灣國語口說和書寫中文的英語化現象
    (2012) 魏肇慧; Chao Hui Wei
    本研究旨在探討口語和書面中文西化的現象。過去諸多關於中文西化的研究指出此現象不僅侷限於詞彙和構辭層面,甚至影響句法結構。基於過去文獻所歸納之重要西化句法結構,本研究進一步分析和比較二十年來台灣書寫中文的句法西化程度和使用情形。此外,過去研究皆宥於書面中文而未有系統且完整地討論口說中文的西化現象,因此本研究特別探討口說中文之西化,並和書寫中文之結果相較。 書面資料取自於新新聞雜誌和天下雜誌;至於口說資料則採用談話性節目,包括今晚誰當家、王牌大賤諜、關鍵時刻和夢想街57號。結果顯示書寫中文方面之西化在二十年前即已很顯著,故和現今書面中文差異不大。而口說中文的西化情形亦很明顯,顯示西化句法結構並不限於翻譯或書寫,而深入至一般日常生活,成為中文語法的一部分。 此外,比較書面和口說中文後,發現西化句型的分布有極顯著之不同;而造成差異的原因主要歸因於口說和書寫此兩種不同表達方式的特色,譬如口說的即時性和互動。值得注意的是,西化句型在書面和口說中文的分布和其對應之英語句型在書面和口說英文的分布相一致,此結果進一步支持這些結構確為英語化之句型。
  • Item
    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
    (2006) 許慧如; Hui-ju Hsu
    本研究分析台灣不同世代與不同族群間的華語語音變化,以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 “(1) 華語在台灣是否已等化?”;“(2)若華語在台灣已等化,此等化過程如何進行?”我們分析了四項聲音變數—調域、輕聲發生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外省人及本省人之間的華語口音差異,於一九五o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於大約三十年間完成。上述四項聲音變數,除了調域之外,皆於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O年之間出生之受試者間等化。換言之,現今(二OO五年)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台北的受試者,無論本省或外省族群,使用輕聲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等現象,皆無明顯差異。調域則於下一世代受試者之間等化。 華語於台灣發展之過程與英語於紐西蘭發展之過程類似,但紐西蘭英語經過約五十年才形成,台灣華語則僅約三十年。本研究提出三項社會因素,以解釋台灣華語何以能於較短時間內形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潮;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則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 此外,本研究亦提出,根據Siegel(1981)提出之語言與社會條件,我們可說台灣華語正在進行折衷共同化(koineization),甚至已可將台灣華語視為一折衷共同語(koine)。 除了等化現象外,本研究亦觀察到另兩項台灣華語的現象。其中一項是音節末鼻音合流。另一項觀察則發現,輕聲應視為台灣華語的第五聲較為恰當,其調型為低降調。
  • Item
    馬來西亞檳城福建話研究
    (2017) 王桂蘭; Wang, Kuei-Lan
    本文主要關注3個焦點:檳城福建話的語言特色;以符碼優先理論看檳城的招牌與《檳城新報》內的廣告;解碼百年前檳城街道名稱內的語言密碼與文化意涵。 首先透過語言調查,整理檳城福建話的語音系統,並與相關的次方言比較,得出檳城福建話與漳州、龍海更為接近。由於語言接觸的關係,檳城福建話內有著馬來語、英語的借詞,也讓檳城福建話不同於其他地區的閩南語。 其次,招牌是語言景觀中重要的一環。透過對招牌的解讀觀看實體世界的語言如何呈現在檳城的招牌上。《檳城新報》的語言景觀多元而豐富,不論是煙或酒類廣告的語言數量以多語言為常態。語言景觀具有傳遞訊息和象徵的功能,這些看得見、讀得到的報章雜誌與招牌,傳遞出檳城當地多元族群的互動。 最後,路名是語言與文化結合的產物,背後蘊藏著相關的歷史記憶。本文以Lo Man Yuk的路名記錄為研究材料,著重福建話路名的分析,並探究隱藏在路名中的語言特色及文化語詞。語言特色有著「兼具漳、廈特色」,尤其是「漳州腔」的比例最多。面對外來語,主要以音譯相關方式進行外來語的借用。文化語詞上,能看到海外華人在血緣、地緣、業緣這3方面的互動性很高,也有自己的文化內涵在其中。 了解一個語言可以透過多方視角進行。本文以傳統語言學、語言景觀與文獻梳理的方式,描繪出平面的語言系統、特徵,和立體的廣告招牌現象,以呈現檳城福建話的在地性與特殊性。
  • Item
    臺語中日語借詞使用現況調查
    (2015) 詹依儒; Chan,Yi-Ru
