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News
Browse
5 results
Search Results
Item 論客語的否定詞與疑問句(2013) 謝雁茹; Yen-ju Joy Hsieh本研究主要著重在兩種句末否定詞的問句(VP-NEG questions),分別是當句末否定詞為mo或是mang的句構,藉由呈現客語VP-mo問句和中文正反問句的相同處(短語答句、副詞、語氣詞、能產度、中性問句),我主張客語的VP-mo問句其實就是我們所謂的正反問句,有鑒於這些相同處,我承接了黃(1991)在對中文正反問句的分析時所提出疑問曲折詞組(Interrogative INFL)的抽象概念,我認為VP-mo問句中的mo其實就是疑問曲折詞組的體現。在這樣的分析之下,我提出客語VP-mo問句的形成歷經了兩個階段,首先,否定詞mo歷經了NEG-I-C的位移,再者IP會整個移位到CP spcifier而得到疑問的語意。這樣的分析也適用於分析VP-mang問句的形成,雖然VP-mang不屬於正反問句,但由於mang自身就帶有時貌的語意,進而驅使了否定詞mang歷經NEG-I-C的位移。 另外,此研究也重新檢視了前人對客語疑問句的分類,我認為前人的觀察中,有三項是需要修正的,第一,客語句末的mo不應等同於中文句末的’嗎’,更進一步的說客語句末mo疑問句不應該被歸類為語助詞問句,因為真正的語助詞問句應該要可以跟否定詞一起出現;第二,我證明客語A-ya-m-A的句構不該被視為正反問句,因為A-ya-m-A不受限於孤島約束而且它的正向結構(A)和反向結構(not-A)是可以互換的;第三,我提出[you......mo]被視為正反問句的真正原因是因為mo為疑問曲折詞組的體現,並不是因為you和mo分別擔任A 和not-A的角色,證據來自於在[you......mo]這樣的問句中,省略you並不會改變疑問的語意,這點和中文的正反問句完全不同,因為省略正向結構(A)或反向結構(not-A)都會使得原來的句子喪失疑問的語意。Item 中文否定詞「沒有」的言談功能(2004) 余瑞瑩; Anne Jui-Ying Yu摘 要 本文探討中文否定詞沒有在口說語料中的言談功能。有別於以往對於否定詞的研究多半侷限於詞語在單句中的語意及句法結構分析,本文透過日常的口說語料分析沒有在言談中所扮演的角色。研究語料分日常對話及電視節目兩大類,長達2.5小時,共收集到266筆語料。文中分析結果與語法化(grammaticalization)、主觀性(subjectivity)及單一性(unidirectionality)等觀念有關。 沒有的言談功能分別以局部(local)及全面(global)的言談層面討論。沒有在這兩個層次中分別擔任的功能主要分為六大類:(1)否定(negation)、(2)緩和(mitigation)、(3)規避(evasion) (局部言談層次)、(4)修正(revision)、(5)話輪轉換(turn-taking)以及(6)話題轉換(topic-shift) (全面言談層次)。否定功能用以否定前一語句的表層或隱含意義,緩和功能用以減輕隱含於前句中的讚揚或詢問者對於答案的期望,或是減緩即將出現的語句(通常帶有要求)的力量強度(force)。規避功能針對上一句的問題給予回答,然而之後連接的回答內容卻與問題無關,顯示說話者對於問題無法給予明確答案。修正功能分為兩類,一類是說者對本身之前的談話內容自我修正,另一類是說者對其他說話者的談話內容加以修飾。話輪轉換功能用以幫助說者保有或贏得發言權;話題轉換功能用以區隔緊接的談話內容與前段內容。文中亦進一步將沒有的言談功能重新歸類為五大類,將規避功能視為修正功能的一種。此五大類功能顯示沒有跳脫原本純粹為結構成分(如名詞、動詞或形容詞)的否定詞用法,而具備言談標記(discourse marker)的功能,表達前後語段的關聯。沒有的言談功能仍存有否定的語意,但此語意為隱含,並表達說話者的主觀態度。此隱含及主觀的否定語意須從文中推測。