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10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晚清重寫型小說的文明想像及寫作實踐(2024) 蔡靖妏; Tsai, Jing-Wen本研究以吳趼人《新石頭記》、西泠冬青《新水滸》、陸士諤《新水滸》三部晚清重寫型小說為核心,探究晚清作家如何透過「重寫」策略,刻意挪用、變造前文本的情節框架、人物性格與義理價值,使重寫文本承擔起文化傳承之使命,同時折射出時空新變與家國存亡的當代問題,從而在各種新舊價值的拔河裡,釐清何謂真正的「文明」。整體而言,晚清重寫型小說的創作,既響應梁啟超「小說界革命」的號召,又突破文壇長久以來對續書「誨淫誨盜」、「狗尾續貂」的批評,更繼承「演義」的淑世作用,藉此擘畫「文明新中國」的想像藍圖,此為其價值所在。本研究第二章以「現代化時空的創建」作為主軸,討論在「進化論」風潮下,作者對故事時空進行進化處理,讓前文本中的舊人物現身晚清,觀看與體驗以「上海」為代表的港埠都市,形成「入世-考察-歸返」新型態遊歷敘事結構,找尋改造自我與中國的可能方案。從中發現「動力機械、報時工具、照明工具」三面向為現代化時空的重要指標,甚至衍伸所謂的「上海模式」,作為建造新中國的物質要件。此外,《新石頭記》又進一步幻設烏托邦,揭示中國既有的傳統文化資源是科技發展的根源,唯有鎔舊鑄新才是通往現代化的可行方案。伴隨西潮傳入,新空間與新制度必然對城市寓居者展開管理與改造,因此,「身體」可說是一種文化建構物,反映不同歷史文化階段的概念演變。故本研究第三章「理想文明人的形塑」著眼於故事人物不合時宜、不受管控的身體展演,從「便溺、飲食、衣著」三種生活面向,探析知識與權力的交互運作,從而掌握講究衛生、強國保種乃晚清社會的新共識,目的在於形塑一個「強健守禮法」的理想文明身體。另一方面,晚清時人意識到中國精神文明正崩塌瓦解,亟需重新確立立身處世的核心價值,故第四章「新中國夢的反思」,聚焦討論小說通過重申「內聖外王」的儒家思想,展開「王霸之辨、義利之辨」的辯證,最後綰合儒學與西學,建構一個萬國來服的「大同世界」,可以發現晚清作家以重寫演義來打造新中國夢,不僅是對舊小說的反省與修正,更是一種文明存續與進化的具體實踐方式。Item 凡爾納科幻小說中文譯本研究--以《地底旅行》為例(2006) 陳明哲; Chen Ming-jer西元1900年,凡爾納的《八十日環遊記》首度引進中文的多元文學系統,在接下來的十幾年內,因為適逢梁啟超等人發起「小說界革命」,翻譯科學小說蔚為風潮,凡爾納其他的科幻作品,諸如《海底旅行》、《地底旅行》與《月界旅行》等,也都陸續有了中文譯本。從晚清時期以來,凡爾納的翻譯延續至今,雖然其間因為五四文人的文學取向不同而有所中斷,但挾著「科幻小說之父」的盛名,他的作品依然在文學舞台上佔有一席之地。若我們總結這一百多年的中譯歷程,凡爾納的地位其實經歷了不同的變化,各個時期因為社會歷史背景不同,對於譯者、譯本與翻譯行為也產生了不同的影響。 晚清時期,翻譯文學仍處於文學多元系統的邊緣,而且又受到政治革命的影響,譯者傾向於強調科學的實用價值,把科幻小說當成教育大眾的工具,因此對於譯本便有許多更動。以魯迅的《地底旅行》中譯本來說,可以歸納出三個操縱的方向:一、符合傳統小說的框架。二、為政治目的服務。三、省略或簡化科學的描述。而這三個特色同樣見諸於同一時期凡爾納其他的科幻譯本。 到了五四時代,知識份子對於通俗小說的譯介不再熱衷,加上正規科學在中國落地生根,已經無人關心科普問題,凡爾納的科幻小說翻譯於是陷入停頓。 政府遷台之後,凡爾納科幻小說的翻譯漸漸回復,不過這個時候的出版社與譯者幾乎都把凡爾納的作品當成是青少年兒童讀物,因此在從事翻譯工作之時,便受到兒童文學翻譯規範的支配,絕大多數的譯本都以可接受性為主,高度充分性的翻譯極為少見。