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五專英語學習者同儕文學討論之質性研究
    (2011) 陳琇娟; Hsiu-chuan Chen
    同儕領導的文學討論能讓學生透過小組互動變得更願意對文本做獨特的詮釋。然而,國內對學生如何在小組閱讀中共助學習的研究並不多見,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討台灣英語學習者在小組閱讀時以社會互動為媒介 (socially-mediated) 來建構文意之學習歷程。 研究對象為兩組、八位不同程度的五專部二年級應用外語科學生,八次具代表性的小組討論為主要的資料來源,並以Rosenblatt(1994) 的知性閱讀 (efferent reading) 和感性閱讀 (aesthetic reading) 作分析,其他資料包括半結構式訪談、非正式訪談、學生閱讀日誌、實地筆記和反思札記,以瞭解這兩組學生在為期兩個月的研究中閱讀行為上可能會有的改變。 研究結果顯示,兩組學生皆以知性和感性的立場來進行小組閱讀,知性閱讀分為了解故事內容和分析信息 (input) 兩類型,其中一組僅以釐清不懂的部份來了解故事內容,另一組則經歷逐字翻譯、簡短敘述故事大綱、釐清故事情節的階段,此外,有一組的討論重點在分析信息的不同層面,例如故事標題是否合宜,而另一組則偏重信息的特定層面,即角色分析。 感性閱讀分為個人投入 (personal engagement)、角色評價 (character evaluation) 和個人聯結 (personal connection) 三種類型,有一組以個人的情感和身歷其境的方式投入故事,另一組則將自己的生活經驗和故事情節做聯結,兩組學生皆對故事的角色做評價。在知性的分析 (efferent analysis) 和感性的回應(aesthetic response) 中,學生展現批判性思考和反思性思維。 研究結果也顯示,雖然這兩組有不同的閱讀模式,但學生都在知性和感性之間的連續體 (efferent-aesthetic continuum) 創造意義,有一組由始至終游移於兩極之間,另一組則在後兩個故事討論中才如此,這組改變的最大原因是一位學習低成就學生的提問激發了其他成員對閱讀素材做深度反思,也進而促成個人改變與個人成長。 在本研究中,學生是能獨立了解故事內容以建構批判和反思意義的思考者,因此,即便是初階的閱讀,第二語言學習者在閱讀時都應重視讀者和文本之間的互動。除此之外,進行小組閱讀時,低成就學生可以是主動參與甚至能領導文學討論的能力較強的同儕 (more knowledgeable peer)。
  • Item
    影片為主之動態電子書設計和呈現模式對第二語英語學習者閱讀理解的影響
    (2017) 陳紫樺; Chen,Tzu-Hua
    本研究探討第二語英語學習者在不同電子書的閱讀線索情境(不同組合之宏觀與微觀閱讀線索)及不同數位閱讀內容呈現模式(同步或逐步內容呈現)下的閱讀理解表現。八十一位中高級英語程度的大學生隨機被分派到四個不同的閱讀線索情境:(1) 影片;(2) 影片+第二語文字註釋;(3) 影片+第二語圖像註釋;(4) 影片+第二語語音註釋。這四組學生分別在兩個不同的數位內容呈現模式下完成一個電子書閱讀任務。為了評量閱讀成效,所有受試者在電子書閱讀任務結束後填寫一份閱讀理解測驗。測驗結束後,研究者對每位受試者進行簡短的訪談。研究者針對受試者閱讀測驗的回答進行二因子變異數的量化分析,並將訪談所獲取之受試者閱讀經驗和過程整理成質化資料,用於交叉比較量化資料分析的結果。 量化研究結果顯示,閱讀線索和數位閱讀內容呈現模式並無顯著交互作用,表示這兩個因素對於受試者的閱讀理解有著「獨立」且顯著的影響。首先,就數位閱讀內容呈現模式的獨立影響來說,本研究證明不論任何的閱讀線索情境,同步呈現模式比逐步呈現模式更有助於第二語英語閱讀理解。也就是說,數位閱讀內容呈現模式對受試者閱讀理解的影響,並不因為不同的閱讀線索情境而有太大 差異。第二,就閱讀線索的獨立影響來說,本研究顯示不論在哪一種數位內容呈現模式下,閱讀線索對於閱讀理解過程皆有顯著影響。在同步和逐步呈現模式下,被分派到「影片」情境的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表現和被分派到其他三個閱讀線索情境的受試者的表現不相上下。此外,若是單就三種宏觀與微觀閱讀線索的組別來分析,被分派到「影片+第二語圖像註釋」和「影片+第二語文字註釋」情境的兩組受試者閱讀理解表現皆是最好,而且這兩種閱讀線索對閱讀表現的助益不相上下。值得注意的是,統計分析顯示被分派到「影片+第二語語音註釋」情境的受試者閱讀表現相較被分派到「影片+第二語文字註釋」及「影片+第二語圖像註釋」情境的兩組受試者還要差。質化分析訪談內容大致上驗證量化分析的結果。訪談結果指出,被分派到「影片+第二語圖像註釋」及「影片+第二語文字註釋」的受試者中,高達九成認為閱讀線索有助於理解電子書的內容。有八成被分派到「影片」情境的受試者認為閱讀線索有助於閱讀理解。然而,只有三成被分派到「影片+第二語語音註釋」情境的受試者表示該閱讀線索的組合有助於理解電子書中的內容。綜合量化和質化資料分析的結果,受試者的閱讀理解表現由好到壞依序為:「影片+第二語圖像註釋」=「影片+第二語文字註釋」>「影片」>「影片+第二語語音註釋」。本研究最後提出影片為主之動態電子書設計對第二語理論和教學上的啟示,以及未來進行相關研究的建議。
  • Item
    提升第二語學習電子書閱讀效益研究
    (英語學系, 2015-06-??) Yeu-Ting Liu
    隨著科技廣泛地運用在第二語學習閱讀文本上,許多提升第二語學習的電子書大量崛起。但是現存研究卻指出電子書的效益並非總是比紙本書還高。電子書的效益之所以無法最大化,其中最可能的解釋因素便是數位內容的呈現模式並非最適合第二語學習者閱讀策略。為了找出最佳數位內容呈現模式,本研究針對72 位英語第二語學習者的在不同呈現模式與不同閱讀輔助情境下的閱讀表現進行分析。本研究發現逐步呈現電子數位內容於同一頁中對英語第二語學習者的閱讀理解與內容記憶反而不如同時把數位電子內容同一時間一併呈現。本研究更發現英語第二語學習者在不同數位內容呈現模式下,對於不同理解輔助刺激有不同程度的依賴。根據上述發現,本研究探討最佳化的第二語電子書內容呈現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