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院

Permanent URI for this communityhttp://rportal.lib.ntnu.edu.tw/handle/20.500.12235/2

院成立於民國44年,歷經50餘年的銳意發展,目前設有國文、英文、歷史、地理、臺文等5個學系、翻譯和臺灣史2個獨立所,以及全球華人寫作中心和國際臺灣學研究中心。除臺史所僅設碩士班,其餘6個系所均設有碩、博士班;目前專兼任教師近250人,學生約2500餘人。

本院早期以培養優秀中學國文、英文、歷史和地理教師為鵠的,臺灣中學語文和史地教育的實踐與成功,本院提供不可磨滅的貢獻。近年來,本院隨師範體系轉型而調整發展方向,除維持中學師資培育的優勢外,也積極朝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等面向前進。目前,本院各系所師培生的教師檢定通過率平均在95%以上;非師培生在文化、傳播、文學、應用史學及環境災害、地理資訊系統等領域發展,也已卓然有成。

本院各系所教師的研究能量極為豐富,參與國內外學術活動相當活躍。根據論文數量、引用次數等指標所作的學術力評比,本院居人文領域全國第2名。各系所之間,無論是教師的教學與研究,或學生的生活與學習,都能相輔相成、榮辱與共,彼此渾然一體,足堪「為師、為範」而無愧。

Browse

Search Results

Now showing 1 - 3 of 3
  • Item
    《大傢伙的蹤影》童詩集中譯自評-探胡鬧詩之翻譯策略與雙語圖文本侷限
    (2011) 吳恬綾; Wu, Tien Ling
    本研究目的是以等效原則探討胡鬧詩的翻譯策略與雙語圖文本侷限。 《大傢伙的蹤影》(1992) 是美國桂冠童詩詩人傑克‧普瑞拉斯基 (Jack Prelutsky 1940 - ) 的胡鬧詩集,以兒童的想像角度出發,觀看家人朋友和自然,傳達渴望被愛的感受。詩作運用獨特的文字與聲音遊戲,是譯者的一大挑戰。本論文從《大傢伙的蹤影》中節譯30首詩,以奈達 (Eugene Nida 1914 - )「動態對等」理論出發,採用等效改寫策略進行實驗性翻譯與自評,並以四份同類型中譯本:分別是雙語本《一條魚 兩條魚 紅的魚 藍的魚》(1992)、雙語本《下雨下豬下麵條》(2006)、全中文本《人行道的盡頭》(1995) 和全中文本《阿麗思走到鏡子裡》(炸脖)(2005) 為佐證,分析其中的自創詞與文字遊戲技巧,評析文本達到「目標語等效」的最佳策略。 結論提出,雙語譯本若以語言學習為目的,易受中英對照牽制,譯者文字與翻譯決策也受限,譯文效果既不夠忠實,達不到雙語學習目的,也壓縮了詩人文字的發揮空間,成為原文的配角;若將翻譯目的設定為翻譯學習,譯者就無需受限於原文,能更自由地翻譯自創詞和文字遊戲,達到翻譯教學與搞怪文字的雙重效果。全中文本因不受原文牽制,譯者較能在娛樂讀者的目的下,自由決定等效的策略,保留聲音與遊戲形式,並大膽改寫內容,讓譯文更能發揮對等效果,提升譯本獨立存在的藝術性地位。
  • Item
    當代台語電視連續劇語言使用與變異
    (2017) 潘惠華; Pan, Hui-hua
    1990年代因為政治民主化而進入後殖民時代的台灣,已日益趨向發展為皆普遍混用「雙語」的社會,也就是說台灣社會早已逐漸發展為雙語相互滲透、融合的語言社群。 是故,本論文遂以當代台語電視連續劇《風水世家》的語言使用為研究主軸,以觀察當前台灣以雙語社會為主流的語言發展中,台語的使用面貌與變異現象,並歸納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其次,結合劇本分析與實務訪談,從中了解電視戲劇從業人員進行台語書寫及演出時的操作過程所面臨的困境與瓶頸;再進一步延伸進行平行式的觀察,比較新加坡、中國兩地閩南語影視劇的語言使用現象,探討其間的同質性與異質性,從中借鑑省思台灣面對當前語言潮流應有的態度,然後歸結文本分析與實務訪談,藉此審視台灣的國家語言政策得失、本土語言推展的反省,並提出針貶與芻見;最後則就如何增進台語電視節目的傳播與教育功能,以及台語影視語文製播的專業化提出芻見。 為實現上述架構,本文內容共分七章:由內而外依序是第一章前言,第二章「台灣語言政策與台語電視連續劇發展的回顧」,第三章「台語連續劇語言使用現象」,第四章「台語連續劇語言使用現象原因分析」,第五章「台語劇本書寫與從業人員訪談之評析」,第六章「台新中三地閩南語影視劇語言使用比較」。第七章彙整前述六章所做的結論當中,首先先陳述本論文的「研究成果」及「語言態度」的反思,其次就台語書面及口語的使用情境進行區隔,最後針對台語影視語文製播的專業化以及新南向政策方針下聯繫東南亞閩南語僑民情感的媒介功能提出建議。
  • Item
    日語中文雙語孩童日語塞音學習
    (英語學系, 2015-05-??) 田中真希子; 陳麗美; Makiko Tanaka & Li-mei Chen
    BFLA小孩指的是幼兒時就開始接觸第二語言,或者從出生開始就在雙語環境成長兒童。本研究探討在南台灣成長的3-6 歲中日BFLA孩童日語字首塞音發音嗓音起始時間(Voice Onset Time, VOT)。主要的研究結果有:1)日語無聲塞音常以中文吐氣塞音取代,日語有聲塞音常用中文的不吐氣塞音取代;2)有些孩童早在3 歲時就可以發出日語有聲塞音;3)這些錯誤的型態指出在學習的過程,BFLA 兒童建立融合兩個語言的獨特語音系統。