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氣候變遷下的水資源供應與產業發展—以新竹科學園區為例
    (2024) 鐘藝方; Chung, Yi-Fang
    隨著全球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各地乾旱事件發生的頻率逐漸增加,水資源的供給產生壓力,產業未來將面臨到缺水風險。其中半導體產業需要使用大量的水,以目前高階製程晶片持續發展並擴大設廠的速度,未來半導體產業用水量勢必大幅增加。臺灣新竹科學園區為全球重要的半導體供應區,若未來面臨缺水導致晶片無法及時生產,將使全球晶片供應鏈受到衝擊,因此分析未來竹科可能會面臨到的缺水風險,將能夠幫助政府或是廠商能更好的調配水資源,以降低晶片供應不足的風險與減少產值損失。供應新竹科學園區的用水主要以寶山水庫及寶山第二水庫為主,因此本研究利用物質流分析計算在不同氣候變遷模式及兩種用水情境下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 2025-2100年的模擬蓄水量,並分析 2025-2040、2041-2060、2061-2080 與 2081-2100 等四個時期及 4 個 RCP (Representative Concentration Pathway)情境下,各月份寶山水庫及寶二水庫的缺水與減供風險,並量化寶二水庫擴容工程能夠為竹科減少的產值損失。研究結果發現,整體趨勢下工業優先情境比起農業優先情境的缺水與減供比例要降低很多。在這兩種用水情境下,RCP6.0 在缺水與減供比例的表現均是最嚴重的情境,RCP8.5 並非為最嚴重情境。農業優先情境下的缺水高峰月份落在 12-2 月,減供高峰月份是 11-2 月;工業優先情境下的缺水高峰月份落在 2-4 月,減供高峰月份是 12-2月。寶二水庫擴容工程未來可有效減少缺水天數,經評估後在工業優先情境的 2061-2080 年最高可以減少每年約 665 億 8195 萬 6500 元的產值損失。本研究之結果可提供政府及新竹科學園區廠商針對未來缺水及減供的風險示警,並建議調適措施之預備時間做為參考。
  • Item
    大臺北地區食物物質流與生產空間分析
    (2016) 杜楷鈞; Du, Kai-Jyun
    受到都市擴張影響,造成都市內部農地變遷,因人口增長與社會經濟變化,大量初級產業用地紛紛轉變為住宅、文教、工商業等土地利用類型,但農業用地的減少,直接影響了都市糧食安全與環境負荷,因此糧食生產調適與自給安全等議題受到世界各國重視,而臺灣亦是如此。故本研究欲探討大臺北地區從日治時期1905年至2012年,稻米種植面積變化所造成之大臺北地區稻米供給數量改變情形,分別使用臺灣堡圖(歷史圖資)、美軍航照、Landsat-1衛星影像以及福衛二號衛星影像(航遙測影像)建置稻田空間分佈,獲得四時期稻田面積為44,417、33,438、19,399、520公頃,並搭配農委會農業統計年報調查資料探討研究區內稻米、蔬菜、豬肉此三項食物之生產情形,進一步分析三項食物之生產、消費空間情形,並結合大臺北地區不同時期食物物質流分析。城鄉發展不僅是都市規劃的主要問題,也是都市永續發展的一個核心議題,本研究透過糧食供給與消費的概念,量化不同都市間的互動關係,並且還原都市內部糧食需求與供應之差異。由於都市擴張導致糧食減產,嚴重降低了糧食供應能力,因而衍生都市糧食安全問題,並對外縣市造成相關環境負荷,如本研究結果顯示,每年大臺北地區之食物消費將為其他縣市帶來約15億公斤的碳排放量,而水足跡總量達24億立方公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