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10 of 14
  • Item
    2018年「東亞文化史研究」課程日本大學移地教學紀要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19-12-??) 沈育瑭; 許荔婷; 黃寶雯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師大)「東亞文化史研究」課程之學生,在臺師大周東怡教授的帶領下,於2018 年寒假期間,前往日本東京移地教學,與日本大學(日大)通信教育部師生交流,進行為期四日的教學活動。課程從17世紀的東亞世界開始,到19世紀末日本對臺灣人才的培育,再到20世紀初期的中日文化交流,一系列的課程讓兩校學生皆收獲許多。除了課程外,與日大學生的國際交流,亦是此次移地教學的重點。臺師大學生們在交流過程中,體驗到各式文化差異與衝擊。經歷課程與交流後,同學們也省思現今的日本與臺灣歷史教育,從這當中思考歷史的本質與應用。
  • Item
    再現日本:日本照片新娘敘事
    (2015) 林恩伃; Lin, En-Yu
    本篇論文旨在研究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照片新娘。雖然自一九七零年代起,歷史學家及社會學家就開始關注照片新娘的歷史,而日本照片新娘的生命經驗亦呈現於許多日裔美國文學作品中,但是,照片新娘和其日本祖國間的關係卻一直未得到學界應有的重視。本論文透過探討琳達·奧哈瑪(Linda Ohama)的家庭紀錄片《祖母的花園》(Obaachan’s Garden)以及真壁知子(Tomoko Makabe)的口述歷史著作《照片新娘:加拿大的日本女性》(Picture Brides: Japanese Women in Canada),意圖呈現日本照片新娘在日本及日美跨太平洋歷史進程中的重要性。 本論文分為四章。第一章為緒論,簡述照片新娘歷史並闡明在當前照片新娘研究中,照片新娘的日本經驗和日本回憶研究之不足。第二章探討紀錄片《祖母的花園》中照片新娘及其後裔透過不同方式再/建構他們和日本的聯繫。我特別關注此紀錄片中所呈現的日本意象如何展示個人經驗、家庭記憶、族裔歷史以及日本國家歷史間相互交織的關係。第三章則閱讀《照片新娘:加拿大的日本女性》中五位照片新娘的口述歷史。我論述真壁知子如何從一個新移民的角度強調照片新娘在日本史以及日本加拿大移民史中的重要性,並主張日本照片新娘跨國經驗可以幫助我們了解二十世紀初期的日本文化以及區域發展。第四章總結此論文,並思考相關議題未來研究的方向。
  • Item
    1930年代初期世界農業危機與英日航運在亞洲國際海域小麥米穀航線的競爭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硏究所, 2017-12-??) 李宇平; Lee, Yu-ping
    1930年代初期世界經濟蕭條期間,國際大宗農作及穀物豐收,大幅降低原穀物生產區之美洲、澳洲等地開航至歐洲之跨洲際穀物輸送航線的需求,說明歐洲穀物生產過剩、歐洲穀物的輸入量銳減與世界海運市場低迷之間,密切相關。向來仰賴穀物進口之歐洲,生產過剩,不需從澳洲、美洲進口小麥,導致世界雜穀向歐輸出航線不振。之後,以澳洲小麥為主的雜穀,轉向亞洲輸出。澳洲海運市場抬頭與進入遠東航線,相對於世界其他穀物輸送航線,輸送量愈趨龐大,推進了亞洲航運市場,相對趨於景氣。就英、日商船在亞洲國際海運的競爭而言,首先,兩大戰期英國及日本在對外貿易、海上貿易和運輸,多係以原料和米榖雜糧等低價格貨物占大部分。英、日商船航運競爭的若干形貌,反映在英、日商船載運的大宗米榖雜糧類貨物之中。1930年代恐慌初期英、日兩國商船航線因地理分布不同,承受國際物流變化與世界農業危機的影響則有別。稻米因是亞洲域內生產的主要糧食,且多在亞洲域內消費,經濟蕭條期間,一定數量稻米之海上輸送,仍可持續地支撐亞洲航線。英國商船多為跨洲際航線及世界一周航線的經營者,原多承載了世界小麥海上貿易與運輸,因大恐慌期間跨洲際航線及世界一周航線之沒落,更無一顯身手之處。日本商船反於經濟恐慌期間,集中心力積極開闢亞洲兩地之間的定點航線。