這個時期所翻譯的作品都是晚清就已經介紹過的,而且跟晚清一樣,翻譯的來源依舊是轉譯本,只是不同之處在於晚清以日文為主要轉譯的中介,而這個時候則以英譯本為主要來源。分析這個時期的《地底旅行》譯本之後,筆者發現三個操縱的大方向:一、為教育目的服務。二、迎合青少年兒童的閱讀需求。三、還原科幻成分。因為把他的小說定位成青少年兒童文學,因此沙維特所提出的兒童文學翻譯規範「教育兒童」與「符合兒童的閱讀能力」兩項,譯者均有相對應的操縱策略。至於原著小說中的科學描寫,大多數已經譯出了,但是因為受到上述規範的影響,有些科學段落依然遭到刪除或簡化。 綜觀整體,轉譯似乎是所有時代譯者的一致選擇,要尋找從法文譯出的版本極為不易,因此他的中文譯名一直都沒有固定,中文讀者對他的重視無法提升有一部份也導因於此。其次,凡爾納的原創小說數量有60幾部,而真正譯出的卻十分有限,尤其台灣地區幾乎都以科幻小說為重,相較於英語世界對他的認識在逐步修正,我們的翻譯則一直都在原地踏步。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所有的譯本都以「科幻小說之父」為號召,但是卻沒有讓他名實相符,也就是說,自晚清以來,因為各種不同的原因,某些科幻文字從來就沒有機會跟中文讀者見面。Item 利劍與盾牌─張之洞在鴉片政策上的權變措施(2009) 廖正佩; Chengpei Liao摘 要 晚清的鴉片,不只牽涉到白銀外漏與社會風氣等諸多問題,更關係到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機。身為晚清重臣之一的張之洞,在長達四十年的官場生涯中,「鴉片」是他所面對的艱鉅任務之一。張之洞出身書香世家,幼受家庭教育薰陶,及長遊學各地,往來師友啟迪惕勵,卓然已有經國濟世之志,他以發揚儒家道統自居,蓄勢待發以期有成。 在不同時空背景,張之洞在擔任督撫時期的鴉片政策上有截然不同的作法。在山西巡撫時代的張之洞,以「劍及履及」的果敢與毅力採取禁種與禁吸雙管齊下的方式,以傳統儒家靜態式的富民與安民為主軸,誓掃過去弊習,是「利劍出鞘」。轉任兩廣總督後的張之洞,歷經中法戰爭使他體認中國近代化的重要,他結合儒家的「權變」及「經世」思想,轉而應用鴉片稅釐於海防籌建、洋款還款、補助文教、整頓治安等,他嚴緝鴉片走私以防偷漏稅已不同於林則徐的嚴禁輸入,張之洞善藉鴉片稅釐,廣集財源,籌建各式「保國」措施,為「保教」與「保種」樹立無形的盾牌。 湖廣總督時代的張之洞,更以通權達變的方式應用鴉片稅釐,除了籌措庚子賠款的財源外,他更以土藥稅釐充當湖北槍炮廠常年經費之一,甚至與鄰近各省合作收取土膏統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的模式來建設湖北。在諸多權變措施下,張之洞唯一不變的是「去毒」信念,並在〈勸學篇〉發表「去毒」思想與方法。通權達變再加上張之洞本身「善巧」的為官特質,張之洞在湖廣總督時期的鴉片政策企圖實踐以地方財辦地方事,並圖中國自強,其靈活之法,有如劍盾在手,攻守自如。Item 晚清通俗性報刊與現代知識啟蒙:以《圖畫日報》為中心(2009) 鄧淑英晚清以來,面臨深刻的民族危機,許多知識分子咸以開民智作為救亡圖存的手段。晚清新政時期獨立發行的報刊─《圖畫日報》以通俗性的圖說形式,帶給讀者的知識啟蒙,較之文字報刊不遑多讓。 上海租界展現了近代西洋文明,不少有識官紳,從租界移植西方近代城市的發展模式,配合新政,推行了許多的嶄新的措施。透過《圖畫日報》的報導,讀者對於此一時期的新制度、新事業有了較全面的理解,也顯現出《圖畫日報》改革所抱持的濃厚期待。 上海自開港之後,迅速成為商務發達的城市,上海也成為五方雜處、華洋混居的社會,各種文化交融其間。