    因為臺灣歷史背景的關係,語 因為臺灣歷史背景的關係,語 因為臺灣歷史背景的關係,語 中擁有許多日語借詞。本研究欲探討現今臺 擁有許多日語借詞。本研究欲探討現今臺 擁有許多日語借詞。本研究欲探討現今臺 語中日借詞在臺灣多且華為優勢的環境表現。 本研究以引出法(elicitation)利用圖卡方式收集語料,再將所收錄到的語料依Winford(2003)借詞分類為基礎,搭配鄭良偉(1990)所提出臺語的四個語層分類。研究結果顯示:一、「瓦斯」ga55 suh3在臺語中並無其它詞彙競爭,穩定地被臺語說話者使用。「陽臺」be33 lan51 tah3、「高跟鞋」hai33 hi51 lu55在實驗中推論已消失在臺語詞彙中。二、受試者使用「臺語特有詞」指涉欲測的日語借詞。三、漢字臺語音讀現象普遍,視為「臺華共通詞」與日語借詞競爭。四、不是所有漢字都能輕易臺語發音,因此實驗中另一普遍現象為語碼轉換。五、社會因素上,年紀大的受試者使用日語借詞的比例高活力越大,反之亦然。男性使用日語借詞活力高於女性受試者。中南部地區受試者使用日語借詞的活力高於北部受試者。就讀臺語文相關系所的受試者日語借詞使用上活力高於非就讀臺語文相關系所的受試者。食(植)物類的日語借詞使用日語發音的比例最高,科技類及醫療用品類之詞彙多數受試者以華語思考表達,因此使用日語借詞的比例最低。
  • 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言學系, 2010-01-??) 蔡惠名
    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
  • Item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
    (英語學系, 2009-07-??) 許慧如; 謝國平
    本研究分析台灣兩個世代與兩個族群間的華語聲調表現。結果顯示,官話外省人及閩南本省人之間的華語聲調差異,於一九五零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 於大約兩個世代之內完成,較Trudgill所提出的三個世代早了一個世代 (Trudgill 1986, 2004)。本研究提出四項社會因素,解釋台灣華語的等化過程何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型態,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 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第四項則為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頻繁接觸。
  • Item
    「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
    (台灣文化及語言文學研究所, 2010-01-??) 蔡惠名
    文獻上所記載的屏東滿州鄉,多以客家人為主要聚落族群。從1928 年(昭和3 年)《台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佔近六成比例,即透露來自廣東省嘉應州的客家人,輾轉遷移至滿州定居的現象。有關台灣的漢民族調查,滿州地區雖仍以客家人為主,但已明顯看出數據的滑落,甚至在1989 年洪惟仁所繪製之〈台灣客家方言島消失示意圖〉已將滿州歸入「已消失的方言島」裡。從日治時期到80 年後的今日,滿州鄉的客家人生活用語絕大部分都是鶴佬話,說自己是「客無著」、「客無過」的一份子。是什麼原因使客家人時時警惕「寧賣祖宗田,不忘祖宗言」的信仰逐漸衰退?族群認同上是否也已動搖?本文運用社會語言學的田野調查方式,以47 個特殊詞彙訪問109 位在地人,解釋語言變遷的原因,並對照在文獻上或在地圖上所呈現的客家人變成鶴佬客,到現在絕大部分的當地人已認為自己是鶴佬人的過程。
  • Item
    台、華語語言接觸下的「有」字句
    (臺灣語文學系, 2012-04-??) 陳麗君; Tan, Le-kun
    近年來雖然針對台灣華語「有+VP」構式的句法學和語意學相關研究繁多,不過由於缺乏系統性的語料蒐集以及使用率調查,對於「有+VP」的詞類、語法功能以及其傳播的原因不但諸家說法紛紜而且極少人提到其和「有+AP」的關聯。本研究利用語料庫羅列出含有「有」的各種句式,再利用李克特的五尺度問卷調查各種句式的使用率。最後運用Traugott 的主觀化理論以及功能變化模式說明語法化下的「有」的語意∕語用變化。本研究從句法、語意∕語用變化的角度釐清了過去研究中的下列幾個問題:(1)掌握台語和台灣華語的「有」的各種句式和使用頻率。(2)比較「有+VP」、「有+AP」的使用,究明語言變化發生的原因,(3)語言接觸後語法化下「有」的語意∕語用可以推論為說話者要求確認或表現質疑的主觀態度,(4)「有」的語法化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