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2 of 2
  • Item
    論杜國清現代詩創作、翻譯與詩論
    (2009) 蔡欣純; Tsai, Hsin-Tsun
    杜國清(1941~),目前任職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UCSB)東亞系台灣研究中心的主任,積極推動台灣文學在國外的研究與翻譯。曾參與《現代文學》的編輯,於台大就學時期,認識白先勇、趙天儀等人。後於1964年與十一位台灣詩人成立屬於台灣人的文學詩刊─《笠》,為台灣文學的歷史寫下了新的紀錄。杜國清雖然在各方面耕耘,但是卻常被拆成好幾個分身,只記得他是一位學者、翻譯家,甚至稱呼他為《笠》的例外詩人。而近期的研究,也都是針對杜國清單一的身分作探討,尚未對杜國清的翻譯、詩作、詩論作系統性的整理與分析。所以本文從杜國清詩人的身分出發,透過釐清詩人的生平經歷、文學翻譯、詩論,讓其現代詩的分析能更為透徹,以及杜國清在台灣詩壇的角色能更加清楚。 後來詩人到日本、美國等地求學,也繼續從事翻譯、創作等研究,他曾經研究、翻譯艾略特、西脇順三郎、波特萊爾、李賀等人的作品,所以在創作上也受到西洋、日本、中國等文學的影響。近幾年在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擔任台灣研究中心的主任,提倡世華文學,並推展台灣文學英譯叢刊,讓世界看見台灣文學。透過文學翻譯,杜國清能看見前人的作品與詩論,雖然不同時期有不同的翻譯偏好,但是因為深入探討過他人的創作,詩人進而能去挖掘出屬於自己的詩論與作品。 杜國清除了翻譯、寫詩之外,他也發展出一套寫詩的原則,與對詩的看法。他先從詢問文學的形上(mataphysical)問題—「詩是什麼」開始,早期認為詩是靈魂絕望的呼喚聲,後來認為詩是一種想像的美的世界。而後為了要將抽象的「美的世界」解釋清楚,他說明好的詩是一個平衡的狀態,詩的本質應該是由四維—情、理、事、物所構成,同時詩人寫詩要本著詩學三昧─驚訝、譏諷、哀愁而成,以便達至美的世界。不過在杜國清眼裡,美及哀,若要表達美的世界,還需要透過詩人之心以及感性與知性的操作,才能讓此詩達成平衡的境界。但是杜國清認為詩永遠只能接近平衡,而不能永遠的與詩神同在。所以要透過「超然」,使得詩人之心呈現一多相即的珠子,以圓融的應付有限生命對無限宇宙的哀愁。 所以詩人的創作,受到自己學問的啟發,讓他的詩作品產生階段性的不同,早期的詩作是單純的抒發個人之情,慢慢的生命經驗、學識增廣之後,杜國清則試圖將自己的理念透過創作來實踐,希望能夠為人類靈魂帶來安慰,進而形成一個永恆的藝術品。然而為了達到這宏大的理想,杜國清的作品呈現獨特的個人風格,若是與文學翻譯或詩學建構比較起來,他的詩目前仍屬小眾。雖然杜國清的詩與詩論還沒有深刻的影響臺灣詩壇,不過他在文學翻譯推界上的成果,卻是值得肯定的。
  • Item
    Traditional Virtues and Modern Sensibility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文學院, 1988-06-??) 方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