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4 of 4
  • Item
    台灣華語「爆」的語意分析
    (2023) 陳珈琳; Chen, Chia-Lin
    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一詞的多義性,採用爆在各種語境下的使用進行綜合分析。Huang (2008) 曾探討爆的歷時語義變化,亦討論爆在現代華語中的用法。雖然Huang提及隱喻變化是爆語意變化的一種機制,但並未深入探討隱喻如何影響爆的語義延伸。此外,Huang也未涵蓋所有新興的爆的義項,尤其是近十年來爆出現的新用法。為了彌補先前研究的不足之處,本研究探討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並詳細分析隱喻 (metaphor) 和意象圖式 (image schema) 在解釋爆的語意延伸時的角色。  本研究從台灣流行社群媒體平台蒐集語料,並採用Johnson (1987) 的意象圖式,特別是容器圖式 (The Containment Schema) 和力量圖式 (The Force Schema) 以及相關隱喻,有效地解釋了台灣華語中爆的多種義項。此外,本研究也發現爆的新興含義或創新用法,例如「破壞情節」、「迅速而廣泛」、「不受任何限制或約束地從事活動」,以及「破壞」。  本研究以爆在社群媒體平台的實際用法為基礎,並運用隱喻和意象圖式對爆的義項進行全面的分析,期望透過本研究能更深入地了解台灣華語爆的多種義項和用法。
  • Item
    台灣華語的幾個等化現象
    (2006) 許慧如; Hui-ju Hsu
    本研究分析台灣不同世代與不同族群間的華語語音變化,以回答以下兩個研究問題 – “(1) 華語在台灣是否已等化?”;“(2)若華語在台灣已等化,此等化過程如何進行?”我們分析了四項聲音變數—調域、輕聲發生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現象。 研究結果顯示,外省人及本省人之間的華語口音差異,於一九五o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於大約三十年間完成。上述四項聲音變數,除了調域之外,皆於一九五一年至一九六O年之間出生之受試者間等化。換言之,現今(二OO五年)四十五歲至五十四歲,出生於台灣成長於台北的受試者,無論本省或外省族群,使用輕聲的頻率、雙母音弱化、以及音節末鼻音合流等現象,皆無明顯差異。調域則於下一世代受試者之間等化。 華語於台灣發展之過程與英語於紐西蘭發展之過程類似,但紐西蘭英語經過約五十年才形成,台灣華語則僅約三十年。本研究提出三項社會因素,以解釋台灣華語何以能於較短時間內形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潮;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則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 此外,本研究亦提出,根據Siegel(1981)提出之語言與社會條件,我們可說台灣華語正在進行折衷共同化(koineization),甚至已可將台灣華語視為一折衷共同語(koine)。 除了等化現象外,本研究亦觀察到另兩項台灣華語的現象。其中一項是音節末鼻音合流。另一項觀察則發現,輕聲應視為台灣華語的第五聲較為恰當,其調型為低降調。
  • Item
    台灣華語的在地化及標記化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灣語文學系, 2018-04-??) 蘇席瑤; Su, Hsi-yao
    本文以社會語言學理論中的指標層次(indexical order;Silverstein, 2003)、大眾語言學(folk linguistics;Niedzielski & Preston, 2000, 2009),及語言標記化(enregisterment;Agha, 2003, 2007)等理論概念為論證基礎,以台灣華語的相關文獻為佐,探討自1945年國民黨接收台灣以來,通稱為「國語」的台灣華語是否已經在地化,在語言層面上形成獨樹一幟的華語語言變體。除此之外,本文更進一步論證語言上的獨特性,是否代表在語言態度的層面上,台灣(及其他華語區)民眾亦認為台灣華語有其獨特性?而在這個語言標記化的過程裡,民眾對於各種語言特徵的意識程度究竟到了哪個階段?結果顯示,台灣華語不只在語言各面向已在地化,在社會感知及語言態度的層面也已被標記為獨立的語言變體,並已達到Johnstone等人(2006)所言的第三層指標性(3rd order indexicality)的階段。
  • Item
    The Tonal Leveling of Taiwan Mandarin
    (英語學系, 2009-07-??) 許慧如; 謝國平
    本研究分析台灣兩個世代與兩個族群間的華語聲調表現。結果顯示,官話外省人及閩南本省人之間的華語聲調差異,於一九五零年代,即已開始等化,並 於大約兩個世代之內完成,較Trudgill所提出的三個世代早了一個世代 (Trudgill 1986, 2004)。本研究提出四項社會因素,解釋台灣華語的等化過程何以能在較短時間內完成。第一項因素為二次戰後由中國至台灣短暫但大量的移民型態,第二項因素為過去獨尊 華語並壓制本土語言之政府語言政策,第三項為日治時期已建立之社會秩序與制度,第四項則為外省人與本省人之間的頻繁接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