沒有言談功能的產生可以以Traugott對語意發展所提出的理論架構解釋。Item 現代漢語“所”字之句法形式與功用研究(2004/08-2005/07) 丁仁「所」字結構是困擾古漢語學界的老問題(見姚振武(1998))。而許多學者(參屈承熹 (1987), Chiu (1995))也注意到現代漢語中殘留著古漢語「所」字結構的痕跡。本人在 2003 年出版的論文中,詳細論證「所」應分析為弱代詞(pronominal clitic),其衍生過程 與拉丁語系(Romance languages) 弱代詞相似,都必須採核心語移動(head movement),向 上提升至INFL。而移動過程必須受到核心語移動限制(head movement constraint)及空範 疇定律(ECP)的節制。採取比較語言學的觀點來研究弱代詞「所」,是將漢語語法研究 與世界其他自然語言的研究接軌。憑藉漢語與其他語言相似及相異的語法表現,吾人不 但可從而探知漢語語法的內部結構,也可進而對普遍語法(universal grammar)的運作機制 提出支持或修正。本研究計畫的目的即是延續本人對現代漢語「所」字結構的分析(見 Ting(2003)),對其語法形式與功用做更進一步之探討。具體而言,本計畫擬進行三年, 由以下三項議題來進行全面且系統性的研究:(1) 弱代詞「所」爬升現象(climbing)的機 制 (2)弱代詞「所」對漢語否定詞分析的含蘊意義,進而提出一個對漢語否定詞的分析 (3) 弱代詞「所」的語法功用及其對句法與其他領域介面的含蘊意義。研究方法將採質 量並重原則,自語料庫及文本中收集自然語料,全盤性、有系統地探討上述之研究主題。 然後再利用這些語料呈現的結果,來探測當前多家理論對弱代詞的不同分析,進而提出 一個能真正解釋弱代詞特徵的機制。本計畫希望改進形式語法學常為人詬病之不自然語 料問題,因此擬由三位研究助理由大量文本中建立研究材料。在學術及應用方面之預期 成果與具體貢獻如下: 1. 針對理論層面而言,本研究成果將釐清弱代詞的爬升機制,有助於吾人瞭解核心語移 動時所受到的制約,及漢語各種非限定子句之結構;確立漢語否定詞之結構位置,有助 於吾人對漢語功能範疇之瞭解;及探索漢語句法與體裁、修辭、韻律各方面的互動關係, 增進吾人對句法與其他領域介面 (interface)之瞭解。 2.建立一小型現代漢語「所」字結構各語型語料庫,提供語言學學者及語言教學者或學 習者做研究及參考之用。 3. 研究成果可在對外華語教學上有所助益,提供教學者與學習者對漢語各種非限定子句 句型、否定句型、及體裁、修辭、韻律各方面運用規律之瞭解。 4. 研究成果也將撰寫成論文,投稿於SSCI 或AHCI 期刊。Item 否定範疇與現代漢語「所」字結構(The Department of English,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2006-07-01) Ting, Jen本文主張現代漢語不存在否定範疇。主要證據來自比較弱代詞 「所」與羅曼語系弱代詞在否定句中的分佈。若羅曼語系否定詞分析 為否定範疇之核心語,現代漢語否定詞則無法如此分析。此外,文獻 中支持否定範疇的分析也受到檢視與反駁。在結論中,本文重申主要 論點,也指出未來可繼續研究之議題。Item Grammaticalization in Squliq Atayal(英語學系, 2008-07-??) 黃美金泰雅語是台灣南島語的一支,本篇論文主要探討該語言之賽考利克方言虛化現象。文中所檢視的虛化現象包括動詞musa’/mosa’,wal/wayal, nyux/cyux 虛化為標示時貌語氣之助動詞;動詞malax 之非主事焦點形式laxi 虛化為否定詞;敘說動詞mha 虛化為補語標記及跡象標記;第三人稱代名詞hiya’虛化為強調標記;疑問詞nanu’虛化為填補標記等。上述這些詞現階段都是一詞多義,其原有意義都比較具體,後續衍生的意義則都比較抽象,且大都為語法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