《圖畫日報》詳細地向讀者介紹了上海的現代性變遷。此外,對於社會中的舊陋習,也給予無情的批判。其中,予讀者印象最深刻者,莫過於與女性形象變遷之相關報導。 《圖畫日報》最能展現傳遞新知的部分,莫過於對於外國事物的介紹。《圖畫日報》藉由外國城市的介紹,向讀者敘說近代西洋文明的獨特魅力,並提供現代城市的發展範例。此外,《圖畫日報》介紹外國著名歷史人物,似是欲使國人慕其言行,進而興起救國志向,而加以仿效。 總之,作為晚清通俗性畫報的《圖畫日報》,在新政革新時期,清楚呈現出當時知識份子的革新救國熱情,不論是文字或是圖像,都展現了對現代知識啟蒙的關懷。Item 《點石齋畫報》中的秩序觀(1884-1898)(2008) 李佩芬摘要 綜觀目前有關《點石齋畫報》的研究,多是強調《點石齋畫報》在「啟蒙」、「開愚」的貢獻,雖然也有部分學者提及《點石齋畫報》深具「傳統思想」的特質,但內容多是點到為止。 然而,從《點石齋畫報》從報導內容、角度、文末評語來看,儒家禮治思想幾乎貫穿所有報導內容,在報導文末不斷出現道德教化的評語,透露出編者心中有一個理想的秩序觀。本文將透過對《點石齋畫報》內容全面性的探討,來呈現《點石齋畫報》的秩序觀。 本文預備從天下觀、家庭倫常觀、社會秩序三個層面來觀察,並分三章來進行討論。在第二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報導所呈現的天下觀,即使在西力衝擊下,《點石齋畫報》仍以天朝角度,優越的文化觀點來理解世界,面對日漸衰微的國際地位,仍堅定維護天朝的主權。 第三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呈現的家庭倫常觀,隨著經濟發達與平權思想的傳入,晚清家庭秩序出現鬆動現象,《點石齋畫報》透過對傳統孝道、父權、夫權的維護,期待穩定社會秩序,儘管如此,傳統倫常觀念仍呈現不斷弱化的事實。 第四章中主要探討《點石齋畫報》理想的社會秩序,《點石齋畫報》對社會各階層的變動,都從「世風日下,禮教淪喪」的角度評論,期待恢復理想的儒家禮治秩序。只是,隨著經濟不斷的發展,傳統禮治秩序已無法應付日趨複雜的晚清社會。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Item 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國文系, 2015-09-??) 傅榮賢; Fu, Rong-xian書目分類既是對文獻世界的整序,也是對文獻背後知識本體的界定以及對知識結構的全面規劃。近代書目分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1)在傳統四部框架內容納西學書籍,(2)增補四部書目類別以統攝西書,(3)西書獨立編目,(4)中西書籍分列於一編,(5)以中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6)以西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等變化,它們大致對應於「西學中源」、「中體西用」、「中西異學」、「學無中西」、「西體中用」等學術理念。而總體上,中國近代書目的歷史演進,與對傳統知識分類的逐步清算,以及對知識體系的西方化重建相同步。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Item 中西學術之爭與晚清書目分類的歷史演進(國文系, 2015-09-??) 傅榮賢; Fu, Rong-xian書目分類既是對文獻世界的整序,也是對文獻背後知識本體的界定以及對知識結構的全面規劃。