其所經營之澳洲小麥航線整編入原有的滿洲大豆航線以及南洋航線、曼谷航線等載運稻米為主的航線,航向中國、日本,使日本商船推進了亞洲航運市場上揚走勢。其次,1930年代初期,小麥及稻米兩種穀物的生產朝同方向變動,小麥豐收之際,稻米也同時豐收。大量基本的糧食穀物被拋向世界市場,傾銷至各國,促使糧價大幅下滑。30年代以中國為首的亞洲,因他國農產等初級產品之生產過剩,廉價傾銷。這可以說明英、日航運在亞洲國際海域的競爭,何以在海上貿易路線與運輸渠道的發展與整編上,反映了商品傾銷的本質。最後,本文說明,以日本商船為主的亞洲國際航線之飛躍進展為主調的近海海運復甦的趨勢中, 英國商船支配的亞洲國際航線相對弱勢的變化。可以管窺並說明,1930年代日本何以相對於英國,甚至世界其他國家,較早由經濟恐慌走向復甦。英、日航運間的競爭事實上重新整編了亞洲中心的海運網,即英國海運在亞洲近海為主的市場縮小,日本勢力則在以日本為中心的亞洲國際海運市場的擴大。
  • 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
    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
  • Item
    日本地理教育中的災害整備
    (地理學系, 2014-11-??) 井田仁康; Yoshiyasu IDA
    日本地理教育包括國中的社會領域及高中地理課均強調災害整備教育,尤其是在2011 年東日本大地震災害後,日本更加注重災害整備教育,課程內容著重如何判讀災害地圖及製作災害整備圖。當學生遇到重大災難時,他們必需根據地圖及知識去進行判斷、決策及行動,以保護他們自己並幫助其他人們。這些能力必須在中學地理教育中學會,日本地理課程即試圖去提升這些能力。另一方面,有一些災區並未完全復原,部份學生在學習上也遭遇困難,因為他們經歷過海嘯、房舍傾倒、淹水流失及悲慘記憶等,以致於腦海中時常顯現受創場景,在學校中很難教導他們災害這件事。
  • Item
    一面鑲嵌了葛蘭姆西徽章的鏡子:評吉見俊哉《媒介文化論》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 2010-04-01) 莊佳穎
  • Item
    臺灣與日本的中學歷史教科書之比較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 2009-06-??) 甘懷真
    本文主旨是探討日本現行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內容及編審制度,並與台灣作比較,希望有助於我們進一步反省目前台灣的中學歷史教科書的優缺點。本文介紹了戰後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的課綱形成的歷史背景,主要說明日本史學界的主流由左派史學與日本右派政府間的衝突,如慰安婦的例子。本文也介紹其審查制度,重點在分析日本與台灣的不同。相對於台灣的「九年一貫」,日本的歷史教育重在中學的「中高一貫」教育。本文也分析了日本的教育制度中如何作歷史課程的銜接。再者,就課程內容方面,本文也評析了日本與台灣的教科書內容如因應民族主義的動力與世界史的要求。最後,本文也對台灣的歷史教科書的相關制度提出若干建議。如重新建置政府的教科書審查制度;加強教科書出版社的職能;堅持一綱多本,但進行改良;重新思考歷史教育的各階段銜接問題。他山之石,可以攻錯,本文的比較或許可以作為反省之資。
  • Item
    唐代史料學述(二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91-06-??) 莊萬壽
  • Item
    白氏長慶集對日本源氏物語之影響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88-06-??) 陳瑤璣
  • Item
    空海及其學術與日本紀念空海的商業文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89-06-??) 莊萬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