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臺灣高中英文教科書學術性字彙選用之分析研究
    (2014) 陳惠貞; Hui-chen, Chen
    本研究主要目的在於現行五個版本高中英語教科書中的學術性單字數量以及其分布進行分析比較,以期能瞭解現行高中英文教材在字彙學習方面如何協助學生發展其閱讀大學原文教科書之能力。學術性生字選用比較參照標準,乃以Coxhead 學者於2000年所發表之學術用字詞彙表(the Academic Word List) 為主。同時,本研究亦找出未收錄於各版本之重要學術性詞彙,進而彙編成各版本相對應之補充字表,以供教師編製補充教材或學生進行自主學習使用。 生字選用分析對象為目前市面上廣受採用之五個版本高中英文教科書(A、B、C、D及E版本),共計三十冊。本研究分析之字彙聚焦於各版本基礎教材部分列於生字表之生字。所採用之研究分析工具為Web VocaProfile Classic v.4 軟體,學術性單字詞彙量之分析單位為字族(word family)。 本研究的主要發現如下: (一) 五套高中英文教科書中的學術性單字總量呈現顯著差異。C、D及E三個版本含有50%以上學術用字詞彙表之學術性生字,分別選用了289個,306個以及315個學術性單字。A及B兩版本含有42%以及45%學術用字詞彙表上的學術性生字,分別為240個及256個學術性單字。 (二) 從字頻角度來看各版本教科書學術性單字的選用時,各版本在高字頻學術性單字選用上並無顯著差異,但各版本在稍低字頻(less-frequent)學術性單字選用上呈現顯著差異。整體學術性單字總量的差異主要來自於稍低字頻學術性單字的選用。 (三) 各版本涵蓋最具學習價值來自最高字頻學術性單字字表(sublist 1)的數量及百分比分別為D版本(47個,78%)、C版本(45個,75%)、A版本(42個,70%),B版本(41個,68%)以及E版本(41個,68%)。而各版本前180個高字頻學術性單字的涵蓋數量及百分比則為C版本(124個,69%),D版本(118個,66%),A版本(113個,63%),E版本(111個,62%)以及B版本(105個,58%)。 (四) 至於學術性單字在各冊中的分布,學術性單字的數量並未如預期呈現隨冊數增加而不斷增加的趨勢,而是出現起伏的現象。大部分的版本在第四冊介紹最多的學術性單字,E版本則是在高二上第三冊時,便呈現最大量的學術性單字。 本研究結果,希望能提供教師更多關於現行高中教科書中字彙選用之概況,以便能為不同程度之學生選擇適切之教材。教科書編寫者亦能重新評估是否調整其學術性單字的選用。同時,也希望藉由補充字表之彙編來協助學生學習重要學術性單字,以協助其能早日發展出理解大學原文書之能力。
  • Item
    多元文化論在國中社會學習領域歷史教學上的應用—以台灣史教科書中有關原住民的論述為例
    (2006) 陳束真
    論文摘要 本研究探討重點有二,以多元文化教育觀點分析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關於原住民的描述,提出分析結果與建議,希望可供往後教科書編輯時的參考。此外,再以多元文化教材設計理念,設計一份「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教學實驗,探討經過教學後,學生是否因為更加了解原住民的歷史文化,而更能接納、尊重與欣賞原住民族群文化,更具多元文化修養。 教科書分析方面,分別探討國中社會學習領域台灣史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設計方式,以及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質性分析與量化分析,並提出相關建議。分析的教材包含有審定本南一版、康軒版、翰林版、仁林版與國編本「認識台灣歷史篇」。分析結果如下: 壹、課程設計途徑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前後,各版本原住民相關內容的課程編排,是屬於多元文化課程設計模式的附加模式。而且戰後台灣的歷史發展,各版本都不見原住民的身影。 二、 五個版本教科書原住民相關內容教學活動設計大都偏重於記憶性的問答,未能讓學生對族群相關議題進行思考。 三、 對原住民文化價值探究的活動設計,只有南一版本深入原住民文化內涵,其他版本都只是讓學生背誦表面、外在的文化特色。 貳、偏見檢視與分析方面 五個版本教科書均出現以下五種偏見類型: 一、 消失不見:原住民人物只出現一、二人;有關原住民的具體事蹟只有霧社事件、高砂義勇隊;在台灣開發史上原住民的貢獻被忽略。 二、 選擇與不平衡:出現「漢族中心」的偏見類型,包含從漢民族的立場來說明族群接觸的結果;對於歷史事件的敘述,從單一漢族觀點說明。 三、 不夠真實:輕描淡寫族群接觸時所產生的衝突,未突顯現今原住民的困境。 四、 零碎孤立:有關原住民歷史發展的介紹都是以「點狀」的方式呈現 五、 表面功夫:對原住民祭典文化的介紹趨於表淺化,忽略其深刻的文化內涵 參、量化分析方面 一、 教科書開放後原住民相關內容的介紹並沒有比國編本多,甚至更少,其中原因,與九年一貫課程實施後,社會科節數被縮減有很大關係。 二、 經由「原住民相關內容主題類目表」的量化統計發現,國編本最注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不過,審定本在文化內涵類的介紹是比國編本豐富。 三、 審定本四版本間的比較,南一版本比較注重文化內涵類的介紹,其他版本較著重社會歷史類的介紹。 實驗教學方面,以研究者自行設計「原住民歷史文化學習手冊」進行實驗教學。有以下幾項結論: 一、 增加學生對原住民歷史文化的了解,可以改變學生對原住民族群的態度,而且讓學生愈了解弱勢族群的歷史文化,以及從不同族群觀點思考相關議題,學生就愈能接納與尊重不同族群文化。 二、 遊戲性與學生主動學習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習興趣。 三、 不同族群的文化價值觀、文化特色與具有故事性的教材內容能吸引學生學習。 四、 學生自我評量經過實驗教學後獲得很多原住民歷史文化相關知識,而且較能以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與尊重不同族群。 最後本研究嘗試提出幾項建議,以供參考: 壹、教科書編撰方面 一、 應改變既有的歷史課程結構,統整融入族群文化內容。 二、 族群相關議題的課程活動設計,應有讓學生進行「批判思考」、「問題解決」、「文化價值與意義探討」的活動。 三、 未來教科書中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撰,應針對本文所發現的族群偏見,加以改善。 四、 應以「多元族群觀點」呈現台灣的歷史發展,並且納入更多原住民題材。 五、 教科書的編撰者與審查委員應有原住民代表。6.原住民相關內容的編寫,宜以科際整合的方式,融入各學科。 貳、多元文化歷史教學方面 一、 教學方式宜多元化。 二、 歷史教學應提供學生更多從多元族群角度思考的機會,以提高學生的批判思考能力。 三、 老師應具有多元文化素養與開放的態度。 四、 教師應提供更多相關知識,使學生更了解原住民族群在台灣的歷史發展,並培養學生對待各族群的正確觀念與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