近代書目分類的發展大致經歷了──(1)在傳統四部框架內容納西學書籍,(2)增補四部書目類別以統攝西書,(3)西書獨立編目,(4)中西書籍分列於一編,(5)以中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6)以西學為主建構統一分類體系等變化,它們大致對應於「西學中源」、「中體西用」、「中西異學」、「學無中西」、「西體中用」等學術理念。而總體上,中國近代書目的歷史演進,與對傳統知識分類的逐步清算,以及對知識體系的西方化重建相同步。Item 李鴻章政術憑藉之機緣網路(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2-06-??) 王爾敏; Wang, Erh Min在晚清政治舞台李鴻章是一位重要人物,世有論者,不一而足。李鴻章生平行事,雖是當國重鎮,却非一帆風順,雖受清廷倚重,却非掌握大權。故評論人物,自不能輕下論斷,當須進而考察,建立真知。蓋李氏雖是一代偉人,所涉政事亦繁駁複雜,勢須就此一代宏觀細考可稍得澄清。本文就李氏起家科名,躋身高位,乃是一路崎嶇,而在潰敗傾覆之後,隨外在機緣,憑個人才識眼光,而得掌握進身良機,始能獲致後日成就地位。乃能見到無論雄才大略,飽腹經綸,而外在機緣仍是十分重要。李鴻章中進士,又選為翰林,任事作官,此是根本資履。若在承平,久在京朝,前程自是光明。所謂金馬玉堂、仕宦坦途,憑其才學可晉至高位。世人未料,1850 年太平軍廣西起義,迅速打進長江流域,數省受擾而終打下金陵,建為天京,凡江左、湖南、湖北、江西、江蘇、安徽俱受太平軍襲劫,清廷除派旗、綠營大軍進剿,又於1853 年令京中官吏回故鄉召兵勇隨官兵助戰。李鴻章即以翰林院編修遣其回鄉帶兵助陣。須知凡此官員受命回鄉,兵須自召,餉須自籌,主要奉聖旨,可以在家鄉召兵徵餉。曾國藩奉命練兵,亦不出此背景,大抵此類文官練兵保鄉,成敗全看才幹毅力,實僅有曾國藩苦撐未敗。李鴻章召兵不能多,籌餉難足用,雖親戰陣,有勝亦有負。而終於餉竭兵潰,喪其所有。苦戰五、六年,完全歸白費,家宅被焚毀。終在1858 年遁避江西、南昌。李鴻章自是空拳孤注,於1859 年初投效曾國藩湘軍,任其幕僚。其時湘軍親敗,大將李續賓戰死,國藩六弟國華同殉。湘軍喪敗之餘,正逢逆境鴻章來投,却是彼此相濡以沫,共嘗甘苦。曾國藩帶兵八年,兵未潰,志未懈,終在1860 年清軍主力在金陵潰敗,太平軍乘勢席捲江、浙。朝廷不能不重用曾氏湘軍,授曾國藩為兩江總督欽差大臣,自是湘軍得以發展,而李鴻章亦隨之受到重用。曾國藩為規復江蘇失土,乃保荐李鴻章為江蘇巡撫,由道員直升巡撫,乃是一步晉身疆吏。湘淮軍合力平定太平軍之後,接著北方近畿各省捻軍勢力擴大,並在1865 年在山東圍攻主帥僧格林沁並加以殺死,朝廷震驚,終於先後任曾國藩、李鴻章為欽差大臣,乃李鴻章平定東捻西捻,李氏得任協辦大學士,曾國藩調任直隸總督。未料1870 年發生天津教案、法國駐天津領事被殺,法國、英國、比國、義國教士修女多有被殺,法國聲言派兵來華作戰。清廷緊急促調李鴻章帶淮軍來保衛京畿,並調曾國藩回任兩江,調李鴻章任直隸總督。本來中法可能開戰,但西方發生驚動世界之普法戰爭,使法國無力東顧,李氏到津,遂以和平方式解決天津教案,自此坐鎮北洋,清廷付予承擔外交事務兼管南北洋沿海沿江防務,其名位僅是地方總督,而責任須顧國防外交。當此列強環伺,二十五年間掬盡心血於為日,對法、對俄、對英之各次重大交涉,最後則對八國聯軍,亦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李鴻章在同治九年(1870)即覺悟到中國必須變法,但只與丁日昌在信中討論,不敢向朝廷建議。清廷只令其看守大門,有重責而無實權,想做之事復多掣肘。對外敗辱,豈能歸咎李氏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